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摘要: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舆论生成和演化机制。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转型期独立于传统媒体的特殊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网络舆论的地位逐渐主流化、开始从无序走向有序、焦点主要是民生问题、指向主要是公共部门、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社会转型;网络舆论;民生;社会阶层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11.055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信息流动由单向变为双向,信息传播由单点变为多点。同时,社会的权力结构也由自上而下的、点对面的控制转向相互制约与监督。对于执政党而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手段。但与此同时,负面网络舆论此起彼伏,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对党的舆论领导工作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网络舆论的地位逐渐主流化

  在网络社会兴起之前的传统社会中,舆论主要存在于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这种舆论为少数精英群体营造和独享,对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影响不大。因为传统媒体的覆盖面有限,受众很少,因而其影响面有限,局限于能够接触媒体的社会中上层,尤其是在电视广播普及之前,舆论的精英化特征较为明显。但随着媒体的平民化,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舆论的精英色彩才慢慢淡化,逐渐具备了大众化特征。传统的精英舆论向现代平民舆论转变,少数舆论向大众舆论转变,舆论小气候向舆论大气侯转变。从近年来社会舆情事件首发媒体的分布来看,微博、综合性论坛、微信、视频网站、贴吧、门户网站论坛所登载信息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要信息来源。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社会的兴起以及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其一,跨时空性

  互联网的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快速传播将不同地域的社会成员联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存储将不同时间段的社会成员联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社会中,网民交流互动受到的时间空间限制越来越小,一个网民可以和相隔几万公里的另一个网民交流,可以调阅很久之前留存在网络空间的信息资源。

  其二,接入便利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渐趋成熟,成本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先进,当前,民众接入互联网已经相当便利,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浏览和发布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全国51。7%的民众在使用网络。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92.5%。

  其三,匿名性

  网民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虽然会留下踪迹,但在非实名制的情况下,要想反查某个网络痕迹所对应的网民基本上不大可能。所以,网民是相对匿名的。在匿名的情况下,网民失去了外部监督和约束,其行为就会无所顾忌,从而出现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

  在转型期的中国,除了网络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舆论成为主流之外。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特征也促进网络舆论成为主流。其一,转型期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渐趋复杂,利益诉求增多且集中而强烈。其二,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其三,网络虚拟社会监管体制机制制度不够健全。

  网络社会的特性和中国转型期的特征决定了当前网络舆论逐渐主流化。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利益表达的渠道不够畅通,在互联网兴起之后,极大地拓展了民众的诉求表达空间,大量民众在现实世界表达受阻后转而在虚拟世界表达其诉求。加之现实世界诉求表达的成本较高,从表达到诉求得到满足的时间周期长,物质投入高,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网络的跨时空,接入便利,匿名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空间的利益表达较之现实世界的利益表达更为亲民。

  二、网络舆论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在从互联网进入中国社会并逐渐成为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一历史过程中,网络舆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1999年5月9日,为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人民网开通了强国论坛供网民开展讨论、表达情绪。强国论坛的开通,标志着我国网络舆论的开端。在此之后,各种论坛蓬勃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使得网络舆论成为气候。但此时的网络社会基本处于监管的真空或者薄弱地带,网络舆论处于自发状态,或者处于众声喧哗,或者是在少数网络大V或意见领袖的影响之下。在这一阶段,网络舆论存在各种侵权甚至违法的现象。网络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2011年以来,各地政府注意到网络舆论的重要影响力,更加重视规范网络行为,开始着手引导网络舆论,纷纷开通政务微博,以便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特别是到2013年,8月份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的举办、七个社会底线的划定、中央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的召开、“两高”对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的出台,相关管理部门着手从法治层面规范网络行为,打击各种利用网络舆论侵权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网络舆论开始走向有序阶段。

  三、网络舆论的核心主要是民生问题

  网民诉求和表达的源动力来源于其利益需求或价值期盼受到刺激。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众的基本需求是制约其全面发展的物质利益问题。其基本的需求结构是其物质利益需求,也就是民生问题。基于此,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焦点主要是民生问题。

  其一,民生问题是网络舆论的核心议题

  在2014年的网络舆情指数达90以上的50个网络舆论事件中,不管是诸如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山东招远血案、马航MH370失联等对国计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还是诸如广西狗肉节、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食品等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事件等问题,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都属于民生问题。另外,纵向比较看,从2010年到2014年,网络舆情的主题和焦点都集中于民生领域。腐败(与民争利)、民生领域、政府行为不当都居于各类事件的前列。

  其二,民生问题更容易引发网络舆论

  因为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容易引起共鸣。有学者通过基于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后指出,网络舆论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南和广东等省区,他同时还指出,这都是与三个地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有关:近几年湖南社会矛盾相对尖锐、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广东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也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河南作为中原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众多,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激化。

  四、网络舆论的指向主要是公共部门

  如前所述,网络舆论的核心是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的核心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就表现为党群干群关系。

  由于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膨胀,而政府的公共供给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凸显出来。据2006年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在穷人与富人、干部与群众、城里人与乡下人、雇主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等七对社会群体中,就群体差异而言,有50.68%的人认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异最大,其次是干部与群众;就群体关系而言,被调查者中认为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的比例最高,占28.26%,其次是穷人与富人之间(24.02%)、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13.40%)、雇员与雇主之间(11.98%)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也表明,很多群众在群体性事件当中,都以公共部门、公共安全作为矛盾指向。

  在网络舆情中,就表现为网络舆情所涉及的主体主要与公共部门有关。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4年,社会舆情事件“元信息文本”的高频词中,官员、警察、局长、城管、审判、公务员都位列其中并居前列。而在2014年的舆情事件中,关涉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公检法、市级官员、职能部位等群体。

  而从涉及的公共部门的类别来看,从2009年到2014年,网络舆论主要集中与公检法以及县级以下政府部门。这两类部门与群众接触较多,在日常行政中容易与群众发生摩擦,更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

  五、网络舆论的主体逐渐多元化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运用,社会个体更容易接入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基于信息权而形成的倒金字塔型信息分配结构逐渐瓦解,社会中层和底层能够分享到更多的信息,而社会的上层越来越难通过影响信息传播来控制社会民众。尤其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例如微信、易信、QQ等聊天工具以及微博等新媒体,使得每一个能够运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网民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个网民都能接收到更多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都有公开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如果说在网络社会特别是新兴媒体兴起之前,只有社会上层才有手握麦克风的权力,那么当前已经是大众麦克风时代。

  而互联网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活跃于互联网领域的网民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实实在在的社会个体。因此,网民的思想和行为是现实世界中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动的再现、拓展和延伸。

  不仅社会个体生活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即所处的空间向虚拟信息社会拓展,而且社会个体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即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多元化。

  从我们党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仅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也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各阶层之间的差别不大,阶层关系也较为简单。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赋予民众追求物质利益的合法性,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所有制结构渐趋多元,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分化,从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当中分化出一些社会群体。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这些新出现的社会群体概括为六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为“九大社会阶层”。阶层的多元化就意味这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就必然导致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进而导致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的利益表达多元化。

  六、网络舆论的载体呈现移动智能化

  传统舆论到现代舆论的转型主要是依赖于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变化,从语言或者话语,到文字以及书籍报刊,再到广播和电视,以及以PC端为代表的互联网和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载体不断更新换代,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和沟通。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成为主流的网络交流平台。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各类型媒体竞相追捧的重要渠道,也因此成为舆论的主要策源地和集散地。

  之所以移动终端能够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智能手机成本比较低,获得性强、普及率高;其二,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与不可或缺性,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网络接入较为便利,且3G、4G已经较为普及且资费越来越低,流量成本越来越亲民;其四,基于智能手机涌现出大量APP和服务,这些应用程序功能更丰富、用户体验感更强、更能满足网民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特别是微信,自2011年初上线以来,在传统微博受严格管控的大背景下,以社会关系网络为依托的微信迅速成为普及率最高的社交平台。

  七、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的反映

  网络舆论不是一种独立存在于虚拟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现实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的反映。网络舆论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一种信息流,互联网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其中,其本身不可能独立地自发地形成网络舆论。活动在互联网世界的网民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没有也不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空间而独立存在与互联网世界的生命体。网络舆论的源头也是基于现实社会产生的,如前所述网络舆论的核心问题是民生问题,是民众就现实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互联网中进行讨论而形成的。因此,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片面地、孤立地看待网络舆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舆论生成和演化机制。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转型期独立于传统媒体的特殊存在形式。只有从总体上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提高互联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4)》,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2]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5、37页。

  [3]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等:《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2016年8月3日。

  [5]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彭红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