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会里寻年味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18 10:12
一位负责维护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拿着扩音器,对正在涌向琉璃厂的人群说:“这里是传统文市,没有小吃,只有文房四宝……”
厂甸庙会,被誉为“北京八大庙会之首”,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其盛况:“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由于地处文房古玩商铺林立的琉璃厂一带,自诞生以来,厂甸庙会就是一个集中售卖文房古玩,兼有百货的“文庙会”。于是,这里除了和其他庙会一样有着新春的喜庆与热闹之外,又添了几分雅致。
2001年起,北京市恢复了中断许久的厂甸庙会,东西琉璃厂和南新华街均封街断路,盛况空前,北京市民将其称为“老百姓的庙会”。
东西琉璃厂上,老北京风车“嘎达嘎达”的声音此起彼伏,让人想起作家韩少华在《忆厂甸儿》中写的:“从厂甸举回一架擂着鼓点儿的风车,或是得到个善于乘东风而起舞、又颇具曹雪芹风筝谱系之遗韵的‘沙燕儿’,岂不可以更早些感受到春的节奏,春的气息么……”
2010年到2017年,因考虑多方因素,厂甸庙会在部分保留琉璃厂文市的基础上,在陶然亭公园内设立民俗区。
如今,在公园摆摊设点的庙会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八十二岁的老北京人郑牧之对本刊记者感慨:“都是卖各地小吃,民俗展示也不够充分,这不能体现出厂甸庙会的特色呀。”
现在,距离厂甸庙会首次被正式认定为官设春节庙会集市,已经整整一百年。在民俗专家和市民的呼吁下,北京市西城区决定,自2018年起,厂甸庙会回归琉璃厂,不再于陶然亭公园设立民俗区。
北京市西城区表示,要力争协同老字号商家和非遗传承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厂甸庙会打造成独具文化特色、富有文化体验、别具文化品格,独一无二、名副其实的“文庙会”。
张忠强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泥彩塑的传承人,他的“老北京兔儿爷”店就在东琉璃厂45号。年初一,他特意身穿红色唐装,向庙会上的游人介绍北京泥彩塑技艺,招待孩子们体验兔儿爷制作。
“兔儿爷对于北京人来说,是北京的吉祥物;对于离开北京多年的人来说,它是美好的回忆;对于外地朋友来说,了解北京文化,从兔儿爷开始。”张忠强对本刊记者说,“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古老的制作方法、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且符合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
厂甸庙会的书画商铺中,展销着国画、书法、挑山、横披、册页。郑牧之买下了一张展现老北京民俗的风俗画,因为能“让人想起童年”,他还给自己的小孙子买了一个老北京风车,“让他的童年记忆里也有北京年文化的味道”。
这几年,琉璃厂和大栅栏地区经过整理提升、织补发展,已经成为体验北京传统文化的一个生态性博物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京味商文化遗产地。“厂甸庙会‘回家’了,这个‘家’比过去环境好了,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儿了。”郑牧之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