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TVB剧《金玉满堂》中,生具一条“皇帝舌头”的戴东官凭着一道“麻婆豆腐”征服了乾隆皇帝,开始了一段让腐女心跳加速的“美味基情”。而在历史上,并无戴东官其人,倒是有个与他同名的张家小哥——张东官,在清宫御膳房掌勺多年。
而他的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苏造肉”。
垂钓者的遗梦
苏造肉又称苏灶肉,其前身是传说中由姜太公所创的山东名菜卤煮鸡杂。康熙年间,有一位来自苏州的张姓厨师,前往胶东道日照县(今日照市)学艺,并将卤煮鸡杂的制法带回吴中。
张厨师当然也把秘法传给了下一代。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来到了美食众多的江南旅行,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郑少秋下江南故事。到达扬州后,乾隆下榻于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元龙的家厨,则是苏州张厨师的后人张东官。贪吃的乾隆在尝过张东官烹饪的菜肴之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拉住了东官的手,把他带进了皇宫。
东官既沐皇恩,自然想要好好报答这位馋嘴的恩主。从见到乾隆的第一眼开始,他就知道,乾隆是个重口味的人。于是,他想到了家传菜卤煮鸡杂。
他决定换点新花样。
聪明的东官改换了食材。他把鸡杂换成了五花肉(后面还有置换为猪肘子的尝试),同时保留了卤煮鸡杂重香草的特色,再加入十余味香草药料熬煮。这道用特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让乾隆的整个肉身都战栗了。用餐过程中,他足足向东官挑了2333次眉。
东官也不懂乾隆的暗语。他知道,自己需要做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好好工作,至于挑眉的寓意,他表示自己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公众号。
回到民间
东官在御膳房里工作多年,并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主理的厨房,被称为“苏灶”,而那碗让乾隆惊艳不已的肉汤,也有了个拉风的名儿——苏灶肉。
后来,此菜又传到民间,当然,其面貌已经和出产于民间的卤煮鸡杂有了明显差异。
制售苏造肉者,于肉锅中泡火烧,热吃,除肉块以外,还炖有香烂可口的猪内脏。而民间版的苏造肉,仍然保持着与皇宫的紧密联系。每天早晨,东华门外摆了个苏造肉摊,供朝廷官员早点,人称“南府苏造肉”。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苏造肉早已风靡京华。那时紫禁城外西北角城隍庙内,还有一个专门卖苏造肉和火烧的铺子,掌柜姓周,其烧法独得祖传之秘,肉烂汤醇,在北京名头很响。这铺子也还“记得”跟皇帝的羁绊,居然还专门卖给宫里太监吃。溥仪和宫中后妃也都爱吃苏造肉,御膳房不做,便差人到铺子中去取,真有点短距离版“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意味。
苏造肉也引来了文人们的垂涎眼神。猪肉加药料煨熟,肉质酥软,滋味香浓,适合与煮火烧同食。雪印轩主(其名姓不可考)很喜欢这种搭配,汤酣肉饱之后赋诗怒赞:“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燕都小食品杂咏》)”。他还作了详细的注解:“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卤煮鸡杂一变,“至于”苏造肉,而苏造肉再一变,则变成了另一道北京名小吃卤煮小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