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促使国门开放

  在明代以前广东的府县方志中,尚未发现有关蔗糖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记录。比如隆庆《潮阳县志》在“甘蔗”条中虽有:“其四方所同有与出不甚佳者,不栽。”的记载,郭子章在《潮中杂记》中也提到“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但一般认为这些记载不过是将蔗糖当作果品糖食而已。

  因此我们将潮州商品化的蔗糖生产定格在清代以后,因为这个时间比闽南迟慢,所以前文称为“后来居上”。但这个“居上”是紧连着“独领风骚”的,我们论述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放眼于有清一代,看潮州蔗糖如何伴随着潮州商人走向东西二洋,成就后世的传奇。

  现在我们知道,潮商的崛起,是与清朝雍正二年(1724)的一项国策有关,这项国策就是允许从国外进口大米。当时清朝对外贸易仍然沿袭历代的朝贡体系,为什么会突然同意甚至鼓励民间从暹罗进口大米呢?原因是当时闽粤两省粮食不足,发生了饥民抢米的风潮,清朝为了稳定政局,才不得不做出这项决策。但为什么闽粤两省会粮食不足呢?原因是当时很多地方出现了毁田种蔗的现象。

  对此乾隆《漳州府志》是这样解释的:“俗种蔗,蔗可糖,利较田倍。又种桔,煮糖为饼,利数倍,人多营焉。烟草者,相思草也,甲于天下,货于吴于越广于楚汉,其利亦较田数倍。”闽南出现的这种商品经济浪潮,不久就波及到毗邻的潮州。而且从结果来看,这种经济模式还被发扬光大了,因为后期潮州出产的同类商品的名气超过了闽南。

  中山大学的蔡鸿生教授在《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中提到,清代有三种潮州货饮誉大江南北:一是“潮白”,也就是潮州出产的白糖,见张德彝《四述奇》卷十五;二是“潮蓝”,扬州染房使用的蓝色染料,即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所记的“蓝有潮蓝,以潮州得名”;三是“潮烟”,即刘鄂《老残游记》第五回描述的“兰花潮烟”,是用泽兰子拌制而成,专供吸水烟之用的皮丝烟。至于柑桔及其糖制品,潮州柑和潮州柑饼的名气也远非漳州的桔子桔饼所能比拟。

  潮州素称“平原沃野”,清初之前每年都有大量的余粮供应福建,自从广种甘蔗等经济作物之后,也开始闹起粮荒来。所以我们说这种粮荒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存在更大的经济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既然种蔗比种粮获利更多,那就种蔗吧!蔗糖生产出来之后,当然需要有人拿去贩卖,于是出现了潮州商人。因为全国的中心市场北在天津,南在苏州,路途遥远,运载工具当然最好是帆船,于是潮商就和帆船结缘,往往被称为海商——这是我们根据史料描绘的一幅清初潮商发生图。在这个时期,蔗糖不但是潮商产生的原因,也是潮商贩运经营的最重要商品。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雍正初年开放的大米贸易,为潮商走向国际化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而这一切的最初原因仍然是蔗糖。

  张新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