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探索,认识到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成长非常有效。并提出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三步做法,不但有益于学生,也推动了自我的良好发展,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式教育方式。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11.091

  从事职业教育已有几年了,反观这几年的教书生涯,苦乐参半。其中的体会和感慨局外人是难以体会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一度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从教授课程到担任班主任,在与学生全方位、近距离的接触之后,在曾经是痛苦的摸爬滚打后,自觉悟出了些许道理。其中,我感觉到,教师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成长非常有效。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指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自己或他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

  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大学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不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丰富,而是给了他自信心,因为他成功地从众多考生中胜出,考上了名牌大学,他由此相信自己是优秀的,而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他会有出息,就是在这种暗示下,他一步步走向成功。这番话给我感触极深,我感觉我们当前面对的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恰恰就是缺乏这种被肯定的暗示。面对应试教育的失败,他们象初学飞翔的鸟儿折了翼,自觉失去了翱翔的希望,也缺少了前进的信心。由这种缺乏自信而带来的是对未来的迷茫,造成了他们缺乏奋斗的目标,而在学习上采取“混”的态度,这就使得这些学生成为“自我”不完美、有缺陷的人,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难以有效进行。心理学家分析,“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研究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长和老师往往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所以老师在教学和与学生交往中,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那么,具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来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呢?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下面三步做法比较有效。

  首先,教师要树立对学生的信心,并坚定信念

  古人云,“天生我才必有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作为教师,爱学生是教学生的前提,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每个孩子是好的,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俗话说,“相由心生”,教师的心理活动能够反映在脸上和行动中,无意识中就能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以心理暗示。所以,教师需要良好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在与学生的点滴相处中,时刻暗示他们是有希望的,没有成功只是因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方法不当,而不是它本身没有能力。

  比如,我经常利用与学生的闲聊,告诉学生现在已进入能力社会,能力不等同于学历。能力是知识、智力、技能的统一。同学们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付出努力,完全可以考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完全可以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胜任社会上的工作。同时还举出很多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的实例,有些是学生见过的人,学生听了往往很受鼓舞、眼睛都是亮的,学习和做事很有干劲,慢慢的,我能感觉到他们自信起来,尽管他们当前还会有很多问题,他们还是会有幼稚的想法和做法,但他们的自信心在建立,他们感觉到前面有希望了,开始相对认真地面对自己的将来。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制订适度的学习计划,确定比较容易实现的前进目标,学生每前进一步,就给于适当的肯定,使每个学生,不管基础有多差,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步步地暗示学生:你能行,你看你现在就有成绩了,就行了------。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地暗示,使学生慢慢认识到自己有学习的能力,从而慢慢建立起个人的自信心并增强自尊心。就是在这种引导和暗示下,我所教过的许多学生考取了自己较为理想的学府,这在他们当初选择职业教育时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那些没有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的学生也大都找到了自己相对理想的工作,能够面对现实环境,在岗位上积极努力的工作,追求进步,有的甚至很快成长为业内骨干,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实例,又成为暗示和引导下届学生的素材。

  其次,讲究方法,创设环境,含蓄地指正学生的错误

  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优点和所取得的进步,要积极地给予肯定。但面对学生的过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因为怕挫伤学生脆弱的自尊而采取回避吗?当然不能这样做,指出其错误是应该而且必须的,但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哲学上讲,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也要寻找其中积极地一面进行肯定,先创设一个学生愿意接受的批评环境,然后指出其错误,这样,学生通常都能认真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会产生逆反或消极心理。教师也能把纠错和激励结合起来进行教育。

  比如,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通常的心理是想存侥幸心理躲过去,个别的的为顾及面子死撑着不认错,这时老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而当众人面直接批评学生,很可能会挫伤学生自尊,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而使事情的处理结果适得其反,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那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老师可以不当面指出,而是事后叫学生到办公室面谈,学生这时其实一般是知道自己犯错误了,在去办公室中通常是很害怕且矛盾,会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做。当学生忐忑不安地到办公室后,老师可以用聊一聊的姿态跟学生谈起这件事,先表示理解学生当时的处境,然后再谈事情的严重性及后果,其间尽量不提学生本人,但学生在和老师的谈话中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暗示,基本认识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意外的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和宽容,心情由不安变得放松,会对老师非常地感激和信赖,这时,老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学生就会心服口服,就完全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了。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好几次处理了班里几个比较棘手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教育的效果很好。

  “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所以,我们主张运用暗示法,创设合理的环境,含蓄地指正学生错误,使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同时,能理智地看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坦然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只有这样,他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最后,坚持鼓励和赏识,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态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不良的习惯和心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在我们通过积极的暗示,初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使学生相对能够正确面对自己后,老师在此基础上应该在做什么呢?教师播下育人的种子后,接下来就是对种子进行细心的浇灌和培育。

  古语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持久地用一种欣赏的眼光、赏识的心境去面对我们的学生,陪学生打一场持久的情感战。用“心”对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待之,不要老拿自己的学生和比他强的人比较,而是时时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一种爱护的姿态,坚持长期在精神上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我在实践中发现,教师鼓励的话语,欣赏的眼光,这些细微的暗示,就如同雨水和肥料一样,悄无声息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的这些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赏识和热爱,是一种无声的暗示,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激起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能够摆脱自卑、阴暗的心理,去积极感受世界的精彩,燃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进而去不断地克服缺点,争取进步。

  事实上,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积极的的心理暗示,不但有益于学生,也推动了自我的良好发展,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式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将积极的心理暗示应用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己,既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又能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教育的良性循环,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念.《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2]《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2004年9月版

  韩晓坤 刘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