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涨价了,咱还约吗

  9月22日,神州专车正式发布U+开放平台战略,宣布向符合条件的全国车主免费开放流量、技术和品牌资源,并承诺永不抽成。此前据多地乘客反映,滴滴的价格近期已上涨5%~10%。8月份滴滴的订单量下降了10%以上,活跃用户减少了70万。

  在专车新政即将落地、各C2C平台减少补贴并提高司机抽成之际,神州专车却“强势”推出C2C平台并承诺永不抽成,本来盈利模式就不清晰的C2C网约车平台前景更显扑朔。

  价格是大多数用户最敏感的要素之一,神州U+的价格水平还有待观察,滴滴已经涨价,这段时间是否要“用脚投票”,打回出租?

  若出租车“浪子回头”,我不介意卸载滴滴

  文丽(北京公司职员)

  再这样涨下去,我可能真的要卸载打车App了。

  长时间以来,倡导共享出行的滴滴用输血“造福”乘客和司机。滴滴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创造了一种左手融资右手烧钱抢市场的运营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就要进入深耕服务、拼质量、拼用户维护的阶段。

  可惜,用户维护方面滴滴并无大创新,倒是一直传出取消补贴和大幅涨价的消息。从乘客的角度看,滴滴最大的优点在于出行的低成本以及便利度。仅能让乘客觉得便利而在花费上基本没有变化的滴滴,你还会让它在你的手机里呆多久?

  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此前通过烧钱,滴滴虽然培养了不少用户,但大多数人属于“价格敏感型”。一旦取消补贴,网约车的价格比之前要高出不少,那么用户就会用脚投票。神州U+现在以“永不抽成”来吸引车主当司机,此举可能会起到一定限价作用,但还要等明确的U+车跑上街头,才能检验政策的吸引力度。

  即便是要溢价,也问题不大,只是滴滴并没有用服务质量和用户维护来找补,安全问题也频发。用户很自然会疑惑:凭什么花比出租车还多的钱,却享受不到比出租车更好的服务?甚至还要搭上不安全的风险?

  滴滴涨价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是个机会,关键是:能否把握住?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强制报废,行驶里程未达到60万千米但使用年限达到8年时,退出网约车经营”,出租车司机期盼的公平竞争就要来了。

  那么,出租车司机是否会珍惜这个机会——提升服务水平,搞干净车辆卫生,不在火车站等处拒载?

  红包抢完了,用户习惯已经养成

  叶伟(公务员,重度打车软件用户)

  此前,曾有媒体做了一次以“滴滴优步合并,你担心涨价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7.67%的网友担心滴滴优步合并后涨价。75.69%的网友表示会先用一段时间,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马卸载。

  滴滴们涨价了,至少经过我这个重度打车软件用户的数次使用比对后,确认无误。有人撂下“卸载”的狠话,但我觉得流失的用户量不足以撼动已进入用户习惯的“网约车”场景。

  或许,在这个市场中唯一受伤的,仅仅是公众对于移动出行市场的过高预期。

  “烧钱大战”中,滴滴和优步都付出了巨大代价。2016年年初优步CEO曾公开表示,滴滴一年下来要花40亿美元补贴司机。滴滴马上反驳称,优步中国至少亏损了15亿美元以上。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知道,这样烧钱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把之前的烧钱看成暂时的“占便宜”,而不是永远的“既得利益”,那此刻面对涨价的滴滴,失落感就会少一些。

  当然,传说中网约车车主一个月收入三四万元的好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了。缺少烧钱刺激,车主的收入会回归正常水平,但仍不失为一份不错的收入,关键是要平衡心态,不能因为“过去怎样”而耿耿于怀。有些红包,本来就是先下手的人才能抢到,而且抢完就没有了。

  有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出行市场交易规模为1712亿元,到2018年将达2659亿元。在滴滴的故事里,盈利可能性是与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正相关的,现在坐拥近90%市场份额的它,也该渐渐收网了。

  涨价是必然的,用户流失也是必然的,足够支撑起这个市场的用户也会逐渐收敛起不满情绪,默认并接受涨价的滴滴。一旦网约车价格稳定在一个新的位置上,恐怕不管是神州还是别的平台,也很难让司机重回低位。

  贪便宜的用户恰是补贴大战的终结者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自从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红包还有吗?司机乘客的补贴还会有吗?买家关心卖家是否贴钱做买卖,这显得很荒谬。结果滴滴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针对乘客的红包补贴和司机的奖励将继续发放。

  滴滴的补贴不仅是争夺客户流量的手段,还肩负“教育”消费者的作用,即通过补贴带来的优惠,诱导消费者改变原来的出行方式,并使用电子支付进行消费。因此,在网约车与第三方支付两者的营销预算之下,补贴力度当然也会更大。

  在此情况下,原本出行预算并不能承担经常打车的人,不但可以经常打车,还能坐上中级车,甚至豪华车型。这就形成了之前其乐融融的局面。

  如今,网约车已经深入人心,诱导消费者使用网约车的预算必然就会减少。与此同时,电子支付也全面普及,基于教育消费者改变支付行为的预算,显然也已不会再有那么多。补贴削减之后,价格必然上涨,一部分人会觉得失落,甚至愤懑。所以,与其说投诉的是涨价,不如说投诉的是补贴减少。

  投诉涨价的一个很重要理由是合并后形成了垄断。实际上,其中的逻辑存在矛盾:如果是垄断,则应该取消补贴;如果要补贴,则一定不能是垄断的局面。矛盾的逻辑之中,不难看出诉求的不合理之处。

  有趣的是,恰恰是因为补贴过高,烧钱太快,优步才被迫将中国业务割让给了滴滴。事实上,正是那些天天欢呼雀跃享受优步补贴的用户,加速了优步中国的全线溃败,终结了这场全民狂欢的补贴大战。

  涨价之外,要拿出更多行动力维护用户

  毕舸(专栏作者)

  诚然,滴滴近期涨价看似属于企业自发行为,但作为掌控市场大多数份额的滴滴,涨价现象迅速发生于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后,又让人解读出两层意味。

  首先,滴滴承受着背后投资方的巨大压力,必须从此前耗资巨大的补贴泥沼中挣脱出来,迅速找到盈亏平衡点,涨价或者说大幅度减少补贴就成为唯一路径。

  其次,滴滴之所以能顶着舆论与民意逆向而上,又反证了消费者的担忧,就是在对等竞争态势消失后,滴滴开始收割资源红利,而消费者不可能再通过用脚投票进行博弈。

  与优步一样,滴滴自我定义为将提供搭车服务的司机与乘客连接起来的数字平台,但它同时也具备了运输工具服务供应商的特征,比如开始自购运输车辆,组建专职司机队伍。也因此,滴滴必须承担更严格的交通服务及安全责任。当乘客遭遇服务质量不佳甚至安全事故时,滴滴不能以“第三方”平台的名义,规避对网约车司机的监管责任、司机行为给乘客权益带来损害后的连带赔偿责任。

  由此可以说,滴滴须承担更多市场责任,无论是来自监管部门对其可能涉嫌市场垄断的调查,还是乘客有关其涨价及服务质量没有同步跟进的不满和投诉,都说明滴滴固然提供了不少创新服务,但也要在市场公平、消费者利益保障上拿出更多行动力。

  对于网约车的市场规范,当下也确实到了进一步提速的阶段。如此才能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权责分明的良性趋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