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港资企业转型升级 夯实粤港深度合作基础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港资企业,转型,粤港,合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07 14:48
加快港资企业转型升级 夯实粤港深度合作基础
广东独特优势就是毗邻港澳,粤港深度合作既是港澳两地经济转型和稳定繁荣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推动粤港深度合作,不仅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也是广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落实《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港资企业的繁荣发展助力广东快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经济腾飞,未来也必将成为推动粤港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着力点。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港资企业也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产业发展滞后等困难和挑战,加快港资企业转型升级,对广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意义重大。为此,近期我中心对珠三角港资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供参阅。
加快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粤港深度合作的重要抓手
(一)粤港合作是广东开放型经济建设的独特优势
实践证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不论是适度重型化、产业高级化还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香港因素和港资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港资占广东每年引进外资的60%以上。广东作为港商在内地投资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了与港资关联程度高且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2014年广东十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29万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8%、GDP的33%。十大支柱产业均排名全国前5位,其中排名第一的3个、第二的1个、第三的2个。
(二)港资企业是广东外商直接投资的主力军
香港是广东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在广东加快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积累产业优势、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方面作用举足轻重。截至2015年底,在内地的港资企业13.6万户,占整个境外企业投资的28%,实有投资占外商投资总量的51.95%。其中,在广东的港资企业5.3万余户,是全国的39.1%,占广东外商投资登记企业总数的50.9%。2000-2014年,来自香港的实际外商投资总量占广东实际外商投资总额的58.2%,是广东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力量。
(三)港资企业是广东企业“走进香港、跨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2014年,广东对外非金融类别投资金额达108.9亿美元,年末投资存量达494.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不含中央)的19.9%和21%。当年香港接收内地57.6%对外投资量,占中国当年年末对外投资存量的57.8%。
香港是我国对外投资主要目的地,而港资企业在广东企业“走进香港、跨向世界”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在资金流通、国际通讯资源、国际水平的专业服务等方面拥有支持内地企业投资海外的能力与优势。广东企业“走出去”首选香港,一方面港资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商业资源和联系,另一方面可以香港商贸平台为跳板,向海外其他地区投资。据香港贸发局(HKTDC)研究显示,珠三角企业对外投资更是首选香港,一是利用香港开发及推销自有品牌。二是借鉴学习香港产品设计及技术能力,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最终实现“走出去”。
(四)港资企业发展面临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在粤港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主要以批发业、制造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普遍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市场需求不振、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据省商务厅统计,2015年1-8月,广东累计关停搬迁港资企业651家,占全省关停搬迁企业总数的66.43%。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引导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升级,促进企业“二次创业”,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与案例
近年来,广东相继出台了《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一系列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在粤港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也在主动探索转型升级路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成效显著。
(一)以“三新”提升价值含量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现代服务业依托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呈现“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而服务业在珠三角港资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引导企业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理念,是推动珠三角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行之路。
如深圳星利源公司,全称“星利源智慧城际流通供应链平台”(简称“IDC项目”),其前身为糖果动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其经营的休闲糖果业务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主流经销商和10万个零售终端。2012年以来,公司适应新形势创新发展理念,深度探索商品物流领域,重新定位公司业务并成立星利源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旨在改革城市传统零售与流通行业结构,打造一个供应链公共数据信息平台和智慧城际流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并基于需求链的概念,为供应商、便利店、超市、专卖店和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线上和线下服务,包括商品交易、配送、采购、融资、营销、产品销售数据共享等。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去中间化的方式,实现行业颠覆与革新,引领中国快消品商贸物流相关产业发生“二次革命”,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二)以核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部分港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展攻关,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领军人物和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如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港资企业,创建于1985年,产品包括阻燃型环氧玻纤布覆铜板、复合基材环氧覆铜板及多层板用系列半固化片,适用于供制作单、双面及多层线路板,以及手机、汽车、通讯设备、计算机等各种高档电子产品。公司成立之初,通过合资从美国引进技术,在扩充产能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先后开发出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为客户提供超预期服务。目前,该公司是东莞市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在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其主导产品销量始终保持国内第一。
(三)以创建自主品牌加快企业国际化转型
珠三角港资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多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产业链的边缘。在转型升级压力下,港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创新设计,逐步完成从原始设备生产商到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到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转变,从“代加工”走向拥有自身品牌。
如通汇家电有限公司,已成立十多年,总公司设在香港,在东莞有生产基地,拥有员工1200多名。成立之初主要为国际品牌代工,后来注册创立“惠家”品牌,逐渐形成小家电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团队,进而发展生产咖啡机产品系列。2011年9月,公司开始拥有金佰利集团旗下“LA CIMBALI”品牌产品的代理权以及“CASADIO”品牌产品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的独家代理权,成为金佰利集团中国区唯一签订合作协议的贸易伙伴。同时,公司投入研发“WPM”自主品牌,生产专业咖啡机系列产品,无论外形、性能、品质,都媲美欧美咖啡机,在餐饮酒店设备领域享有良好声誉,备受业界推崇。
(四)以“机器换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机器换人”是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港资企业以现代化、自动化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企业通过工业机器人等方式替代工人的简单劳动以节省成本,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这一战略不仅能推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还能产生新的市场需求,使机器人生产行业成为了当前炙手可热的新业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嘉利集团,是1988年进入东莞凤岗镇投资的港资企业,主要从事生产销售个人电脑及服务器外壳、办公室文仪产品、录像带壳,是全球个人电脑及服务器外壳主要生产商之一。2006年,嘉利集团在旗下工厂正式开展“机器换人”实践,收购东莞市翠峰五金机械有限公司股权,代理日本著名的“川崎”牌机械手产品并用于企业生产。企业使用机械手后,五金冲压生产由1.37人次/台机下降至0.44人次/台机,至2015年底,集团拥有机械手设备超过200台,相关技术人员160人。“机器换人”为企业节省60%的人力资源,实现50%的产能提升。机械手设备预计使用寿命8-10年,每年维护成本只需约100万元,每年节约的人力成本约1300万元,企业生产效率及盈利水平显著提高。
(五)以“互联网+”加快企业盈利方式转型
近年来,珠三角港资企业通过国内贸易平台建设产业集群、批发市场或“产业带”,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分销、批发等业务,并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拓展港资企业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启了“互联网+”强化销售端的“电商换市”之路。
如东莞诺华家具集团,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跨国家具企业,其销售网络覆盖国内各大中城市,出口业务涵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诺华家具重新规划其产品销售布局,将电子商务上升到同传统市场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目前,“诺华生活网”已成为诺华家具电子商务战略的主体平台,该平台结合诺华家具产品特性,应用较为成熟的家具电子商务系统——非可家具电商系统,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盈利方式向区域物流配送服务盈利方式的转变,企业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以自贸区机制创新为契机,建设港资创业展业新平台
广东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就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为此建议:一是加大面向香港高端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在CEPA框架下扩大对香港在金融、商贸物流、航运等服务业方面的开放,进一步破除法律、会计等香港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准入后的隐形壁垒和政策障碍,加大自贸区自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向纵深发展。二是吸引有条件港资企业在自贸区展业创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港资企业在广东积累了良好的商业资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二次创业”的需求和压力也不断加大。广东自贸试验区要在改善营商环境、增强辐射带动效应上下功夫,吸引有基础有条件的港资企业在自贸区展业创业,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大金融开放与支持,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助力
当前,在粤港资金融机构相对缺乏且服务能力受限,同时港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融资困难长期存在。为此建议:一是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对港资企业的覆盖。由于营商环境、监管体系、担保抵押等原因,中资银行服务港澳资企业时,在贷款条件、审批程序等环节存在诸多障碍,无法有效满足在粤港澳资企业的需求。保守估计,全省港澳资企业融资缺口约2500亿元人民币 。二是以广东自贸区机制创新为契机加大金融开放力度。要率先探索降低港资进入内地设立金融机构的资本金限制,降低港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金融租赁等进入广东的门槛,提升广东金融改革开放度和话语权。三是提升港资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现有港资银行如汇丰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和永亨银行等在珠三角虽设置了较多网点,但存在吸收存款难度较大、吸存成本较高等问题,特别是新常态影响,港资银行部分支行还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不良贷款,也间接影响了港资银行对港资企业的服务能力。
(三)加强与香港相关机构合作,形成促进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新合力
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升级,需要在人才、专利、品牌战略等方面加强与香港职训局、生产力促进局等法定机构合作,形成政策合力。为此建议:一是增强科技合作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深化粤港在文化与时尚创意、环保、创新科技、中医药保健、新能源技术研发、旅游休闲、产业链链际整合等方面的合作,推进粤港两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及高新科技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香港在深圳设立的大学科研分支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依托香港职业培训和教育资源,优化港资企业人力资源。在大力发展广东职业教育同时,加大引入香港职业培育和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培训+社会教育”系统,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人才培育质量。三是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提升港资企业国际竞争力。香港生产力局和辖下的附属公司主要为香港及港资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及管理顾问、产品检测及人力培训服务,协助香港企业发展高增值产品及服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该局在深圳、东莞及广州市设有附属的顾问公司,为中国内地的港资企业提供支援咨询业务,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助力。
(四)加大创新资源和政策覆盖面,为港资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加工制造业在珠三角港资企业中一直占有相当比重,必须以科技创新提升加工制造业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业。为此建议:一是支持港资制造业走向高端化。鼓励港资企业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备线,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广东积极构建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在推进“机器人”应用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加大对港资企业的覆盖和倾斜。二是鼓励港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积极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协同制造、远程故障诊断等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开展一体化增值服务,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人/杨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