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

  1998年,CIO(首席信息官)概念首次被《IT经理世界》杂志引入中国大陆,并于2002年发起并组织了首届中国优秀CIO评选活动。今天,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肌肉、血脉甚至神经中枢,这种无需提醒的存在彰显了CIO价值的回归,对比相对默默无闻的前一代,他们以更加鲜明的性格和创新手段,汇聚成一个崭新的阶层。

  无论引领还是整合,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都在2017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爆发态势。技术量变通过累积、汇聚和沉淀,以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五大应用的形态出现在个人、企业、社会、商业、公用、娱乐等多个维度,真正成为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在2017年度“中国优秀CIO”评选过程中,本刊资深编辑、记者足迹遍及大中华地区的两岸三地,在400多家企业中寻找在新的“互联网+”背景下跨界创新的“野蛮人”。

  传统产业与新技术间那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早已消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企业从内部到外部,从生产模式到营销模式,从消费者到上下游,从终端到云端等方方面面。

  掌管企业IT命脉的CIO们,注定成为直面这场战役的“先锋官”——走在新技术的最前端,不能失败也无法回头,运用IT技术与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为企业探寻方法与路径,重塑企业的创新基因,因为这关乎企业的存亡,关乎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关乎CIO自己的未来与梦想。

  传统行业来了野蛮人

  以微笑作为企业形象标志的王道银行是台湾的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客户如果需要柜台人员面对面的服务,只要打开王道银行APP的24小时视频客服就可以办到。

  “过去讲全渠道概念,现在我们强调接触点。”王道银行个金资讯部副总经理林爱国透露,在设计系统时,王道银行就已经抛开传统银行的渠道思维,因为每种单一渠道(例如电话银行、ATM 等)都是一个信息孤岛,服务跨部门串接的不连续性都会造成顾客的体验不佳。因此,采用互联网渠道的王道银行打破了按单一渠道来设计客户体验的方式,用户以任何方式联系王道银行App,都被视为一个接触点。

  林爱国指出,客户服务的流程与云端高度整合,这些接触点随时都会在云端系统中记录下来。一旦客户在某个点接触后断了联系,云端可以立刻知道,再通过传统短信的方式来通知用户。“每一个断点都是一种对用户的关心。”林爱国表示,未来,这些接触点就是整个客户服务的平台,也是客户销售的平台,为客户提供更有帮助的信息与产品。

  相比传统金融行业封闭式主机系统,没有传统包袱的王道银行,得以在架构设计之初就少了束缚,完全从互联网角度出发。从2017 年开行后的半年,王道银行所有一级主管每天早上都要参加“0830 会议”——营业日早上8:30进行前24 小时全行问题检讨及解决方案审视。不论是亲自出席或者连线参加,所有关键决策人物都会到场,第一时间回顾系统问题,第一时间反映客户体验问题,能够决策的议题现场立刻解决。任何IT 问题尽可能当下就解决,架构大改动最多不超过2 周。

  对林爱国而言,互联网化带来的变化同时发生在他的身上——过去在台湾最大金融公司担任高管职位,福利优厚,每天中午吃着五星级酒店行政大厨制作的美味,餐厅现场还有钢琴伴奏;自从2016 年参与王道银行的创建,带领87 人的IT 团队从头打造台湾首家互联网银行,一年内30 个系统同时规划、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天天中午和员工一起吃便当。支撑林爱国离开原有舒适区“野蛮生长”的动力,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成为一家世界级银行的可能性。“台湾毕竟是一个2000 万人的小市场,传统银行即使做到了第一名,体量就摆在那里,但互联网银行没有边界。”下一步,王道银行将走出台湾,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拓展业务。

  在以“保守”著称的台湾金融行业,王道银行的突破已经是破天荒式的,但在与互联网金融同场竞技多年的大陆金融企业看来,自身的互联网化以及“野蛮”变革,正在实实在在的发生。

  作为金融壹账通创新的前驱部队,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金融科技团队是平安集团3.0 开放平台战略的践行者。

  这支聚集了前沿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以及互联网领域的产品专家的团队,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两大板块为技术支撑,向智能风险管理、智能营销、智能运营3 条应用产品线输出最新的前沿科技能力,组合封装场景化解决方案。

  2017 年,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金融科技团队推出Gamma(加马)智能贷款解决方案,是金融行业首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它覆盖智能进件、面审、审批等全流程,在信贷面审环节引入自主研发的微表情欺诈识别技术,整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数十项前沿科技,拥有全球最大的微情绪数据库,覆盖十万量级54 种微情绪视频,通过实时抓取客户的微表情,智能判断并提示欺诈风险。同时,引入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引擎,整合10 个行业的千个问题库,通过大数据交叉校验,深度挖掘贷款申请人的潜在风险,大幅提高面审环节风控水平。

  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首席创新官,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邱寒表示:“在带领团队研究场景、研发产品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要做的是极具创新性的业务,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2018 年金融科技行业异常热门,而人工智能也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技术只有结合场景才能发挥巨大的价值,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深入研究了金融行业的贷款场景,并于2017 年下半年推出了加马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这款解决方案是金融壹账通为中小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场景打造的智能金融产品组合,覆盖渠道管理、进件、反欺诈、审批决策等信贷全流程,整合了数十项大数据和AI 领域的前沿科技。目前已经过万亿级贷款业务检验,包括小额现金贷、白领贷、消费分期、汽车金融、信用卡分期、小微企业主贷等各类主流信贷业务。

  实践中,微表情欺诈识别准确率达80%,可替代50% 以上的人工面审环节,将申请流程简化60% 以上,小额贷款时效由过去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大幅缩短至3-5 分钟,微表情欺诈识别准确率超过80%,平均开发成本降低30% 以上,快速帮助中小银行降低风险、优化体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微表情识别技术在信贷面审环节的应用,在国际金融科技界尚属首创。

  “互联网+”与“+互联网”

  作为四川省传统行业领军企业,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信息化投入大、理念先进著称。

  从饲料业务板块实现分子公司单厂进销存管理和财务电算化开始,经过20 多年的建设,通威的信息化布局已经发展到打造全新系统平台,支持企业战略落地、助力业务发展、促进管理提升,借助先进的技术平台及管理思想为通威构建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神经系统。通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通威打造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信息化队伍,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起灵活适应、快速复制、横向协同、纵向管控、有效集成、全面支撑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使通威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支撑通威业务发展与管理创新。

  “大部分企业只是将互联网简单理解为一个工具,其实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借助新的IT 工具提升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竞争力。”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周勇表示,正是在对互联网本质正确的理解下,通威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通威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也正如此,通威才会在这场大浪淘沙的“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有效地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及对互联网的拥抱。

  目前,通威信息团队建立了以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一体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建成了公司新一代实现业务融合,应用融合,技术融合的FBC 系统,实现了5 大平台,6 大规划,8大中心,多项功能的融汇贯通。信息030 封面故事 / COVER STORY

  团队按照公司IT 规划全面提升,从IT 应用蓝图、基础设施架构,IT 治理三方面对未来IT 建设及发展的目标,内容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IT 应用蓝图搭建了决策支持、集团管控、业务运维、服务支撑四大平台,构成技术架构、数据存储、网络平台三大信息化基础设施,IT 治理实现项目管理、IT 运维、信息安全、能力建设、流程管理五大体系。对于内部运作,信息部将传统的单一维护开发团队调整为4 个专业化小组,分成方案流程小组、应用服务组、技术开发组、基础平台组。“通威内部IT 部门分成了不同的专业团队,每个小组目标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都可量化分析,并有标准流程,所有员工都能在这套制度下按部就班的工作。IT 部门已基本形成需求管理、问题解决、应用提升于一身的管理体系。”周勇说。

  作为全球第一大港,上海港在新的航运大背景下,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以及社会对绿色、安全等方面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集互联网、物联网和码头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多边界属性的,单一系统化的大港口服务平台,以应对港口服务能级提升、枢纽港集疏运效能提升和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需求。

  集装箱枢纽港智能服务平台项目面向以上海港为枢纽的综合集疏运体系,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的思路,围绕“绿色节能、智能运营、协同物流、便捷服务”的目标,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中期的数据标准化和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的试运行和推广,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集管控与决策一体的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的一站式服务,创新了上海枢纽港综合集疏运体系新模式,构建了现代枢纽港的示范案例。服务平台构建了服务于航运相关方的数据交互和共享平台,并按权限实时跟踪船、箱、货动态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智能决策辅助等服务,实现了码头运营效率、成本和资源的智能管控;支撑了上海港由单纯的物流运输节点向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平台和贸易平台转型,切实提升港口服务能级,并为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借助通信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和网络化运营,向“现代化、枢纽化、集约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未来已经发生

  无论是把“I”定义成“信息”还是“创新”,在众多CIO眼中,“技术驱动商业变革”是创新的一条基本逻辑,但这条逻辑所囊括的含义并非简单如那八个字。

  技术不仅仅是指最为人熟知的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并且占据着主导位置,但它并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与之关联到的商业组织架构的构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都应该被纳入“技术”的范畴内。“驱动”,应该如何驱动?以什么样的方式或形式来驱动?“商业”,不应仅仅是指互联网、新能源这样的新兴商业,而更应该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已经存在很久的、分割不开的传统商业,比如日用消费品、交通等。至于“变革”,就是指在根本上必定要有替代性的产品、模式的出现,这样才能称之为变革——如果只是形式上的不同,那只是“变化”,而不是“变革”。

  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商业竞争贯穿于越来越多的环节和方面——无论是产品研发、制造方面的竞争,还是成本、性能方面的,以及产品售出之后为客户带来的应用方便、工作效率提高,甚至个性化需求满足方面,这就要求在以上某几个环节上都要实现创新,而不再是简单的某一环节。

  文/孙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