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业不如好志愿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20 15:33
每年做高校招聘,总有近30%-50%的学生会选择跨专业或转专业来应聘,当HR问及原因时,答案几乎都是“高考填专业自己不懂,随便填的”“当初,家里亲戚认为这个专业比较好找工作”“我这个专业是父母给选择的”“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以后也不打算干这个”等托词,这样的求职基本是以失败告终。记得有一次,我在杭州做职业咨询时,一位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的嘉兴籍毕业生,因没能考进编制内,面试求职到处碰壁,在我面前嚎啕大哭,“毕业亦是失业”,让人感触极深。
我也曾调查和访谈了数百名高校生,“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学生比例不到40%,大部分回答是“一般”“还行”“不知道”,这样的答案,对HR来讲是很恐怖的。连在读的专业都不喜欢,又如何有动力努力学习,又何谈职业生涯规划?
迷茫从报志愿开始
大学生为何毕业就失业?从源头来讲,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就埋下了许多危险元素。第一,应试教育造成了考生普遍性的学习压抑,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离,所以对高考志愿关心程度并不高,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填。第二,家长也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多数是跟风、追热门。许多家长或亲戚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或学校名气或就业时的社会关系网等主观意愿来填报。第三,高考尽管也做了类似霍兰德职业测评,但是缺乏专家解读和分析,导致越分析越混乱的状态。第四,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太迟,初中很少涉及,高考生对职业规划也是一片“茫然”。
我的侄儿刚刚大学毕业,被一家上市公司录用,从事与其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同时,他还继续读研究生,他说自己非常想在专业上进一步提升,这个专业是他自己非常喜欢的。殊不知,四年前,他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也经历一段纠结迷茫的时期。他的父母都是商人,受家庭影响,他也想将来继承父母衣钵,但是又不是特别喜欢。这种矛盾在多数年轻人身上都有体现,既想做这,又想做那,又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下,他找到了我。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发掘了他的成功兴奋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判断他应该从事研究类型的专业,推荐了生物工程。四年后,他用一份上市公司的offer证明了当年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把好职业锚
前年,我在一个大型招聘会“坐诊”的时候,接待了一个非常困惑迷茫的咨询者。他大学毕业后到温州一乡镇做基层公务员,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思想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如愿进入体制内工作。而企业一般不设这个岗位,由于性格内向,缺乏沟通能力,导致求职四处碰壁,最后在他亲属的公司做库管员。名校硕士做库管员,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大材小用”的失落感。他一直想找机会“突破”自己,而销售恰好是唯一不设底线的岗位。因此,他直接问我:“我想应聘做销售,您认为我可以吗?”在和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后,我明确地告诉他:“销售岗位并不适合你,因为你的职业锚不符合做销售,如果你在错误的职业道路上坚持下去,最后一定会误了自己。”幸运的是,他并没有一意孤行,而是听从我这个过来人的劝导。从HR专家角度分析,他的职业锚定位发生了错误。
什么是职业锚?它是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必须明确的三个方面是“核心竞争力”“兴趣爱好”“情怀”,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独割裂开来分析。为便于理解,我讲一个寓言故事:余老师有一个农庄,种了几十棵苹果树,今年秋天苹果大丰收,我在动物界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招聘一名动物来做摘苹果的工作,一头老黄牛“揭榜”来应聘,如果你是余老师,你是否愿意招用老黄牛?我想99%的老板都不想招聘老黄牛来这个岗位工作。理由有五:第一,老黄牛不会爬树;第二,老黄牛肢体运作很笨;第三,老黄牛蹄子是圆的,无法劳作;第四,老黄牛摘苹果效率太低;第五,摘的苹果还不够老黄牛自己吃。
如果老黄牛是“面霸”,一定会进行反驳:第一,不会爬树,采用升降机,而且自带;第二,我动作是很笨,但是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摘苹果,可以通过入职培训学习技能;第三,猴子摘苹果1元1个,我摘苹果0.1元一个,我是富二代我不差钱,我的职业情怀就是摘苹果;第四,我不会吃苹果,我会把职业品行摆在第一,等等。通过老黄牛的沟通,估计有一些老板会被说服。
因为从成本费用支出角度说,老黄牛确实值得录用,但是从HR专业角度,这样的员工坚决不能要。因为老黄牛应聘摘苹果岗位,就是典型的职业锚错误的行为,首先分析“核心竞争力”,摘苹果岗位要把肢体灵活度作为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第一特征素质,老黄牛是严重的“人岗不匹配”,老黄牛的核心竞争力在脊背和力气;其次分析“兴趣爱好”,这个是符合,没有问题;第三分析“情怀”,出现了偏差,老黄牛的“情怀”应该是耕天下可耕之地,而非摘天下可摘之苹果。如果录用了老黄牛,结果会怎么样?结局肯定是,第一天老黄牛会满怀激情和热情去摘苹果,第二天会激情消退,到后面会很厌恶摘苹果,进而郁郁寡欢,最后辞职逃离这个工作。
如果职业锚定位不准确,就会出现:一是不停地跳槽换工作;二是打工心态的钟摆式员工,现在大学生求职离职时间最短的仅15分钟,即9点到人力资源部门报道,9:10到用人部门了解工作岗位性质和工作要求后,9:15到人力资源部门递交辞职申请书。
大学专业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大学四年却是一个人在职场专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至少是获得了专业系统的四年学习和沉淀。“学以致用”,只有报对了专业,才会使大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用在职场。
人岗匹配不做废人
我本人出生在农村,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常说“世上没有废物,只有废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所谓的“废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垃圾,而“废人”就是一匹行走在沙漠中的千里马,从人力资源角度说,一个人的成功,就是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已,即所谓的“长板效益”。我们不能让林黛玉带兵上阵持矛打仗,更不可能让张飞穿针引线去学刺绣。
一个人要在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现,首先,要具有动力特征(具有强烈的想做好工作的愿望);其次,要有情感智力特征(要有与他人一起合作共事的能力);再次,要有认知能力特征(不仅能客观认识自己,也能正确认识他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HR在选人的时候考虑的人岗匹配度,除了测试专业知识,还要进行相关的性格测评等稳定性测试,不同职业需要不同性格,各种职业具有不同的胜任力模型,从而对从业者性格和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招聘研发岗位,就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或特质有“岗位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认真严谨的性格、时时的学习创新、精诚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招聘“销售或市场营销岗位”,就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或特质有“成就动机、韧性、客户导向、人际敏感性、说服力”。每个岗位要求的特征或能力是不一样,所以,“我什么工作都可以胜任”是不会打动招聘者的。
作为求职者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或未来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必须要理清楚:(1)职业兴趣——你想做什么?(2)职业性格——你适合做什么?(3)职业能力——你能做什么?“想得到不等于做得到,能够做不等于愿意做”,所以说职业性格是习惯意愿,而不是能力水平。
可以说,大学毕业后,从初入职场到职场成功,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优秀阶段,不同阶段成功,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职场初始阶段,靠“胆识+师傅”;职场发展阶段,靠“技能+态度”;职场优秀阶段,靠“性格+兴趣”。
十年寒窗磨一剑,剑锋所指必然是大学毕业后,自己所期待从事的工作或领域。高考志愿专业的选择,就是我们职场之路的“剑锋”。求职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喜欢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核心竞争力(我善于做什么?)”“责任点(这个世界让我做什么?)来进行综合性判断选择,不要成为“沙漠中的千里马”!
文/余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