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亦无事

  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

  能拥有这样感情的朋友,是幸福的少数。

  更多的朋友,与其说长大后各奔前程的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幸福”,倒不如说“各有各的求而不得”。

  陈奕迅有句歌词这么唱,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有时候我们会模糊了“友谊”和“久处”的界限。

  回顾年少时的情谊,会发现人与人的亲近往往和空间距离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时候的活动范围有限,交友范围也有限。发小就像电影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不是同班同学,就是隔壁邻居,再不就是父母交情甚笃两家常来往。

  一起逃过的课,聊过的八卦,趴在窗台上看过的隔壁班帅哥,相处几年间,共享了彼此百分之八十的青春记忆。

  记得《重庆森林》中,金城武喜欢呆在旧宅子里,对着一块用了好几年的旧毛巾自言自语。单纯的记忆共同体,可能和金城武这块情感丰富的毛巾没什么差别,你对旧友谊的怀念,也只是一种对自己过往的怀念,你怀念的这个人,只是一个旧日时光的象征。

  人是社交动物,会对熟悉的人和事物产生依恋。行走在人群中,每离一个人更近,就会离另一个人更远一点。

  而年少时,却总是更想追逐未知和远方。

  2005年,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为了研究人们的社交关系,以寄“圣诞卡片”来衡量人最多能和多少朋友维持“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精力成本”的友谊,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人最多只能与150人建立起实质关系,不可能比这个数字多出太多。

  后来,邓巴通过大脑皮层实验进一步验证了150这个数字,“邓巴数字”也成为用于社交媒体设计的参考法则之一。

  这个事实,仔细想想其实挺孤独:不论你在人际方面多么长袖善舞,和你建立实质关联的朋友,一张纸就能写完。

  老朋友更是如此。

  生活把我们从此岸推到彼岸,身边的朋友来了又走,聚散无常。年少时的朋友与友情,难道真的是只适合活在记忆中?

  看到过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很是恰当:多是南辕北辙,少有殊途同归。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贾樟柯的人生观,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山河故人》中,借女主角之口说了出来。

  这句话贯穿了整个故事,朋友、父亲、丈夫,相继陪伴着她又先后离她而去,就连她身边的狗,都不再是当年的那只。

  或许,友谊只可共青春,不足以共沧桑。

  三观没有高下之分,却有你我之别。相似的观念把两人聚在一起,渐行渐远的价值取向又将两人分离。

  时间不可能给每个人都留下一模一样的刻痕,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彼此的身边都有了和自己三观一致的新朋友,年少的好友,变得只适合怀念。

  幸好,在纷扰的俗世中,我们或多或少还能找到三观一致、同向而行的朋友。

  因为,好的友谊从来不是只为彼此停留,而是同步成长,互相珍惜。

  胡炜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