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启华 给中国包子写一段传奇

  童启华,做过服装、美发等不少行业。2005年踏入包子界,2009年启动甘其食项目。他花了11年时间,自创品牌,将传统手工作坊式的包子铺发展成标准化、全供应链的连锁餐饮。老子《道德经》有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童启华的“甘其食”命名源于此,也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甘其食已在杭州开出超160家门店,每天能卖出20多万只包子,一年有2亿元的营业额,更让人们佩服的是,他让中国包子国际化,2016年,甘其食开到了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大门口,成为众多学霸、教授口中的美味,聚餐会议的“定制”点心。而你一定想不到,这个做包子的年轻人,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气技术系。

  充分发挥商业天赋

  童启华1975年出生于浙江温岭,9岁随家人定居上海。或许是受浙商“低调”“舍得”“敢闯”等精神的影响,童启华特别善于寻找商机。大学时,童启华就自己开店做起了老板。最多的时候,他同时开出了5家门店,涉足多个行业,包括发型店、服装店、鲜花店等等。

  1999年,童启华大学毕业,他在学校附近经营过一家网吧。网吧面积400-500平米,共有70台电脑,显示器全部采用17英寸彩显,每台电脑大约8000块钱,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走“高端”路线。虽然他的网吧要比周边网吧定价贵一倍,但是丝毫不影响生意的火爆程度。经营2年后,童启华将网吧转让给了别人。

  “我自认为有一些商业天分,有勇气尝试各种生意。”童启华说。

  2005年,童启华开始关注餐饮行业,他将目光投向了包子。在他眼中,包子历史悠久,曾经是一种传递祝福的传统食品,有着美好的象征,同时包子具有非凡的商业潜质,它足够简单,很容易控制所有的环节,确保任何时候不会出现问题。第一家包子店很快在同济大学沪西校区门口诞生了。进入这个行业之后,童启华才意识到其中的艰难。

  热爱包子行业

  “没想到做包子这么难!”他感慨道。如何保持包子味道一年四季的稳定性?如何提高包子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让人们放心地去吃包子,让人们尊重包子行业……这些都是摆在童启华面前的大难题。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童启华,他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有万全的准备。的确如此,为了把包子做好,童启华的准备工作一做就是4年。这4年间,他在上海仅仅开了六七家包子店。

  说童启华是包子行业的深耕者,绝不为过。他花时间关注包子行业从业者。“做包子的人必须要热爱这个行业。如果你不热爱它,不尊重它,你就不可能做好它。”童启华说:“包子行业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每天早上3点多员工就要起床做包子。既然他们选择了这个行业,说明他们愿意吃苦耐劳,愿意用劳动来换取自身的价值。”童启华说,如果做食物的人不受人尊重,那么就吃不到美味的食物。

  包子界的“神话”

  2008年冬天,童启华一个人来到杭州做市场调研。他对杭州市民的出行习惯、购买早点的习惯、包子铺的运营状况都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他发现,受历史迁徙等因素的影响,杭州人偏爱面食,远远超过其他南方同等城市。他统计,杭州一年的包子消费总额约6000万。2009年,童启华公司的中央厨房投产。“我个人感觉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准备。”童启华这样描述道。同年,一辆大巴将童启华和童启华精心挑选的训练有素的员工拉到杭州。甘其食正式成立。当年,三家门店同时开业。童启华4年努力成效显著,甘其食在杭州城里缔造了一个关于包子的“神话”。

  2016年7月,甘其食的首家海外分店,在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大门口——哈佛广场开业,名叫Tom‘s BaoBao(甘其食美国门店品牌,Tom是童启华的英文名)。在这家店开业前,很多人好奇:美国人会吃包子吗?“当然会!”童启华很自信,“如果说汉堡是标志性的美国食物,那么包子就是经典的中国传统美食,更是一种跨国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哈佛门店,包子有经典生态黑猪鲜汁肉包、咖喱牛肉包、酱烧鸡丁包、香菇青菜包、鲜橙红薯包,还有当地特色的波士顿龙虾包。“卖得最好的是生态黑猪肉包,其次是香菇青菜包,这和国内一样”。

  在未来3-5年,童启华打算在新英格兰地区开设20多家店。而美国街头有一种独特的餐车文化Food Truck,这也在童启华的计划中,他希望,在美国,路人随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中国包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