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招山:八百年前的那群南渡移民

  八百年前的一群归家无计的儒者,到底是谁

  浙江省武义县东的明招山,并不显山露水,但因为南宋大儒吕祖谦埋骨于此,名闻四方。

  吕祖谦来自东莱吕氏家族,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学术世家。吕祖谦的祖辈吕夷简、吕公著、吕希哲、吕好问,均为北宋名臣。

  高门大族重视“家教家风”,营建家族墓地是“敬宗收族”的重要手段。东莱吕氏历来重视建设祖墓,在河南新郑县怀忠乡神崧里,至北宋末,已经形成七代人聚葬、秩序井然的家族墓地,连吕祖谦的曾祖父吕好问、祖父吕弸中的寿坟都已俱备,只待死后叶落归根,归葬祖茔。

  可惜靖康国难,中原陆沉,破灭了他们的周密规划。宋室南渡后,吕氏流徙南方。

  绍兴元年,吕好问在颠沛流离中死于广西桂林,临时葬于桂林。吕好问的子孙,长子吕本中流落在江西上饶;三子吕用中寓居绍兴;四子吕忱中,可能住在衢州;五子吕弸中定居金华,即吕祖谦祖父,吕祖谦遂为“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

  绍兴十六年,吕弸中卒于其子吕大伦在武义的官舍,归家无计,只好就近安葬于县东明招山,在他的遗愿中,也期待“王师北定中原日”归葬老家。这是吕氏家族入葬明招山的第一人。

  时光流逝,老成凋零,恢复中原的梦想,日渐渺茫。绍兴二十四年,吕用中决定仿效河南老家的做法,在江南地区重新打造家族墓地,将明招山建成“敬宗收族”的地方。于是,吕好问的遗骸从桂林迁来,成为明招山中辈分最高的祖坟。从此,自吕好问以下,凡五代家族成员,延续一百多年,悉数聚葬于明招山,形成规模宏大的墓地。

  他们都不是武义人。吕祖谦家在金华,距离明招山是最近的,也有一百多里地;至于从绍兴、衢州、上饶过来,路途艰辛,可想而知。一百多年间,五六代人,几百号人,生前分散四出,死后相约聚葬于明招山。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学术世家的道德自律和家族凝聚力——以生命的归宿,践行儒家的理想。

  2014年,我到明招山调查,想知道八百年前的一群南渡移民,埋身何处?

  工作不容易。明招山不见任何墓仪石刻等地面标识。吕好问官至宰执,子孙多显贵,按理可以将墓地建设得更加气派。然而,偌大明招山,从未采集到石人石马或牌坊的构件——我只能说,这处低调的墓地可能在营造之初就不曾有过标榜身份与排场的设施。

  我也想知道八百年前的一群归家无计的儒者,到底是谁?

  吕好问、吕祖谦是《宋史》有传的人物,但这个人物辈出的高门大族,在现存宋人文集中,竟无一人留下墓志铭或神道碑。吕祖谦,也仅有他弟弟吕祖俭执笔的“圹志”。

  圹志是随葬于地下的墓志,内容简略,一般由亲属执笔。对很多人来说,只有圹志是不够的,必须另请名公大卿,再写一通篇幅更大、辞藻华丽的墓志铭。讲究排场的更有神道碑,树立墓表,以壮观瞻。

  以吕祖谦的身份,交游的名公大卿,何止千万?但他并未留下任何丰碑巨制。

  吕氏五代人,达官名儒,不乏其人,均无丰碑巨制——我只能说,东莱吕氏的“家教家风”与道德自律,超过一般人家,不肯轻易请人做歌功颂德的“谀墓”文章。

  二十世纪以来,明招山屡遭生产建设破坏,遗迹毁坏殆尽。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重建吕祖谦墓时,认错地方,新墓距离真实的吕祖谦墓相差百米之遥。这也是我在明招山调查研究后的新认识。

  尽管历经陵谷变迁,但我从未听说明招山出土过金银财宝。近年,明招山又屡遭盗掘,我也没听说挖到了什么值钱的东西。

  盗墓贼,没文化,也不想想吕祖谦他们是怎样的读书人。在他们心中,自有永恒的价值,高于世俗所重的虚名和财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