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客陰謀論,害人終害己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香港,旅遊業
  • 发布时间:2017-01-10 11:12

  香港旅遊業一直以來被視為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多年來為香港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特別是在就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因為旅遊業的興盛帶動的不僅僅是前線旅遊業員工的職位需求,相關的零售、百貨、餐飲、酒店、交通運輸行業的工作職位需求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景點人員同樣隨著增加。在香港社會300-400萬的工作人口中,從事與旅遊業相關的就業人口就高達60萬,足以可見旅遊業對香港舉足輕重的影響,多年來在GDP發展數據中也維持相當可觀的比例。

  三十年優勢漸衰落

  香港旅遊業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更凸顯出香港社會的獨特優勢。早期70、80年代時由於內地的封閉狀況,香港扮演了外國與內地的中轉口岸角色,而從90年代至今,香港憑藉著亞洲與國際繁華都市的光彩一面,成功用購物、飲食等吸引大量遊客前往維多利亞港一睹港島風采。到了今時今日,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內地與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展開直航、經貿直接交流,令香港作為中轉口岸的地位受到衝擊。而購物優勢仍繼續存在,因為香港仍然是免稅地區,伴隨著高質的化妝品、奢侈品、9999的優質黃金、質量保證的珠寶首飾等的提供與成熟的營銷手段,使得內地遊客一直將香港視為購物之都,在開放自由行之後,赴港觀光購物的人數屢創新高。但香港這樣的優勢又能維持多久呢?如果近三十年來的購物天堂的定位仍然不去思考與改變的話,香港未來又是如何?憑藉著物流、免稅等優勢成為購物天堂的香港,一旦周邊地區特別是內地政策的改變,就很容易喪失購物優勢,亦隨著內地開放居民境外旅遊、自貿區、海外免簽、落地簽等政策的推出,越來越多的居民會選擇較豐富的海外旅遊項目,從而在量變中使得香港逐漸失去優勢。如若香港社會未看到這些社會變化,一味懼怕競爭亦或者整日沾沾自喜,就太危險了,我們必須去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特色打造特殊的吸引力,比如增加自己景點的吸引力,尤其是海洋公園的案例,香港近年來在海洋公園的發展中表現突出,不斷提升特色與優質服務,周圍即使有珠海橫琴長隆樂園、上海迪士尼樂園的開幕,香港海洋公園仍是吸引大量的遊客前往體驗,這就充分證明成功是靠自己做出來的,而不是一味地擔心香港被其他地區打敗。

  內外交困,負重難行

  而當業界、社會在思考香港旅遊業發展規劃之際,香港最大的不足便逐步暴露出來:政府管理不足。在澳門早已成立相關政策部門與旅遊局,從長遠眼光來規劃澳門旅遊業整體發展。香港比澳門面積大,自然資源多,環境也有利的多,但竟然多年來無政策局等宏觀指導部門。香港政府願意將旅遊業視為其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但卻見步行步,由商會性質的香港旅遊業議會進行自我監管,而旅遊業議會大多管理的是旅行社,受限於自身資源與眼光,當然無法從全局上掌握香港整體旅遊業的發展。因為對於香港各項旅遊資源的整合不是單單旅遊社就可以管理的。涉及到香港各地區酒店分佈、路線設計、房間量的供應等需求問題本應由政策局統籌才可以做大,現時,各行業各自為政,旅遊業自己管理自己,餐飲業自己管理自己,景點、酒店業同樣是如此,家家戶戶自掃門前雪,根本看不到長遠,在只管自己的氛圍中,香港旅遊業逐漸走入死局。

  政策與管理上的死局也許還看得到,但“佔中”以來,極端勢力對香港旅遊業幾乎是插大刀的致命攻擊,香港旅業流血不止,到今時今日之境地都仍然未恢復。“佔中”以後爆發的一些少部分人排斥內地遊客的行動嚴重傷害了香港社會、旅遊業形象,也重創內地旅客對香港的情感,使得兩地矛盾更加明顯化。內地旅遊不敢、不願赴港的情緒心態逐步蔓延,畢竟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他選擇旅行肯定會旅行目的地帶著情感,當一個地方對他非常友善之際,自然可能成為回頭客,進行多次多元的旅遊體驗;一旦個人感受到旅遊地對他充滿了不友善與攻擊的環境時,試問他又怎麼會再來,個體效應又會逐漸影響到一個群體,甚至大多人都對不友善之地產生排斥之感。今日的香港就是被無奈形塑成不友善之地,使得內地遊客望而生畏。

  同樣在過去,香港立法會內更是因為長期的“拉布行動”,使得旅遊業相關法令遲遲無法通過。上一屆立法會在今年6月初步討論通過了旅遊監察局的相關動議,雖然業界對旅監局只是勉強接受,但也願意逐步地來接受與推進香港旅遊業發展。當拉布持續,使得旅監局相關法案根本無法能夠有效排進立法會審查議程,未來更加激進的力量進入立法會,特別是不為民生的議員變多,個人持不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旅遊業相關的立法,因為旅監局的設置一日不立法通過,就令到政府無法繼續推動下一步。我們希望進入立法會的人要有對香港社會發展的使命感,不要為了背後的特殊利益與部分選票,將整個香港犧牲。新一屆立法會要看到香港社會發展的未來挑戰與下一代的複製,真正坐下來用心探討一些事務,真正立法促進香港社會進步。事實上,今日我們對於發展旅遊業的期待,不單單是旅遊從業人員的福祉,其上游、下游的產業鏈條決定了多個行業的是否可以重新振作,因此必須盡速地來立法與宏觀推動。

  謠言四起,唯有強強聯合

  當然,社會上整日瀰漫著、傳播著一些居心叵測的論調,認為內地遊客赴港侵佔資源,與本地人爭奪香港社會的資源。事實上香港社會不是打開門派米,歡迎遊客赴港,是因為遊客帶來實實在在的消費,他並非免費飲酒、用餐、入住酒店,這一切都是消費行為。社會上有心人士散步這樣的謠言,故意製造社會矛盾,帶動輿論,吸引一部分民眾的支持,將內地遊客赴港引導到一種 “只是肥了個別人口袋,對於港人都是掠奪”的輿論狀態。我們應當知道,雖然也許內地遊客赴港的消費並未進入到每一個人口袋中,但社會是一環扣一環的,通過消費,商家有錢賺,個人才可以有收入;政府稅收增加,全民相關的福利才會隨之改善。現在,遊客來港從出發的一刻開始就產生航空、飲食等基礎消費,沒有消費何以創造持續的工作需求,一味地傳播侵佔資源的有心人士可否想到當這種陰謀論真正被港人恐慌性地接受,遊客赴港人數變少、質量變差,不是只有旅遊從業人員受苦,如果只是抱持著“不關我事”的冷漠心態,在社會一環扣一環的必然聯繫中,也終將影響那些人士的就業與生活發展,從而影響香港整體社會。以多語種的香港旅遊業人士如果失業再就業而言,即使轉行去保安,也因為語言等多重優勢,從而比其他人有競爭優勢,如果其旅遊業原本的職位沒了,試想後續是否又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就業人口與就業需求。因此,香港社會應該努力創造就業機會,而非萎縮就業機會與市場,自己砸爛自己的飯碗。

  面對自由行遊客的增加,香港不是要想著將客人拒之門外或者嫌客人多,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地區是如此,我們應該想辦法分流,比如說增加餐飲業翻檯率,提高酒店數量供應,規劃臨時旅遊路線等;我們可以思考如何不要讓遊客單單集中在旺角、金鐘等地,有效地分流遊客到需要的地區,而不是如今浮躁的社會那種“一刀切”的拒絕思維。如果說自由市場會“市場”,那麼我們可以有計劃地去“自由”,運用不同資源讓遊客分時分地前往,從而盡最大可能降低負面影響,提高正向影響,試問,這些有什麼不可以平心靜氣地討論?為何又要一刀切的趕客呢?即便香港不主動分流,遊客也因為資訊的發達,為了追求自身旅行的舒適度,逐漸進行自我協調分流,盡可能地避免繁忙時段、假期前往一些熱門景點。

  因此香港社會要深刻思考如何改變現有的困局,我們都知道“趕客容易,請客難”,如果因為一些人的夜郎自大、粗暴行為,就要讓香港社會整體發展受阻,這樣的行徑我們又能容忍多久?所以香港旅遊業必須思考出未來的發展策略,從而進一步提升旅遊競爭力,推動社會發展轉型。

  我們期待全民來關心旅遊業,不要漠視,不要抱持不關我事的心態,而應該人人學會對遊客友善,提升香港整體形象。我們也期待政府能夠積極整合,狠下決心,用行動來找出香港社會的特色,整合零散資源,打造出香港中西文化結合的旅遊魅力,吸引全世界不同的人來香港體驗鄉村風、古老風、民國風以及不同族群的文化、生活方式等。

  未來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進一步通車,三地也應該攜手合作,思考如何“強強聯手”打造一個充滿吸引力的旅遊生活圈,將優勢合體,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香港在新的形勢下不能僅僅停留於“購物天堂”的幻夢中,而是應該積極藉助新興科技、結合旅遊趨勢,開發香港多種文化旅遊優勢,從而使得旅遊業更加貼近香港社會,能夠更好地促進香港發展。

  採訪整理/卜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