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擅长描写个体生命的孤独性和叛逆性,但缺乏对社会内容的书写,往往被认为是“去历史化”的一代
2006年,“80后”作家张悦然以3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3位,引发广泛关注。
十年间,很多“80后”作家的曝光率非常高,韩寒、郭敬明、南派三叔、张嘉佳,这些名字随便拎出一个都是能撩拨市场的“大IP”。他们,也占据了作家富豪榜的不少席位。
然而,自2006年上榜之后,张悦然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榜单当中。张悦然把创作节奏放慢下来,直到10年之后的2016年8月,最新长篇小说《茧》才与读者见面。
《茧》以两个“80后”独生子女的视角讲述成长历程。整个故事如抽丝剥茧般展开,两个家庭的恩怨牵缠到三代人,每个人都被命运之茧裹挟。张悦然之前习惯于着力表现创作的灵感,到了《茧》,她的笔触转向真实,风格变得沉静细腻,注入了对人生命运的探求。作者本人也认为,这本书帮助自己完成了从类型小说作者到职业作家的蜕变。
10年间,“80后”作家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一些代表性人物,齐刷刷地拍起了电影。小说与电影相互背书,影响力成倍地增长。
另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是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网络作家,他们依靠接二连三不间断地推出新作品来保持新鲜度,积累读者。阅读方式和载体的变化促成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一部作品出来,很快可以完成从图书、影视、游戏到周边产品的全产业覆盖。这批作者更注重读者的体验,服务意识更强,有时,读者意愿甚至会影响到作品的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
对市场的追逐、对受众的迁就,使“80后”作家的精神气质较为模糊。在这样的潮流中,《茧》这样的作品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写的是两个“80后”个体,反映的却是一代人所处时代的真实样貌。
“80后”作家是当代文学无法回避的一个群体,作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擅长描写个体生命的孤独性和叛逆性,但缺乏对社会内容的书写,往往被认为是“去历史化”的一代。而《茧》则试图变得更厚重:为家族故事建立宏大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发生更紧密的联系,重新建立起“80后”的历史维度。
实际上,潮流之外,仍有一批偏严谨的“80后”作家,他们产出偏慢,没有那么声势浩大,但还在认真对待文字、保持思考。如少年成名的蒋方舟,开始以《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颜歌的新作《平乐镇伤心故事集》,用四川方言描绘川西小镇的日常,折射变迁剧烈的中国社会。
这些作家在严肃写作道路上的探索,弥足珍贵。
文/郭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