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 IP,先讲好故事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50

我们经常会谈到某个大 IP,譬如《钢铁侠》《权力的游戏》《鬼吹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乃至小学生也会脱口而出的网红明星:鹿晗、杨幂、TFBOYS、王嘉尔……在这样的语境下,IP 好像成为一个很魔性的词语,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先机。这种情况在影视行业尤其为甚,当某些作品一成为某种爆款后,版权立马被抢购一空。

事实上,IP 这个词的广泛流传也确实是从影视行业开始的,只不过,随着国家对文创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 BAT 三巨头对文创产业的大举介入,使得以 IP 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逐渐成为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时之间,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创业园区等都在谈论如何打造 IP,如何进行自我营销,如何对粉丝流量进行有效转化,云云。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对我们所侃侃而谈的 IP 真的了解吗?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内在的逻辑呢?

关于 IP 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概念,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而我们当下所指的“IP”显然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含义,被认为是一种影响力大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IP 开始成为一个网络热词而受到大众追捧。互联网评论人阑夕认为:“判断一个内容是不是IP,只看一个标准 — 它能否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这个概念首先阐述了 IP 在垂直领域所具备的一些因素,即使某一文学(艺术)作品从单一内容层走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玩具、服饰等衍生产品)。

而自媒体人罗振宇则认为,IP 实质上是新人格的一种体现。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交易更加简便易得,经济成长使得中国在制造着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中产阶级。在这样的状况下,IP 作为“稀缺性”的资源则成了商业新的入口。其实从品牌的角度来讲,IP 的含义一直都是存在的。当人们的消费超越基本需求的时候,就到了购买主张的阶段,即一种精神消费。在这个层面上,IP 其实是一种文化心理消费,一种归属感消费,是一种基于人格爱好的消费。

同事们之间有时会调侃,如若说到超级 IP,那孙悟空、猪八戒、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岂不是最名正言顺的了。谁说不是呢?这些典型形象在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后,已经在我们的身上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文化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民族性格基因的一部分,而最终所达成的购买(观看)只不过是一种结果罢了。

无独有偶,深受我们喜爱的龙猫玩偶也不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初衷。吉卜力的本意只是电影制作,很多人会误以为《龙猫》这部作品是为了创造出如此的一个形象,然后紧贴作品销售,但其实龙猫产品化是在电影上映后两年,在某玩具厂商的建议下,才落实的。一直以来,工作室所坚持的都是:以动画制作为中心,之后才会考虑商品化。而梵高美术馆商务经理 Laurine 女士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梵高美术馆商业运营的终极目标是将梵高人生轨迹展示给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对于老牌的博物馆,还是对新兴的美术馆来说,都要充分学习、热爱、推广艺术背后的故事,成功 IP 的运营不仅在于对自身优势和文化市场的精准把握,更重要的是艺术走进人心、走入时代,成为观众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进而影响更广阔的世界。

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关于 IP 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于 IP 的追捧,其实不过是对于好故事的追逐罢了。而一个成功的、纯粹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动人的典型形象,是基于爱、信仰、勇气、蜕变等这样的一些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母题,无论是吸粉无数的韩剧也好,还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国大片也好,背后无不遵从着这样的规律。

毋宁说,当我们在今天的语境下大谈特谈 IP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谈如何讲好故事,如何使其转化成更加强劲的艺术生产力的话题。而与其想破脑袋玩转 IP 运营,倒不如开始扎扎实实地想: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