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许是个怪人,但绝不是个混蛋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乔布斯,怪人,混蛋
  • 发布时间:2016-10-08 16:33

  乔布斯的一生就如同莎士比亚的戏剧,你们都误解他了。

  史蒂夫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有文章、图书、电影,还有电视节目,大部分只是在重复关于史蒂夫的那些传说和成见。这些传说和成见从80 年代起就开始流传,那时媒体刚从位于库比蒂诺(Cupertino)的苹果公司总部挖掘出这位神童。当时,史蒂夫沉浸于媒体的追捧中,对于媒体并不设防,那段时间也是他生活最为散漫、放纵的一段日子,因此媒体在把他描绘成天才的同时,也免不了揭露他的卑劣以及对同事和朋友的漠不关心。后来他开始对媒体设防,只在需要宣传产品时才与媒体合作,因此这些早期的报道就成了大众获知他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唯一来源。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他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展现的几乎都是一些成见: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 讲故事的能力超凡脱俗,可以产生“扭曲现实”的魔力;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从来听不进任何建议,而且从出生伊始,就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

  以我对史蒂夫的了解来看,这些成见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我看来,史蒂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读到的形象都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聪明。他去世几个月后,我开始整理我对史蒂夫的采访笔记、磁带和文档,又回忆起很多已经淡忘的内容。这些旧物我整理了好几周,整理完后我做了个决定:对于大众头脑里关于史蒂夫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光抱怨几句是远远不够的,我要凭借我对他的了解,向公众展现一位更完整的史蒂夫,在他活着时是没有办法如此展现的。采访史蒂夫的过程引人入胜而又充满戏剧性,他的一生就如同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斥着傲慢、阴谋与豪情,充斥着十恶不赦的坏蛋与笨手笨脚的傻子,有幸运女神的垂青,有好心好意的忠告,也有出乎意料的结果。如此短的时间里有如此多的跌宕起伏,在他活着时,人们根本不可能完整地刻画出他的成功轨迹。现在,我要将目光放长远,重新审视这位自称是我的朋友的人——史蒂夫。

  对于乔布斯的误解:

  误解一:童年“被抛弃”的段经历是他暴躁易怒的行为的诱因

  史蒂夫·保罗·乔布斯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受到优待的,这主要源于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养父母,养父母认为他是非常特别的孩子。史蒂夫1955 年2月24日生于旧金山,他的生母乔安妮·席贝尔(Joanna Schieble)决定放弃他的抚养权。当时席贝尔在麦德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读研究生,1954 年与一位来自叙利亚的政治学博士在读生阿卜杜勒法塔赫·钱德里(Abdulfattah Jandali)坠入爱河。席贝尔怀孕后搬到了旧金山,钱德里继续留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保罗和克拉拉·乔布斯(Paul and Clara Jobs)是一对工薪阶层夫妻,没有孩子,在史蒂夫出生几天后收养了他。史蒂夫5岁时,全家搬到了山景城(Mountain View),很快又收养了一个女儿帕蒂。有些文章把史蒂夫这段被领养的经历描绘为“被抛弃”,认为这段经历是他暴躁易怒的行为的诱因,特别是在他职业生涯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行为。但史蒂夫反复告诉我,保罗和克拉拉非常爱他, 也很宠他。史蒂夫的遗孀劳伦·鲍威尔·乔布斯(Laurene Powell Jobs)说:“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拥有这样的父母。”

  保罗和克拉拉都没上过大学,但他们向席贝尔承诺,一定会让史蒂夫上大学。对于中产阶级下层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郑重的承诺,也开启了他们对史蒂夫有求必应的模式,无论史蒂夫需要什么,他们都会尽力满足他们唯一的儿子。史蒂夫很聪明,他从五年级直接跳到了七年级,老师甚至想让他跳两级。跳到七年级后,史蒂夫在学业上依然毫不费力,但常常受到同学的欺负与冷落。他求父母帮他转到更好的学校去,尽管转学意味着要花一大笔钱,但父母还是同意了。保罗和克拉拉收拾行李搬到了洛斯阿尔托斯的一处城郊居民区,这个地方位于旧金山湾的西面小坡,原本是一片李子园,后来改建成居民区。这片住宅区位于库比蒂诺-森尼韦尔学区内,是加州最好的学区之一。在那里,史蒂夫如鱼得水。

  保罗和克拉拉不仅让史蒂夫感觉到自己是受到优待的,也培养了他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别是在手工工艺方面。保罗·乔布斯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包括回收商、机械工、汽车修理工等,他很喜欢各种手工艺,也喜欢捣鼓各种器械,周末通常会做家具或是改装汽车,他教会儿子要沉下心关注细节。保罗并不富有,因此也会收集一些值钱的零部件。后来,史蒂夫向我展示新款iPod 或是苹果电脑时,始终记得父亲的告诫:对于一个橱柜来说,别人看不到的底面与表面的抛光一样重要;对于一辆雪佛兰汽车来说, 别人看不到的刹车片和汽车的油漆一样重要。在他讲述关于父亲的故事时,我能感觉到史蒂夫的多愁善感,他把自己在数字电子领域卓越的审美能力都归功于父亲的培养,尽管保罗·乔布斯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数字电子产品。

  误解二:乔布斯骄纵自大?

  可能是因为史蒂夫经常与合作伙伴发生争执,可能是因为他总是大言不惭地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当作事实,也可能是因为在媒体面前总喜欢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史蒂夫极端自我主义、不愿向他人学习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事实上,这个看法是对他的误解,即使在他最年少狂妄的岁月里,他也不是这样的人。

  史蒂夫不仅向苹果公司的前辈讨教经验,还会从其他渠道寻求帮助。他还不具备管理公司的能力,因此很钦佩那些企业家,总会竭尽全力与他们会面、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企业家是为了钱,”他告诉我,“戴维·帕卡德(Dave Packard,惠普联合创始人)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基金会。他去世的时候,本可以是墓地里最有钱的人,但他不是为了钱。鲍勃·诺伊斯(Bob Noyce,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同样如此。我的年龄已经足够大了,应该主动去结识那些企业家。我21 岁的时候认识了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1987~1998 年担任英特尔CEO),我给他打电话,对他运营公司的才能表达了仰慕之情,问他是否可以和我共进午餐。我又如法炮制,认识了杰瑞·桑德斯(Jerry Sanders,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创始人)、查理·史波克(Charlie Sporck,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创始人)和许多其他企业家。这些人都是企业的奠基人和建造者,他们身上具备了硅谷特有的敏锐的商业嗅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节选自中信出版社《成为乔布斯》一书,2016年8月出版)

  文/布伦特·施兰徳 里克·特策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