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公园的最后一步

  中央公园若是收门票的话,会带来什么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就建设力度与建设水平而言,中国城市公园的已经不输于欧美国家,部分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越。

  然而,由传统园林理念衍生发展至今的开放公园设计,其管理与使用的理念上,似乎尚有不足之处,更多着眼于公园作为游憩目的地的作用,而忽略了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一部分,应该承担的便捷步行空间的责任。

  就这点来看,欧美国家的园林建设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体现着对城市人群穿行需求的关怀。这也是中国城市公园需要完成的最后一步。

  建造城市的心灵栖息地

  在纽约曼哈顿这样一个全球经济中心的中枢位置,中央公园足足横跨了150个街区,其340公顷的宏大面积使她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同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

  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的建造过程历时15年,于1873年建成。100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钢筋丛林中的一处绿洲,是城市的心灵栖息地。

  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奥姆斯特德便意识到,“总有一天这个公园会被四周的高层建筑所环绕”。因为在中央公园酝酿出现的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大城市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奥姆斯特德相信,在19世纪美国越来越肮脏的城市中,一片绿色的草地不仅是一个野餐和行走的地方,而更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振奋。为此,他力求在人工建造的园林中保持土地的自然特征,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贯穿了整个设计的基础。建造城市的心灵栖息地

  在设计中,他有意地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或者间接的愉悦,比如宽阔的草地通常被小片的树林分割开来,林荫大道的设计也从此风靡全球,经久不衰。

  分区管理解决开放难题

  在20世纪70年代,中央公园开始逐渐破败。

  针对此现象,作为纽约市负责维护和检修公园设备的特殊部门,管理委员会创建了一个较为前卫的区域管理办法:将公园平均分成了49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位专业的园艺师亲自管理,这样就保证了各区域内的景观和资源都能处于最优的状态。

  而对于大型的中国城市公园来说,其无法开放的原因,多数是出于管理的考虑,中央公园的做法是一个相对有意义的借鉴。

  中央公园的官网主页上,公园简介及历史、主要景点、活动项目、大事件日历、地图、针对不同种聚会的活动安排等方面均事无巨细地被一一列举出来,游客们还可查看前后三个月的重要事件及活动。

  公园主页还列出了详细的景点名单及活动列表,真正做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游人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相应的季节、景点、活动,公园也即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活动趋势的游客前往,增添城市活力。

  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公园免费的基础上。收取门票是游客入园的最大阻碍。试想中央公园若是收门票的话,会带来什么后果?作为一个位于曼哈顿心腹地段横跨150个街区的庞大公园,其收费制度将会多大程度地阻碍城市居民的穿行?

  Tongva公园:全面的公众参与

  美国加州圣莫妮卡的新Tongva公园,则是另一个样本。

  该项目属于纽约高铁线路的一部分,位于美国的圣塔莫尼卡市。公园的设计灵感源自南加州的自然景观,大量的本地植物、各种动态花园、水景和游乐区,都为当地市民创建了一个新的公民娱乐休闲中心。

  园内除了有俯瞰太平洋的观景台,还有野餐区与儿童游乐区,是全家大小周末放松出游的好去处。而且,从地理位置看,公园位于市政府大楼前方,与知名的码头和观光区只相隔一条街,却少了拥挤的人潮与喧闹。

  这里以前是一个停车场,设计团队将该地区进行了重新设计后,打造占地6.2英亩的全新公园。

  其设计方案是在经过一个宽泛的社区讨论与修正之后才完成的,经历了多次、全面的公众参与。

  据悉,在设计过程中诞生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设计方案,但都是出于对城市人流的导入来构思的。这与我们传统内向的城市公园设计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设计者也充分考虑到了码头的观赏性,打造了公园内最吸引人注意的造型新颖的观景平台,离地平面约18英尺,曲线型网状凉亭,就像个编织的椭圆形篮子,这样人们可站在原木打造的平台上,俯瞰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圣莫尼卡码头上的摩天轮与海滩上的热闹人群。

  规划基于周边行人来考虑

  当地政府的建设目标并非将公园打造为观光焦点,而希望成为一个当地居民能散步、享受海边悠闲时光的好去处,因此在设计中保留了公园内大部分树木,并增植了密集成群的大梧桐树、橄榄树、松树、榕树和草莓树,设置了花草间蜿蜒的步道。

  顺着连绵起伏的丘陵,人们可以来到广阔的草坪,在这有野餐桌和长椅,而小树林里,也可乘凉。这一切,在与一旁的儿童游乐区相结合后,就构成了海边休闲嬉戏的美妙图景。而所有的规划,都是基于其周边行人来考虑的。

  Tongva公园的开放设计,与公园外部城市人流相互依赖的程度高。整个思路从城市行人对场地利用的可能性着手,与市政大厅、码头、商业区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景观化的空间设计,并加入趣味的空间、丰富的景观要素、适地的植被选择。

  如此,既保证了景观的丰富性,又提高了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穿行的通达性。

  文/吕圣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