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味浓

  唐人刘梦得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风起,秋意日浓,好食材纷纷上市。无论是膏似凝脂的大闸蟹,饱满的子虾、麻鸭,还是脆甜多汁的大枣等各类果实,都到了食用的最佳时节。

  秋的诗情画意,在轻调浅烹间,美不胜收。

  赏秋色,品秋味,正当时。

  幽径知秋

  思古秋深

  郁达夫在他的名作《故都的秋》中这样写道:“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种让人着迷的“秋思”,大概再没有比中国人更谙其中深味的了。

  王维笔下的秋天,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其间透露出些许淡淡的伤怀,但这种忧伤,又是明净的;杜甫的“秋”则总在高处,清壮动人:“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到了诗仙李白这儿,就干脆说秋天很潇洒了:“我觉秋兴逸,谁云秋意悲?”秋的深幽,澄净、壮阔,皆有洗尘去蔽之功,让古人得以超出现世,栖居于无穷的诗意间。

  莼鲈适意

  要说最得秋趣的,恐怕还得数西晋的张翰。有一日,秋风起了,他想起了故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感慨“人生贵适意尔”,当即决定辞官返乡。“莼鲈之思”,也从此成了千年来中国人心底萦绕不去的“秋声”。

  谈起秋天的美食,当然不止吴中的鲈鱼脍和莼菜羹。秋季是各种蟹类、鱼类、虾类生长最好的时期,在江南,人们习惯了在这个时节持螯品酒。清代大才子李笠翁“以蟹为命”,每年的九月、十月则是他心目中无可取代的“蟹秋”。他嗜之如命的醉蟹和糟蟹,至今仍是江浙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的经典佳肴。

  而在北方,人们有秋膘要贴。当年的风雅菊花锅,如今已经无处可寻。但饺子、烤肉、西瓜等平民美食,还在年复一年地帮助熬过酷夏的北方人增重。

  南北秋色

  关于吃秋这件事,南、北方的人理解不同。北方人叫“贴”秋膘,京城的云淡天高里都弥漫着酱肉的香味。南方的老饕在乎“滋”,秋天时日短,生果蔬菜却最多。

  膘满秋肥

  自古以来,北方就有“贴秋膘”的习俗。漫漫炎夏,胃口变差,可是个减肥的利器,只是到了夏天结束时,当然得加点料。汪曾祺先生不云乎:“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

  夏敛秋狂

  京津人立秋时得张张口,当一下吃瓜群众。《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咬一口“秋”,满血半年,冬天和来春的腹泻都挡外面了。

  而对老北京人来说,“贴秋膘”几乎就等于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下面则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一般烤的是羊肉。都说秋天起胃口就好了,而吃烤肉,更是会让你的味蕾彻底兴奋:“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汪曾祺《贴秋膘》)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豪气的东北人,这时候一般是吃饺子或包子,谓之“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壮得跟《十万个冷笑话》里的哪吒和近日发福的娜扎一样,还怕啥“人比黄花瘦”?

  肉里寻香

  酱肘子

  酱肘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传统名菜,因其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曾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烤鸭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

  酱牛肉

  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烧羊肉

  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它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水软风轻

  生长在江南这一方水土中,家厨与食府搭建起不同的人文景观,精巧考究有情怀,也更有意境。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云流水,自在其间。

  秋风送爽之时,于水软风轻之乡,捧起清花汤碗,品的是掂在手上的这份雅淡轻盈的心境。

  秋光乍“蟹”

  林语堂曾在《秋天的况味》一书中寥寥数语道出使其为之倾心的秋令:“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江南秋食素以精致、清爽与秀美闻名,如同水乡人的性格,不焦不躁,温文尔雅。那精雕细琢的菜肴也如同江南园林,令食客味觉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又如泛舟碧波西湖,流连忘返。

  鱼米之乡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秋季江南海产之丰是一般地域难以相比的,其中最瞩目的当属享历朝历代无数文人、美食家歌咏赞誉的大闸蟹。在江浙,一年四季都有螃蟹吃,不过金秋时节最是隆重。吃大闸蟹素有九雌十雄之说,意指农历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此时雌蟹黄足沁香,雄蟹膏足肥腴,口感上佳。除了上笼蒸,蘸着姜醋汁吃,最具特色的做法就是用酒渍食。经陈酒洗礼后,大闸蟹能充分吸收黄酒香味,肉汁中带着一丝微甜。咂舌连连的味蕾加上直通心田的满足感,所有的滋味已然沉浸在这让人微醺的“醉”字中了。

  提到江河湖鲜,九、十月份还正值江南鲈鱼的肥美期。辛弃疾的《水龙吟》词中的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便刻画了游子对于家乡鲈鱼之鲜美的无尽回味。

  浮生为食

  除物产丰富,江南秋食之妙还在于赏心悦目。追求精致的江南人肯在饮食上花功夫,力求吃得有学问、有名堂。

  食秋之味,若少了桂花,便少了诸般生趣。桂花妙,不仅妙在季的芬芳满溢,还在于她能把秋天的江南风味留住。从唐代文人植桂吟桂蔚然成风,到精致的宋朝人捣鼓桂花吃食,史籍上留下不少桂花饮食的记载。秋桂飘香时节,水乡的作坊、饭馆乃至寻常人家纷纷把桂花添入菜谱,渍糖桂花,捞桂花酒酿圆子,炖桂花糯米藕……桂花邂逅人间食事,平淡秋日忽的就晕开了清甜绵软的意味,叫人心生欢喜。

  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除了提到桂花,还描绘了江南秋天莲藕收获的美景,中秋前后,江南的塘藕便水灵灵地上市。秋天的莲藕有老嫩之分,嫩藕削去了外皮,可以拿着当水果直接吃;老藕可以刨丝做炒菜、藕圆、藕夹、炖汤等等。

  被古人寄寓诗意的远不止桂花与莲藕,还有与鲈鱼脍齐名、让西晋仕官张翰叹一句“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莼菜羹。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莼羹自古有名,水乡人偏爱清淡如莼菜,与他们温婉如水的性子也大有关系。

  提到江南的秋季风物,还不得不提的是鲜嫩脆爽的红菱。金庸名作《天龙八部》里,段誉初到江南,见阿碧采菱唱歌后,心魂俱醉。阿碧轻颦浅笑,素手为其剥菱。段誉笑道:“这红菱的滋味清而不腻,便和姑娘唱的小曲一般。”红菱口感脆爽,味道甘嫩,清脆的甘甜味还可解暑;老菱则可以煮熟后做点心食用,又甜又香,别有风味。

  岭南秋味

  广东夏秋两季的交接总是有些仓促与匆忙。仿佛昨日还是树叶犹绿、蛙鸣蝉噪的盛夏,不经意间一年里的第一阵秋风便已席地而起。在萧瑟的天气里,岭南人需要更多丰盈来弥补心中对于时光流逝、四季更迭的隐隐愁绪。

  秋腊风腌

  “秋风起,食腊味”,广式腊味特有的香味弥漫在大街小巷,带来浓浓秋味。

  秋季是广东人制作腊味最好的季节。借着秋风而起的腊味是秋后沉淀出的滋味,在时间的二次加工里,新鲜的食材被赋予了新的色泽、口感与味型。红润如琥珀的肉质纤维,乳白如新玉的肥美脂肪,各取所需,交融碰撞出旺盛生机。腊味本身将食盐、白糖、酱油、料酒的味道悉数收藏,又催生出丰富而独特的味道。

  以腊味入馔,无论是用来煮饭还是炒菜,都很能提振食欲。软糯温香的“煲仔饭”是广东人的伟大发明:数色腊味顺序铺排在米饭上,热气中慢慢变得晶莹透亮,而油脂的甘香也在缓缓渗入,直到每一粒米都吸足了腊味的精华。腊味的咸香、米饭的清香,热腾腾雾蒙蒙混合在一起。油脂满溢,馥郁丰腴,给食客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宁和满足感。

  无论岁月变幻,秋味、秋俗的变与不变,演绎的都是生活的质感与记忆。就像广式腊味,一定要挂起来,才有秋天的味道。腊味包装再精美,也不如直接吊挂在那儿明艳撩人。腊味最好的陈列形式便是一根粗竹竿,两条细麻绳。在家里选一个阴凉通风的角落挂着,想吃时持把剪刀,把腊鱼腊肉腊鸭腊肠翻来看去,慢慢地挑肥捡瘦,小小的心满意足。

  滋补当时

  秋风渐起,这是收获的时节,也是进补的好时机。广东人素有“不时不食”的传统习惯,他们因应时令特色,用“食补”来为经历炎热酷暑的身体滋补养气。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此时的蛇肉也最是肥美。食蛇文化是广东美食特有的一道奇观,广东人吃蛇的历史超过千年,李时珍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有“南人嗜蛇”的说法。《清稗类钞》里也有记录:“粤人嗜食蛇,谓不论何蛇,皆可佐餐。”

  在广东,吃蛇的花样多到数不完,最出名的做法便是水蛇粥。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蛇肉火锅也深受欢迎,蛇肉打锅,锅底最好为清水,配以药材数颗,风味更佳。还有水蛇焗饭、蛇血炒饭、椒盐蛇肉等等。

  广东人秋天也讲究“食补”煲靓汤,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和自身身体情况,用药材搭配肉类等煲汤炖汤,以达到食疗效果。一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时令食材,例如秋季的南瓜、板栗,正是当熟的时候,就是非常好的养生进补之物。

  此外,秋天容易燥热,此时以无花果、霸王花煲猪肺等清润的汤水为宜。花旗参水鸭汤、银耳雪梨瘦肉汤、淮杞炖水鱼、沙参玉竹煲老鸭汤等一些清润去燥的汤水就是这个季节人们的首选。

  秋令好物

  广东还有不少秋令好物:如芋头、柚子、核桃等各种坚果。

  广东人习惯在中秋节前后吃柚子,广东韶关、梅州都是柚子的家乡,柚子大多在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其皮厚耐藏,一般可存放三个月而不失香味,故被称为“天然水果罐头”。对广东人来说,中秋不仅要吃月饼,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季佳品。

  中秋时节品吃芋头是广东一项源远流长的习俗。中医认为芋头有调中益气、解毒消肿、宽肠止渴等功效。美食家蔡澜说把芋头做得出神入化的是潮州人,他们的芋泥口感细软,绵甜香糯。用芋头煲汤算是粤人首创,食味甚佳,像滋阴润燥的芋头老鸭汤、健脾养胃的淮山芋头排骨汤、补脑益智的白果芋头鱼肚汤等,盅盅可见广东人“识饮识食”的追求。若餐后有饱腹感,再来上两瓣当季的柚子,不仅开胃解腻,还寄寓粤人盼望团圆的好意头。

  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四大干果,秋冬季节也正是吃核桃的最佳时节。核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常吃可以滋润肌肤,延缓衰老。

  夕餐秋菊

  秋天有很多种味道。

  “不获世之滋垢”的大诗人屈原,爱上的是“秋菊之落英”。只有“物芳”,才能称其“志洁”。

  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对闽清的香糟鸭赞不绝口。美不美,都是故乡味。

  法国思想家蒙田,则在德国欣喜发现了“各种不同的菜汤、沙司、生菜”。他说,这是“秋的花样”。

  烟霏云敛、山川寂寥的秋,需要这些暖人的味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