阿里的VR购物梦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虚拟现实,阿里巴巴,淘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9-27 11:08
2016年是中国的VR(虚拟现实)元年,新一轮VR风口自然是少不了阿里的布局。占据着巨大流量的先机,如何集中线上平台优势,从而搭建VR商业生态,早已列入了阿里的发展规划之中
就在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VR的时候,阿里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VR技术让人们继续买买买了。
7月22日,又一个由淘宝精心打造的以购物为核心的节日——淘宝造物节正式拉开帷幕。此次造物节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其VR购物服务“Buy+”。带上“头盔”,拿起手柄,即可在虚拟商店消费购物,虽然据体验者普遍反映,无论是商品建模数量还是设备价格,距离商用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阿里借助VR再造一个新淘宝的野心已经显露无遗。
发力VR 阿里蓄谋已久
对于进军VR领域,阿里巴巴表现得信心满满。集团公布的VR战略表明,阿里将发挥平台优势,同步推动VR内容培育和硬件孵化。在内容方面,阿里已经全面启动“Buy+”计划引领未来购物体验,并将协同旗下的影业、音乐、视频网站等,推动优质VR内容产出。在硬件方面,阿里将依托全球最大电商平台,搭建VR商业生态,加速VR设备普及,助力硬件厂商发展。
据悉,阿里VR实验室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造物神”计划,也就是联合商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3D商品库,实现虚拟世界的购物体验。“VR技术能为用户创造沉浸式购物体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坐在家里就能去纽约第五大道逛街。”实验室核心成员之一赵海平表示。
同时,他还透露,“阿里工程师目前已完成数百件高度精细的商品模型,下一步将为商家开发标准化工具,实现快速批量化3D建模,敢于尝新的商家很快就能为用户提供VR购物选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巴巴对VR计划蓄谋已久。从阿里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研究报告》中对VR/AR产业做了大篇幅的深度分析,到和HTC vive、Gear VR、Pico、米影科技等VR领域公司,在硬件众筹、VR+电商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阿里一直在逐步渗入VR领域。
在淘宝VR所倡导的沉浸式体验里,从选品、试穿、下单、支付,消费者只要带着VR头盔,伸伸手指或点点头就能完成购物。为了完善一条龙VR购物服务,不久前,阿里刚刚给VR购物计划又注入了神奇一笔,即支付宝支付服务VR Pay,预计9月底上线。
VR Pay,顾名思义,就是“虚拟现实支付”,据了解,实际操作方式就是顾客在下单之后进入3D支付宝结算界面,通过三种方式登录个人支付宝账号:第一种,凝视前方一个点几秒钟确认标志;第二种,戴着VR头盔点头;第三种,握住传感器或控制器做出特定手势,确认之后便可以输入密码完成支付。
虽然支付只是购物操作中的很小一环,但它几乎决定了VR购物的可用性。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由于手机支付的种种不便,人们更愿意使用PC来进行网购。但扫码支付、一键支付等方式的出现改变了现状,手机购物因此也变得越来越泛用。而VR Pay则是试图让消费者直接在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操作,从而大大简化VR购物的支付流程,提升用户体验。
“Buy+”与VR Pay的配合几乎复制了淘宝在线购物的基本模式,自此,阿里在VR购物领域的链条似乎已经形成闭环、组装完毕。
理想性感 现实骨感
马云的VR购物梦固然性感,但当理想照进现实时,技术问题能否经受住实战检验,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都还要划一个问号。VR购物不比传统网购,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当初的淘宝更为复杂。
就目前来讲,VR技术在游戏领域相对成熟,尽管如此,该技术还是暴露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当其冲的一点是,移动操作和静坐观看,二者带来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镜头加速移动会带来不同的焦点,一旦运用不当,就会给用户带来眩晕、恶心的感觉,甚至如果镜头移动过快,将直接暂时影响用户的视力。
美国Oculus工作室堪称虚拟现实界的企业大佬,其Oculus VR首席执行官布兰登·伊里巴(Brendan Iribe)在发布新品时就曾表示,虽然产品已经尽可能地采取了避免为用户带来身体不适的措施,但具体情况仍然需要用户亲身体验过才行。有研究显示,女性通常要比男性更容易对这些设备产生不适,而淘宝54.6%的用户为女性,这不禁让众人再次为淘宝VR的落地可行性发出质疑的声音。
除此之外,今年年初风风火火入华的Apple Pay如今已鲜有人问津,支付宝VR Pay是否会步其后尘?早已习惯使用支付宝、微信等作为电子支付工具的消费者能否愿意接纳新方式?VR Pay的存在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消费者可否利用现有支付方式替代它?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另有分析称,VR购物在内容开发上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尤其是在当前消费者对这项服务没有清晰需求的情况下。首先,VR购物的应用场景有限,柴米油盐等食品和日用品根本不需要通过此方式进行购买。其次,对于衣服、鞋包之类的商品,用户确实可以通过VR观察到商品的颜色、设计,却很难原汁原味地感受到物品质地和尺寸大小。除此之外,一些生活场景的购物也不需要用到VR,例如外出吃饭、打车,或是观影订票,这时使用VR设备只会显得画蛇添足。纵观各类商品,VR更适用于购买电器、汽车这类产品。从这一角度来看,VR购物不是伪需求,但它却很难成为主流需求。
在“淘宝购物节”上,“Buy+”是通过HTC Vive才得以实现,而用户不太可能消费上万元去购置这个设备。对于如何解决消费者很难为高额配置埋单这一问题上,在VR购物领域捷足先登的eBay采取的措施是:联手Myer,免费赠送2万个谷歌Cardboard VR眼镜给用户。
培育市场的前期投资在所难免。不过,这一投资却不只体现在一方面。为了提供更好的VR购物体验,商品建模也不能过于粗糙,以每个模型400元人民币的制作费用计算,总体成本相当高昂。如果将物品建模的成本均摊到入驻的商家身上,实则是变相提高了“Buy+”的上架门槛。而当一个店铺失去了商品的支持时,它的生存就会遇到麻烦。因此,能否“舍得孩子套住狼”,还要看马云的决心和魄力到底有多大。
此外,阿里一再宣称“Buy+”和VR Pay将主要在Cardboard一类的无屏VR设备上得以应用,这又引发了更多的技术问题。参考其他厂商在这个方向的努力就能发现,2014年入驻River VR孵化器的日本FOVE公司为了实现眼球追踪,特制了一块感应屏,同时加强了传感器的布置,但这仍然无法解决人类眼睛无意识移动和闭合的难题。而基础的手势识别,至少也要用到几年前的Kinect技术。因此一旦阿里将应用下放到无屏VR设备上,如何保证整体的购物体验不会大打折扣,阿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
京东VR 冤家路窄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以及电商的冲击,近年来同比增速一直处于下滑趋势,这给VR购物提供了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看准这一时机的不只是阿里,还有京东。
9月6日京东在总部召开了以“视间万物尽在京东”为主题的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其VR/AR战略。
京东与阿里“相爱相杀”已多年,根本停不下来。此次发布的“京东VR购物星系”系统与“Buy+”购物系统类似,但由于目前京东的VR购物系统还不具备智能导购的功能,因此在自由度上,阿里更胜一筹。在所涉及的机器方面,京东不仅与阿里一样选择了HTC Vive,还增添了Oculus Rift,使消费者可以更好地进行无死角观看。此外,京东CTO张晨表示,京东会在今年卖出1800万VR-Ready显卡,并为此专门开辟了专门销售VR硬件的页面。在这一点上,阿里目前还没有更多表态和发声。
在核心技术问题上,双方均表示致力于对接内容提供商和需求方,推动新内容产出;优化建模,从而降低成本。
在与VR关系密不可分的AR(增强现实)领域,阿里似乎在走单打独斗路线,而京东却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今年5月,阿里巴巴掷金2亿美元给目前AR领域最具想象力的公司之一的澳大利亚Magic Leap公司。这是继2月领投Magic Leap C轮融资,和阿里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加入Magic Leap董事会后,又一大动作。除此之外,阿里在AR方面鲜有更大举措。
而京东对AR的野心则显现在成立全球电商领域首个VR/AR产业推进联盟。从VR/AR的硬件设备厂商、算法及系统制作商,到内容供应商,京东联合了30多家VR/AR上下游企业,涵盖了完整的VR/AR生态,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为VR/AR企业提供全面支持。与此同时,京东对这两种新兴技术设有明确分工:VR卖货,AR装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没表态不代表没态度。在今年愚人节阿里公布的“Buy+”概念视频中,并没有出现有关HTC Vive的信息。而在短短几个月后“淘宝购物节”落地时,它就被用来代替视频中所说的“手势识别”。同时,移动方式也借鉴了VR游戏中的坐标位移机制,商品的信息交互界面、完善的物品建模、试穿等功能也得到了实现。这就好比摸着石头过河,在大家都没有经验可借鉴时,不失为明智之举。
目前,整体而言,VR购物仍处于概念阶段,阿里VS京东,在产品正式问世前,孰胜孰负,还要耐心等待。
文|《小康》记者 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