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戒掉“剁手瘾”

  选择花钱“买高兴”的人不在少数,购物获得的快感类似于吸食毒品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购物成瘾——哪怕收拾东西时忽然发现家里堆满了购物袋和还未拆封的快递纸箱时,也不愿意承认。

  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不需要等什么“双十一”或“黑色星期五”之类的大促销,随时都在“买买买”。这些东西可能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物质层面的需求,而仅仅是迎合心理上的愉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真的就是有“剁手瘾”。

  花钱买高兴

  这个星球上有一半的人会把“去逛街”当做一种休闲方式,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刚性需求。

  购物让人愉悦,这不仅在事件中展现出来,也得到了理论支持,《心理学与营销》期刊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购物的确可以改善糟糕的情绪。

  对一些情绪低落的人来说,商场中的减价标签就像是一面战旗,看到战旗后,心中立马会有一个念头——干净利落地拿下目标商品。将买好的东西打包装进自己的袋子里后,他们会有一种打胜仗的成就感,而且这种成就感能够冲淡之前的沮丧。

  2016年的一项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调查中,有9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通过买东西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这种通过购物来改善情绪的方式已经被心理学家作为一种心理疗法而加以研究。悉尼临床心理学家乔安妮·科里根称,购物疗法可以帮助一部分人,他们存在与“羞愧”和“自我批评”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旧金山消费心理学家吉特·亚罗则表示,当人们决定购买某件东西时,会感觉很好,从而形成积极的情绪刺激。这使得人们有意谋求购物过程中产生的那种感觉——令人愉悦、减少焦虑以及放松身心的感觉。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认为,购物可令人们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甚至神魂颠倒。“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看中的东西越昂贵,顾客就会变得越不理智。”

  更让人震惊的是,当看到异常昂贵、价格超过平时正常购买力的商品时,一些消费者正常的思维能力几乎可以降到零点,如果再出现打折,那么一些人就会直接掏钱了。

  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人们在作出购物决策时可能会“出昏招”,买下一些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花了冤枉钱。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们在看到商场里大大的减价标签时,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决策方式;相反,人们的多数购物决策都是在一瞬间作出的。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副教授肯勇·奥恩认为,人们通常会在一刹那间决定是否购买某样东西,并没有经过太多理性思考。接下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脱离了理性决策的范畴,而正是由于平时保持这种思维,才让人们免于在工作中犯错,在鲁莽驾驶前三思。多数人决定是否购买一件商品时,所花费的时间都不到一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脑电波会出现波峰,好像在与具体的产品展开“情感互动”。因此很难说人们在作出购物决定的那一刻,是受商品吸引,还是受自身“买高兴”的冲动驱使。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选择花钱“买高兴”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购物获得的快感类似于吸食毒品。

  冲动购物的元凶

  一些心理卫生专家认为确实存在强迫性购物症,这种俗称有“剁手瘾”的人就连在商场里闲逛时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购物冲动,他们买东西时的愉悦跟酒精、毒品甚至美食成瘾的感受相似。

  吉特·亚罗说,人们购买某件东西时带来的愉悦感不可持续,与毒品和酒精成瘾者一样,很快,因为沉溺其中而产生的强烈负罪感会导致人们难以恢复过来。于是,人们需要更多刺激,需要再次获得快感,就会多买些东西。

  美国加州圣巴巴拉的强迫性购物症治疗师安吉拉·沃泽尔认为,多数人其实都没有对购买的东西上瘾。真正令人难以摆脱的是购物的过程。当消费者想到这种体验时,幸福感就会出现,甚至早在他们走进商店的几天或几个星期前就开始了。

  “当你开始满怀期待时,整个过程就开始了——这跟期待喝酒没有什么区别。”安吉拉·沃泽尔说。

  就像人们在情绪低落时会更容易酗酒、暴食暴饮乃至吸毒一样,负面情绪和悲哀感会令人失去自我价值感,这通常会导致人们情绪低落,也往往是冲动购物的元凶。当情绪低落或满心焦虑时,人们的自控力便会减弱,导致他们更容易制定糟糕的决策。悲伤似乎会催生更缺乏耐心的想法,让人们更容易牺牲长远利益来获取短期刺激。

  同样,有人在酒醒后会后悔为什么管不住自己,也有人会在大吃一顿后懊恼摄入了太多卡路里,有“剁手瘾”的人如果花的钱超出了应有的范围或既定的计划,负面情绪还会卷土重来,甚至增加内疚感。因此,单纯的购物疗法中可以感知的愉悦往往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则是破坏心境的长期副作用。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说法,在情绪低落时,对抗购物冲动的关键是自控。

  弗兰克说,冲动购物要不得,不能只图一时爽就开启“买买买”模式,而要想得更长远一些。可以做的事包括反复查看价格,以此降低购物冲动,避免花钱购买不必要的便宜货;如有可能,先暂时搁置购买计划,等到第二天再来决定,以此缓解购物冲动。

  给别人买东西吧

  既然搞清楚了“剁手瘾”的心理成因和后续影响,那么能不能照方抓药,找出一种方式,即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情况下激发积极感受?

  应对方式绝不是揣着一堆硬币去一元店买东西这么简单粗暴,有技术含量的方式是给大脑发去与购物类似的信号,这样就不用冲动地“买买买”了。

  美国心理学家露西·科里根说:“大脑中的焦虑和驱动部分会用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品冲刷你的系统,但你可以通过激活大脑舒缓的附属部分,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些部分可以释放内啡肽和缩宫素,从而让你对世界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果在人们产生购物冲动时,有个旁观者清的人出声劝诫,会不会让大脑迅速清醒过来呢?有人认为跟朋友一起逛商场的时候,可以让朋友为自己的购物成瘾充当缓冲器。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跟朋友一起逛街反而会引诱购物。具体来说,跟朋友一起购物,在商场碰到其他购物者,或者阅读在线评论,都会增强人们和看中的商品的关联感,导致人们更容易下决心购买。

  这个时候,或许花点钱给朋友买份礼物是一个解决方法。因为研究表明,如果购物的意愿强烈到难以抗拒时,利他性购买或赠送礼品或许能有所帮助。跟给自己花钱的人相比,给别人买东西的人获得了更加持久的幸福感。而且,回顾和反思给别人花钱而不是给自己买东西的经历时,人们的幸福感会强烈得多。

  但如果强迫性购物症到了靠自制力甚至给别人买东西都无法对抗的程度,就需要借助一些外力了,比如,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是可以尝试戴上巴甫洛克手环。

  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俄罗斯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如果佩戴者做了一些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出现和自己之前设定不符的购物欲望时,就会被电一下。

  巴甫洛克手环迄今为止已售出了约5万个,这也说明“剁手瘾”分布之广。不过不能排除的一种可能性是,有些人正是受到了单纯购买欲望的驱使,才买下了这种手环,买到后会不会打开包装,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张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