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游学“坑”多,家长为啥还要跳

  “一睹美国东西海岸常春藤名校风采”“英国顶尖贵族公学暑期拓展”“直面招生官详解申请秘籍”每到假期,游学项目铺天盖地,游学机构火爆招生,家长一边感叹“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一边却趋之若鹜。

  出国游学看上去很美,但是“坑”也不少,比如价格虚高、安全难保,还有些“孩子游而不学反成家长‘代购’”等。

  出境游学到底价值几何?是寓学于游还是坑钱“坑爹”?

  游学应是教育应有之物

  夏明(杭州高校英文教师)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之一,形式上区别于学校正规教育,追求返回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游”是形式,“学”是目的。“游”本质上指的不是旅游,而是注重实践和跨文化与国界的体验式学习,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的精神。

  受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政策的影响,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改善和教育理念的提升,出境游学已逐渐成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游学行业市场空间已达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保持30%~50%的增速,预计10年后出境游学将成万亿元级市场。

  游学蕴含丰富的教育元素,可以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了解和认同;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包容;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游学应该作为一种公共教育产品向大家提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教育部门应将游学纳入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提出规范性要求。

  当然,盲目跟风助推游学热,价格虚高、安全难保、低龄趋势加剧等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作为学校传统教育方式有益补充的学习形式。好的游学项目,忌只“游”不“学”,要“游”“学”并重;要从学生身边开始,先“近”后“远”;要全过程跟进,重视游学“前”“后”。

  这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教育、旅游、工商部门和学生家长监管到位,确权明责。唯此,才能在游学这条路上,让家长与孩子的期待与获得慢慢匹配。

  出境游学需防法律风险

  裴小星(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判员)

  近年来,家长们越发认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模式,一是让孩子增长见识,二是为之后的海外求学进行铺垫。

  2012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其中第2条对可以组织及承接“国际游学”的主体进行了规范:“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的主办单位应是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对外教育交流机构或者共青团、少先队与妇联组织,可以委托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承办。”

  除了选择合适的游学机构,游学前签署的合同也非常重要。在签订合同前,家长应当事先向有关部门了解负责此次国外游学的旅行社是否具有承办出境游的相关资质,若没有,则应向游学机构提议更换旅行社,如游学机构不采纳此条意见,则可以另择可靠的旅行社,并向有关部门举报此种违规行为;应当仔细审查合同中涉及学生一方权利,特别是损害赔偿的权利、游学机构的义务和违约责任的条款,若对己方不利,应及时要求变更合同。

  家长一定要注意游学目的地和国内的法律差异,在孩子游学前务必自检,否则惹出的可能不只是笑话和误会,而是确确实实的法律问题。

  此外,规范尚处于灰色地带的游学业务,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海外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如将游学资质审查权限纳入政府监管范围,明文规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组织活动之前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对于人数众多的项目,规定组织者必须向教育部门报批和备案等。

  监管游学的他山之石

  梁淋淋(记者)

  游学在欧美国家已有逾百年历史,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以及亚洲一些国家也有30年至60年的历史。综观这些国家和地区,游学领域都有着较成熟的行业规范体系。

  成立于1910年的美国夏令营协会承担着全美夏令营项目的认证、宣传、管理等职能。针对每个夏令营活动,该协会都会开展前期的效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论证,对承办方资质、从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此外,整个行业还有专业的夏令营搜索引擎、行业杂志、行业展会以及权威的从业人员培训、专业的营地管理系统和软件,等等。

  英国于2011年5月建立了一个夏令营或冬令营的强制注册系统。任何准备前往英国参加夏令营或冬令营的代理人或组织,首先要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网站上注册,组织机构在注册后会收到自动发出的一个专用编号以及简要介绍。今后机构递交的所有申请都需要提供该编号及营业执照上的单位名称。任何代理公司如曾经提供过虚假文件、不完整的申请信息或曾有过未遵守规定的记录,则需要进行额外调查而花费更长的时间。

  在日本,修学旅行是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学校例行活动”的一环。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和各个地区的中小学修学旅行委员会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如量身为学校制订修学旅行计划、设定路线、组织专车运送、联系旅行社等,既减轻了学校的工作量,也保障了修学的规范和成熟。

  台湾还发布了游学企业和消费者应当签订的游学标准化协议范本,对于该协议应该记载和不应当记载的规定比留学合同还详细,一共49条,囊括了行程、费用、课程、食宿、交通等方面。

  一味呼吁家长“保持冷静”难治跟风烧钱

  韩明明(全职妈妈)

  早前有家机构的名校游学团项目中,包含“前往美国东部最大奥特莱斯”以及“拉斯维加斯赌城两日游”,招来舆论批评。还有的所谓“走进名校”,其实就是在校园草坪上坐一坐;“体验异国文化”其实是吃在中餐馆、住在华人旅馆、学在华人社区的“补习班”;还有不法商家,将出境游、购物产品包装成“高大上”的游学产品,价格就能翻几番。

  这样的“游学”,意义何在?明知有坑,为何还跳?所有解释大概逃不出两个词:没空、焦虑。

  暑假期间,大多数父母无法全程陪伴孩子,又想丰富其假期生活,“花钱买服务”送去参加夏令营,部分是出于无奈,但更多的是焦虑感。

  中国有句俗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长的焦虑也在与日俱增。“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等网络红文刷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家长的集体焦虑。现在,出国游学大行其道,家长们的焦虑又多了一重:“没让孩子出国走一趟,就成了非主流”“别人家的孩子都有,我家孩子也不能没有”。

  当然,每个人都是大环境的一员,集体焦虑症候群中,每个人都是“推波助澜者”。但问题是斩断焦虑情绪病,不能只指望家长自我修复、克制清醒。换句话说,家长可以“有钱任性”,监管部门则应该尽量保证消费者不花冤枉钱。其实,在学区房、国际学校、出境游学等关乎公共利益的议题上,与其批评消费者作为市场主体的非理性,不如从根子上找原因,即教育资源有限和分配难均的客观问题依然有待解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