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片得了“续集病”

  套路化的影片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趣味

  随着2016年暑期档并不华丽的落幕,中国电影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淘洗。

  根据艺恩电影智库的数据,截至9月20日,在2016年内地上映的新片中,票房破10亿元的电影共有8部,按票房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美人鱼》《疯狂动物城》《魔兽》《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盗墓笔记》及《功夫熊猫3》。除《功夫熊猫3》被定为中美合拍片外,在“10亿俱乐部”的席位上,好莱坞电影虽然排名靠前,但在票房数据上已是略逊一筹。

  而在续集电影方面,情况就更不理想了。

  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续集电影,目前票房成绩超过10亿元的只有《美国队长3:内战》。刷新北美票房纪录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以下简称“《星战7》”)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票房止步8亿元;《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口碑扑街,最终内地票房成绩仅为3.8亿元;打怀旧牌的《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继续在“毁童年”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就连排名第一的《美国队长3:内战》,最终票房成绩也依然没有达到现象级水准。

  好莱坞续集电影,到底怎么了?

  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适合拍续集

  2016年暑期档,好莱坞动画电影《爱宠大机密》凭借蠢萌多变的动物形象和别出心裁的故事设计,席卷全球4亿美元票房,这样的佳绩使得电影制片方在影片还未下档时便公布了续集电影的筹拍计划。

  把票房成绩作为是否拍摄续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影片并不在少数。

  好莱坞大片通常具有教科书一般的拍摄手法,视觉效果震撼,故事冲突感强烈,十分适合影院的娱乐性观影。然而,中国电影市场已在悄然变化。“这些续集片类型相对单一,以大卡司、大制作的爆米花电影为主,故事同质化。一开始还很喜欢,时间久了就觉得都一样,没必要每部都看。”编剧扈晶波对《瞭望东方周刊》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事实上,第一部作品的成功表现的确能够为续集作品带来一些先天优势,如口碑、粉丝数量及话题度等。但高关注度也被认为是一柄双刃剑——一旦续作质量不及前作,那么前作堆积起来的好评度也会随着口碑扑街而迅速流失。

  扈晶波说,“续集电影本身创作难度很大,除非是像《指环王》三部曲那样,先有原著小说做改编基础,那创作起来还得心应手一些。”

  “如果在写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没有考虑做续集,只是看观众反响特别好才做第二部,那就很难成功,想做出新意来很难。”他说。

  另外,续集与原作之间的时间跨度也可能成为一种阻碍。以《独立日:卷土重来》为例,这部电影作为1996年科幻灾难大片《独立日》的续集,与原作在上映时间上相距20年,不仅主创阵容经历了大换血,就连第一部作品中对于科幻末世的新颖设定,也在日新月异的科幻电影发展中成为“老梗”。

  正因如此,该续作纵使有中国明星杨颖(Angelababy)的加盟,以及蒙牛的品牌加持,也未能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卷土重来”。

  超级英雄的窠臼

  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系列电影中,以漫威、DC两家公司旗下的超级英雄为主要角色的系列电影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从票房情况看,除了《美国队长3:内战》在中国突破了10亿元票房,其他几部影片的市场表现都不温不火。

  对于这样的情况,金逸珠江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并没有太多惊讶。谢世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已经逐渐从高峰进入平稳期,“《美国队长3》中,英雄扎堆出场,像蜘蛛侠、钢铁侠、蚁人等英雄都出现了,所以票房成绩还可以,超过了10亿元。但目前单一英雄电影的票房预期一般在5亿~10亿元之间。”

  在谢世明看来,超级英雄大片的特点是“单人英雄不及人海战术”。事实上,这也是漫威、DC公司近年来开发“电影宇宙”的战略布局所形成的结果。

  “电影宇宙”是指这样的系列电影:具备独特的世界观、无限延伸的故事体系、庞杂的人物关系。仅有几部续集电影并不代表可以形成“宇宙”。

  自2008年《钢铁侠》开始,为了搭建“复仇者联盟”的庞大世界观和人物群像,漫威相继推出钢铁侠、绿巨人、雷神、美国队长等多个漫画人物的个人电影。在这些影片中,超级英雄互相作为对方的客串角色登场,在故事情节上也多有应和之处,新人物不时被熟面孔引荐进来,并最终聚拢在越发庞大的联盟之中。

  而DC公司扩展宇宙的速度虽然比不上漫威,但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绿灯侠等人物也已陆续登场,正在为2017年上映的“正义联盟”宣传蓄势。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一大拨身世各异却又“殊途同归”的超级英雄集结在两大联盟周围,为“拯救世界”而四处奔走。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系列联盟电影”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一方面,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观众”,同时满足明星粉、漫画粉、CP粉、特效粉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过于扁平的人物形象、逻辑欠费的情节演进,以及毫无悬念的大团圆结局,都令超级英雄大片逐渐落入故事同质化的窠臼,以至于要采取人海围攻的英雄合力来吸引观众走入影院。

  然而,套路化的影片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趣味。

  谢世明向本刊记者表示,超级英雄大片能否度过平稳期,要看是否能在人物塑造上有新的突破:“这些影片最开始旨在刻画严肃正义的英雄,近几年开始转向钢铁侠、蚁人、新版蜘蛛侠等带有趣味性的角色。未来要想迎合‘90后’‘00后’的审美趣味变化,就要继续推出新的有特色的英雄形象。”

  情怀变现遭遇水土不服

  2016年上映的众多续集引进片中,《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被认为是较为独特的一部。这部在北美一举打破《阿凡达》票房纪录的现象级电影,在中国的表现却是高开低走、后继乏力。

  美国观众具有强烈的“星战”情怀。自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在美国上映,40年时间里,6部系列电影不仅催生了数量巨大的衍生产品,更培育了数以亿计的狂热粉丝。

  受约瑟夫·坎贝尔神话学著作《千面英雄》影响,乔治·卢卡斯从创作第一部“星战”电影起,就有意识地以神话英雄的方式书写着天行者的家族传奇。因此,“星战”系列不仅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流行文化的翘楚,更是具备国家认同感的美国民族史诗。

  近年来,在不少美剧中都能见到“星战”系列对美国民众日常生活乃至人生观的影响。在《老爸老妈浪漫史》中,男主角Ted就把是否热爱“星战”系列作为寻找人生伴侣时最重要的标准。这种情感投射显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的。

  但是,“星战”系列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

  影评人杨时旸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方面,中国本身不乏代表民族精神的神话史诗,观众并不需要从大洋彼岸的系列电影中寻找精神认同;另一方面,“星战”系列的6部作品由于时间跨越较大,只有前传三部曲被引进到中国市场,且最新一部《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上映也已是11年前的事了——新一代观众并未培养起对“星战”系列的观影习惯,而老一代观众对这一系列的态度也更多停留于“又一部引进大片”的印象。

  如此一来,《星战7》在中国上映时,曾席卷全美的“情怀梗”就不那么吃得开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那些经典人物形象和道具或许都不及擅于卖萌的新形象——球形机器人BB-8——深入人心。

  而情感共鸣的匮乏,也直接影响到了电影的营销宣传。

  对《瞭望东方周刊》谈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营销方式时,朔果传媒营销总经理苏北淇用“巧妇必须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其中的难处——引进片最大的优势是故事品牌,最大的劣势是没有贴合中国当下的话题。

  为了制造创新点来吸引观众,苏北淇要寻找影片与中国本土话题的契合点,为此曾安排好莱坞明星来华逛胡同、游故宫、吃烤鸭,借“接地气”的行为来提高影片的话题传播度。

  然而,即使通过营销吸引了一部分眼球,进口大片仍然不是中国观众的唯一选择,尤其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观众更偏好国产片,对国产明星更熟悉,国产喜剧片、惊悚片、粉丝片等类型更接地气。”谢世明说。

  “星战前传三部曲”在中国上映之时,三四线城市的影院普及程度远低于现在,观众对这一电影系列的熟悉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作为观影主力的一二线城市观众并未被《星战7》的情怀打动,反而指出影片存在剧情老旧、角色单薄、颜值下降等槽点。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持续发力。

  内容创新才是王道

  好莱坞对中国观众的判断似乎还停留在三五年前。“觉得什么片子只要做成3D版就会有市场,殊不知中国观众的专业程度正在迅速提升。内容不讨巧,就是做成5D也不会有市场。”横店影城王府井店总经理陆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人们发现,2016年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续集电影,无论是漫画英雄电影千人一面的故事套路、“爱丽丝”三观不正的噩梦续集,还是《星战7》老梗重提的翻拍嫌疑,都暴露出了内容空洞、新意欠奉的短板。

  而诸如《疯狂动物城》这样的故事精彩、有深刻隐喻的引进片仍然表现出色,口碑票房双佳。

  陆海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经过这两年的市场淘洗,中国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点不像以前那样停留在特效和场面上,更多的是更看重内容,想看那些对人性探讨有追求的电影”。

  观众审美品味的提高,还体现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趋向。近两年来,在好莱坞引进大片基本盘不动的前提下,《他是龙》《我的个神啊》等其他国家的批片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以《我的个神啊》为例,这部印度电影别出心裁地选取外星人PK的单纯视角来看待印度复杂的宗教问题,在喜剧外衣下承载着创作者悲天悯人、针砭时弊的勇气,而影片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峰回路转、大胆出新,与好莱坞电影相比,另有一番荡气回肠。

  在市场表现上,《我的个神啊》虽不及好莱坞电影动辄数亿的豪迈,但也成为同档期的票房黑马。

  不得不提的是,好莱坞续集片的疲态并不意味着国产电影的机会,国产电影要挑战好莱坞的商业蛋糕,仍要凭质量说话。“巴西队不踢球了,球迷也不一定要看中国足球。”杨时旸打了个比方。

  在一定时期内,大片引进的势头仍将不减。“许多好莱坞大片的片头,如今都有中国电影公司的名字,万达、光线等大公司都和国外公司有合作关系。”扈晶波说。

  也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引进片未来将往多元化方向发展。《肖申克的救赎》这类人文电影鲜少引进,但不代表观众没有需求。毕竟,影片的品质和新意,才是真正永不糊掉的金字招牌。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李璇/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