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鸭脖”、PG ONE侮辱女性被声讨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13 11:03
2017年“双11”前夕,总部位于长沙的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天猫旗舰店“绝味鸭脖”首页,贴出一张低俗、充斥性暗示,同时涉嫌侮辱和消费女性的海报,引发众多媒体报道和声讨。
低俗海报在遭到质疑和指责后,绝味店铺立即将该海报撤下来,并在微博账号里向公众道歉,感谢媒体的监督。其在道歉声明中称:“针对绝味官方旗舰店的双十一预热海报,引发的争议和质疑,我们真诚地接受批评和建议,第一时间已撤掉该海报,并诚挚致歉!”
2017年12月22日,长沙市工商局在调查后,依法对长沙绝味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和长沙汇邦广告有限公司,在不同网络平台上所发布的网络广告图片媚俗,文字低俗,并分别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分别处罚款60万元。
无独有偶,曾获得爱艺奇“中国有嘻哈”全国总决赛冠军,还被网易评为年度最有态度嘻哈歌手奖的PG ONE,在歌词中涉嫌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中国妇女报率先发声,随后,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新华网、紫光阁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形成舆论合力,迫使PG ONE发出“郑重道歉”,其产品全网下架。反对恶俗文化,为青少年成长营造晴朗环境,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壹
日前,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绝味鸭脖“双11”促销海报,因画面低俗且充斥性暗示意味,被指公然开黄腔,同时涉嫌侮辱和消费女性,遭到众多网友的猛烈批判。这组海报在上线两个小时后就下线了,随后绝味公司在官方微博上公开道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公开道歉次日,绝味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我不搞预售,我就是玉兽》再次刷新公众的底线。
这已不是绝味公司第一次打色情擦边球、搞低俗营销。自去年6月以来,绝味公司就不时推送标题低俗、含性暗示、消费女性的文章,从《尺度空前!全城女主播一起发福利》到《今天开始,全程找鸭不犯法》,再到今年微信公众号发布的10篇推送——其中居然5篇在标题或内容中涉嫌性暗示。我们不禁要问:企业的节操和底线到底在哪里?所谓的一贯“尊重女性”究竟体现在何处?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用各种花式拼广告创意也可以理解,毕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热度就是生产力。然而,是否为了博关注度就可以一再侮辱女性群体,毫无道德底线,完全罔顾公序良俗,公然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最基本的广告伦理,把无耻当有趣、把低俗当通俗的“广告创意”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而一边道歉说“真诚接受批评和建议”,一边仍在继续发布低俗广告,这种肆无忌惮地“说一套做一套”行为的“真诚”何在?
绝味公司的广告不仅有违公共道德,还涉嫌违法。新修订的《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情形,不得含有淫秽、色情、性别歧视等内容。该企业的多则广告已经不止于性暗示,而是大张旗鼓地“明示”,这显然严重违背了上述规定,而且情节特别恶劣,持续时间长,公共影响极坏,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作为公民,女性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女性的形象不容随意贬损,这是不允许突破的法律和道德底线。任何侮辱、物化、消费女性的行为都会遭到女性群体的强烈反对和抵制。绝味公司大打低俗广告,本意无非是为了吸睛,刺激购买意愿,然而,效果恐怕适得其反。关注度不等于美誉度,消费的前提是尊重,因为挑战性别平等、消费女性和无底线的低俗而引发的只能是“排斥性消费关注”,不仅不会带来消费,反而会招致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抵制。所以,无论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绝味公司都将“双输”。
在此,我们严正要求,绝味公司必须为多次侮辱、消费女性真诚道歉,并保证绝不再犯。我们也强烈呼吁,有关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对绝味公司广告侮辱女性事件进行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网络平台也应该担负相应的责任,在播出广告时,依据《广告法》进行审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贰
近日,中国妇女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集中批评嘻哈歌手PG ONE在唱词中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由此引发部分粉丝不满,某市文明办工作人员甚至违规使用单位官方微博为其“打Call”。PG ONE的核心粉丝群体以“95后”和未成年的“00后”为主,这不禁令公众担忧:偶像说唱歌曲中所倡导的有违法律和公共道德的价值观,是否会成为他们将来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
其实嘻哈在诞生之初曾经历过野蛮生长时期,性、嗑药、炫富、混帮派等灰色素材经常出现在唱词中,受到诟病。后来这类不健康的创作理念被嘻哈界所摒弃,积极向上的作品占据了主流,但低俗作品仍难禁绝。PG ONE的很多歌曲早就备受批评,却还在传唱,直至此次被批方休。为何某些新生代对低俗嘻哈缺乏抵抗力?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嘻哈之所以备受新生代青睐,缘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嘻哈本是亚文化领域的一种表演形式,从表演场所、穿着打扮到内容、旋律、唱法皆有别于主流文化,因而被打上“个性”、“叛逆”、“潮”、“酷”等标签。这正与青少年渴望挣脱束缚、张扬自我、不走寻常路的内心世界高度契合,因而在这一群体中颇受追捧。2017年,唱词直白的嘻哈经由音乐选秀节目,在中国收获了大量粉丝。
在某些青少年当中,主流文化的魅力不敌亚文化,根源何在?除了嘻哈自身的特质之外,恐怕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与快意说唱的嘻哈相比,我们的文化教育更属意于苦心说教。
后果显而易见——曾几何时,中国儿歌饱含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现如今创作却出现严重断层,与新时代脱节的老儿歌成了只在课堂上才会唱的“堂上曲”。
新生代的音乐、审美教育不能交给低俗嘻哈,但也应该对我们的文化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主流文化能不能在坚守内核的同时,与时俱进,也很潮、很酷、很个性、不走寻常路?这是新时代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要让新生代对低俗音乐说“不”,一方面,要壮其体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学养、修养,加强他们的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涵养其音乐品位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要富其心灵,积极创作出符合青少年生理特点和精神需求的,既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又新颖、鲜活、接地气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音乐作品,用真善美挤压低俗、庸俗、媚俗的市场,实现激浊扬清。
美国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醒道:“我们必须记住,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青少年世界的问题,其实源于成人世界。只有成人改变了,他们才会随之改变。
文/莫兰(中国女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