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补贴时代:为“荣”先“融”

  1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发表署名文章,题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 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总结2016年,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列为装备工业司五项主要工作之一。其中,实施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新能源汽车财税补贴等政策,发布了4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和9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编制《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组建成立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指导成立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搭建了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已编制完成《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达标并行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展望2017,李东在文章中提出,2017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汽车公告行政许可管理改革,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推进低速电动汽车规范化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16(第二届)新能源汽车领袖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2016-2020年期间是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培育市场两种模式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汽车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习惯、苦练内功,建立市场主导的意识和能力。

  在峰会高端对话环节,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生、银隆集团董事长魏银仓、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民、奇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围绕“后补贴时代的产业共融”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聚焦补贴退坡

  进入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政府补贴政策进入退坡通道,产业能否跟上退坡进程,步入市场自行发展的道路;二是跨国汽车企业开始在电动汽车方面发力,自主品牌在开放条件下能否建立起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两方面的挑战成为“十三五”期间从事新能源汽车事业的企业的两道思考题。

  聚焦补贴退坡,四位企业代表一致认同前期政策引导的正确性,尽管业内存在骗补行为,但是补贴退坡后企业将注重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黄宏生表示:“扫清了不确定因素后,南京金龙将专心致志地把技术、产品做好,把服务做上去。”

  魏银仓则坚持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高立新透露奇瑞正在打造新一代新能源技术平台框架,向轻量化发展。同时,在后补贴时代,充电设施紧跟电动汽车建设的问题仍然值得业内深入摸索和实践。继在上届新能源汽车领袖峰会上提出“坚定不移走私人充电路线”后,华商三优总经理刘晓民在现场信心十足。据他介绍,华商三优安装到老百姓家里的充电桩已达到15000个,并搭建好智能管理平台,为车主和桩主营造分享理念的氛围,真正向充电互联互通迈进。

  抗衡跨国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宝马、大众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相继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数据统计,2016年1-10月,新能源汽车进口超过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倍,新能源汽车占整个进口量的1.3%;豪华C级SUV和D级轿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产品进口力度加大,带动PHEV占进口新能源汽车份额提升到40% 。

  可见,除以往的特斯拉以外,自主品牌将在国内市场正式迎战国际巨头汽车企业。

  对此,高立新坦承,大众、宝马、奔驰等国际汽车企业并非一夜之间把新能源技术做起来的,实际上这些企业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时间较短,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汽车品牌文化。在他看来:“如果以现有的技术平台直接与国际汽车企业对抗,不是很乐观。”

  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刘晓民也认为我国主流核心技术与国际仍存在差距,呼吁整车厂能够推出真正卖得出去的产品,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同时,他建议电动汽车产业以市场为主导,让国际与国内品牌、本埠与外地企业在开放的条件下公平竞争。

  到底是国际大品牌垄断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中国培育起来的自主品牌节节上升?黄宏生坚信,中国自主品牌最终不仅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还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竞争潜力。他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包括长城、吉利、比亚迪以及广汽等自主品牌出现重大转变;二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局势头迅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三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95%以上是国产品牌。“所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自主品牌一定有机会。”黄宏生说。

  峰会现场,魏银仓提出了“品牌无国界”的观点,尽管品牌之间的竞争促使自身进步,但是他也强调“品牌也是生存的根本,愿为品牌而战”。

  推进产业共融

  “我希望不愉快的2016年尽快结束,期盼一个更健康、科学、理性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早日实现我们所坚持的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汽车强国的愿望。”魏银仓的一番话表现出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寄予希望。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是单一的机械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其包含了互联网应用以及其它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进入后补贴时代,如何创造优势、合理利用有限资源,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在场的四位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看到共赢的局面,其中,黄宏生表态为外部优势资源让利50%以上的份额。魏银仓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一方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沃土,如果能够打破地域和行业边界,形成新的产业联盟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可能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佳途径。

  此外,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年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产业共融也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表示,企业如何整合资源、怎样整合资源,取决于企业本身。从电动汽车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他倾向整车与关键零部件、充电设备之间的协同创新。而在生产方式上,他鼓励多元化创新。如互联网+制造业、供应链协同、产供销一体化等。

  本报记者 朱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