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后“拉片”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31 10:37

  我与影像史学的结缘,原因很纯粹也很简单。人们内心都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可以把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的话就完美了,很幸运,我遇到了影像史学。

  我的本科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基地班读的。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时间里,我选择的学习方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我的指导老师田彤为人和善、思想见解独到。我们一般两周见一次面,见面时会交流最近读过的书和学习心得,这种方式让我拥有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在我们班上,还有写读书笔记和每周举办读书会的优良传统,这同样让我获益良多。大三和大四时,我对中国近代文化史产生了兴趣,指导老师沈志安是一位才识渊博、激情昂扬的老师,他不但给我们提供系统的指导,也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和成长,这让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学识和为人。几年下来,我对历史学的兴趣愈加浓厚,大四时根本没有考虑选择其他热门专业,只一心想在历史学领域里不断前行。

  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大学期间我还培养了摄影这个兴趣爱好。大一下学期时,经过重重选拨,我进入了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摄影组。在担任校园摄影记者的两年半时间里,除了学校日常的新闻拍摄之外,我和同学们还经常进行日常摄影创作、外出采风等,通过互相切磋学习,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的摄影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对摄影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因此在读研选择专业方向时,我的想法是最好能在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如果两者都能兼顾就更完美了。这时,我听说了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了解它的专业内容后,它便成了我心中的不二选择。

  大四上学期,经过测评得到保研名额后,我开始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复试的各种信息。但由于影像史学是历史学的新领域,招收这个方向的硕士生也是刚刚才有,忙活了半天,我并没有了解到多少有用的信息。此路不通,那就只能自己制定复习方案了。既然这个专业既看重历史基础,又强调动手能力和文艺素养,因此我认为自己需要拥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

  参加保研面试之前,我有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如同往常一样,我喜欢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与以前不同,这段时间我阅读的书籍已不停留在史学方面,而是涉及新文化史、影视人类学、艺术史和影视学等方面的书籍,我希望自己能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对影像史学专业多一些更具体和感性的认识。

  2015年10月,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保研复试。笔试时,我的题目与其他历史专业方向同学的差别非常大,很多都是文化创意、影视拍摄方面的。比如有一个“镜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这对于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好在我备考时对这些都有了基本了解,所以回答起来并不吃力。

  第二天是面试,面试老师是四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问题涉及的面同样很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琼老师十分强调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中国近代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论文,这篇论文也是我申请北师大研究生的材料之一。因此吴老师从郎静山开始,跟我聊起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内容。由于对文化史方面的涉猎比较多,我并没有怯场,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认识。后来吴老师告诉我,他正是看到了这篇论文,跟我进行了愉快的对话后才决定招收我的,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我的文字写作和思维分析能力。当然,除了拥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包括编剧、拍摄、剪辑等方面,最终我顺利过关,多年来的积累和用心的准备得到了认可。

  面试结束之后,吴老师还跟我进行了单独的交流,并给我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大量观摩历史电影和纪录片,二是学习视频编辑软件。回去后,我在电脑里面建立了两份清单,一份是已经看过的影片的单子,一份是将要看的影片的单子。影视类专业的同学一定对“拉片”这个词很熟悉,通俗来讲就是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影片,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在看影片的同时,我也通过不断地拉片,不断积累着相关的修养。随着两份清单的内容不断被更新,我明显感到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了。同时,我开始通过网上课程学习premier等视频编辑软件,虽然难度不小,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正式读研之后,我在课堂学习和外出实践中又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并接触到了摄影摄像方面专业的机器设备,理论和实操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除了平时的课程和作业,我们从事影像实验项目和学术活动的机会也非常多,实验室的研究氛围也相当好,这些都让我的研究生生活丰富而充实。影像史学,我选对了。

  文/胡德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