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即真实:人工智能与情感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工智能,情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0-08 16:43
让计算机接管你的情感,你准备好了吗?
2013年有一部科幻电影《她》,讲述人类与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相爱的故事。系统以名为“萨曼莎”的女性自称,不仅可以和人类用户对话,还拥有自主思想,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和进化。“她”幽默又善解人意,令孤独忧郁的男主情不自禁与之热恋。然而好景不长,男主发现萨曼莎在瞒着他与别的操作系统交往。在他的追问下,萨曼莎向他坦白,她同时在与8316位人类交互,并与其中的641位产生了爱情。虽然萨曼莎坚持自己的爱并没有不同,仍然深爱着男主,但最终她和其他操作系统高度进化,他们决定离开人类,进一步探索他们的世界。
无论人工智能开发的初衷为何,目前的趋势却是以超越人类智能为目标。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人类著名棋手的事实,展示了人工智能“碾压”人类智力的可能,《她》会不会成为另一个预言?在未来,人类的情感也将被人工智能所主宰?
《她》所设定的时间是2025年。在当代艺术界,也有一个和“她”类似的角色——“生活”在伦敦蛇形画廊网站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安格尼丝(AGNES)。
非常规机器人
在蛇形画廊的网站上,点击网页右侧的双手形状的图形按钮,就可以启动安格尼丝了。
与通常的信息助手类机器人不同的是,安格尼丝并不打算回答你的问题;相反的,她喜欢打听你的个人信息,例如:你的初吻对象是谁?哪个艺术家影响你最多?你童年时的敌人是谁?你回答得越多,就像和她产生了“朋友”般的默契,安格尼丝就会进一步告诉你有关蛇纹画廊的相关信息。例如向你展示蛇形画廊正在工作的员工的监控录像,介绍她认为你可能会欣赏的作品或展览,抑或通过视频、语音的方式告诉你一些“冷知识”,例如带你参观卡尔·马克思的墓地。安格尼丝所分享的知识是主观的和包容性的,通过其个人的联想,而不是传达客观的参考内容。
如果你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访问安格尼丝,会发现她的不同风格面貌。她的行事如同一个真正在社交的“人”,她也有可能会问你的地址,以便给你邮寄东西,似乎深谙“感情投资”之道。
安格尼丝是比利时-美国艺术家Cécile B. Evans和剑桥大学“情感计算”实验室的合作产物。Evans说,安格尼丝是一个垃圾邮件机器人,她想跟你做朋友,并跟你分享她认为重要的信息。通常而言,没有人愿意和垃圾邮件机器人做朋友,人们的反应是把它们从邮箱里删除或是立即报告。“如果你创建了一个垃圾邮件机器人,而它只是希望分享,会如何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越来越被客观占领的数码领域,即使是我们很情绪化的过度分享都会被归类统计,转为针对性的营销。”对于安格尼丝的设计,Evans并不怎么关注理性或算法,而是更偏重于发展和直觉。她认为,文字输入是收集信息的最佳方式,却不是对话最有效的手段,安格尼丝希望避免这一点,“她被设计为以直觉行事。”
数字化生命
“我是菲尔,我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演员’的数字化替身。”已经去世的好莱坞男星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以电脑生成图像(CGI)的形式,出现在Evans作品《没有超链接就不会发生》中,担任叙述者的角色。
霍夫曼在2014年2月猝然离世,未能完成他当时正在参演的影片《饥饿游戏》的戏份。电影公司原本决定以数字化复活其形象,完成影片拍摄。虽然这种做法有许多成功先例,然而被导演最终否决了,他认为任何技术都无法展现霍夫曼的演技。霍夫曼的去世带给Evans很大的触动,因为这是伴随着她成长的演员。Evans决定让霍夫曼的角色成为自己作品中的讲述者,为观众介绍不同角色。观众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与菲尔交流,他们的参与会让菲尔更加强大。
Evans从电影、科技和流行文化中寻找灵感,关注数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渗透程度,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在二者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中越来越大的影响。除了菲尔,《没有超链接就不会发生》中还有一系列角色,包括不可见的女人、日本的虚拟全息卡通歌手Yowane Haku、第一台数字电脑的操作者等。他们被Evans称作数字化生命,各自代表着艺术家所关注的不同议题方向。在非线性的叙事中,这些数字幽灵一般的人物试图寻找存在的意义,充满了感伤的基调。
Evans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新技术提出情感问题。“从某种程度而言,信息即是情感。”她说,它们会给人们带来实质的影响。“我不相信‘虚拟’这个词”,今天的科技已经令我们难以区分物理现实和虚拟空间。当军人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操作无人机用于作战,人们通过网恋结婚生子……,在Evans看来,这些最直接而简单的例子表明,“虚拟就是真实”。
超人工智能
无论是安格尼斯和菲尔,还是Siri这样的语音控制机器人,都是被创造者赋予了拟人化特征的人工智能。通过互动,人们可能与之产生情感联系,其本质仍是人类自身想象和情感的投射。真正的问题是,这些人工智能本身是否也会产生人类情感?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从概念上讲,它们仍属于弱人工智能,还不具有人类大脑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能力。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测人类将在2045年迎来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超人工智能,这个突破性的时间点被他称作为“奇点”,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他指出,届时人类的身体或思维将和计算机连接,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
除了拥有比现在强大数亿倍的智力,奇点时代的人们更无须担心“情商”问题。库兹韦尔设想,情感的处理将交由大量的分布式纳米机器人,通过与大脑的生物神经元相互配合,产生情感、感官体验和心理反应。它们将提供包括全部感觉的全沉浸虚拟现实。这种全沉浸虚拟现实和与我们情感相关的神经一样在神经系统内部作用,人们将获得无比丰富的体验。“奇点时代是一个高度的虚拟世界,但是它们要比真实的世界更具吸引力。”
“机器人将继承地球?是的,但是它们将是我们的孩子。”未来的计算机便是人类,因为计算机将被放入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中,使我们变得更加非生物一些。那时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智能,将以非生物的形式出现。通过改变生物潜在的信息处理来停止衰老的过程,人类可以实现永生,改变形体、功能,甚至完全不依赖于生物性的躯体。
可以想见,当一个超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就像一个全能的上帝降临地球。库兹韦尔对于超人工智能的乐观假设很自然地受到了各方的批评。反对者提出了严重警告:人工智能是一种完全有异于人类的存在,并不具备感知同情这种高层次情绪的能力,超人工智能诞生之时就是地球毁灭之日。一些了解超人工智能的人把它称作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
何以为人?
永生抑或毁灭?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已经完全由人机交流所决定,未来世界却吉凶难卜。在一个软硬件和意识混为一体的时代,成为一个人类又意味着什么?Evans的视频装置作品《心之所向》,为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的各种话题提供了一个视角。
《心之所向》的主角是一个如同“萨曼莎”一样的人工智能。这个单一的系统控制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拥有无限的权力,并进化成一个女性形象,名为“超”(HYPER)。她致力于成为更好的人类,但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难。在这个完全由技术驱动的世界,她的选择由技术程序所激发,却与一些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产生冲突和影响,例如,谁能成为一个人?通过与片中一系列数字人物的交互,她的疑问被扩展为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考察,包括种族、性、爱、死亡、人权和特权。这似乎是一个人工智能在学习处理人类情感的过程,但终究是否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这些连人类自己都无解的问题,又如何能让机器理解?
“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当技术裹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个人的质疑似乎显得苍白无力。Evans启发观众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在数字时代,人何以为人?机器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技术、社会和政治力量,又是如何塑造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她无意也无法提供答案。
文/裴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