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会我写作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31 10:38

  我是《大学生》的老作者。回顾我写的稿子,每篇稿件都经过了少则三次,多则五六次的修改。从文章的逻辑框架、故事构思,到观点的阐述、标题的拟定,再到语言组织、用词风格,无一不包。编辑带我一遍遍地打磨稿子,让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拟定标题,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把握细节,如何梳理逻辑等写作方法,也强化了我对“版面惜字如金”的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都要其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是《大学生》杂志的态度。

  内容泛滥的时代,好文章仍然很稀缺。元代文人乔梦符在谈写“乐府”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大意是:开头要精彩,要让别人有想阅读的冲动;中间要有故事,内容充实;结尾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够教育和引导人。

  结合给《大学生》杂志写稿的经历,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标题可谓是一篇文章的“凤头”。作为主流杂志,《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和趋势的同时,在标题的拟定上自成一派。杂志主要关注与大学生相关的学术(阅读、前沿)、前程(职场、留学)、情感(言说、倾听)、校园等几个方面,大多数标题都会直截了当地体现文章的关注点。比如《与哲学家相处》《学术学霸路线》《马兜铃酸的小心求证》等。同时,抓住大学生对新词、热词、流行词等较强的敏感度。在标题中使用了,“米小姐”“撸起袖子”“汉字叔叔”等词,无伤大雅又不失活泼,而且更能贴近大学生读者。写“生活的意义”这个主题的文章时,一开始我直接以《生活的意义》为题,既没有吸引力,与文章主题也不够贴切,最后改成《生活的意义,常在你的眼界之外》。“眼界之外”是什么?这就能吸引人读下去。

  细节饱满可谓是文章的“猪肚”。《大学生》的文章大多是我们自己或同龄人在校园、留学、或者职场等发生的真实故事和思索,所以编辑总跟我说“要有小的切入点”。但这种细致不是指“芝麻事”,更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能触动人的具体细节”。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把图书馆的花草和与馆员的对话描述了一遍,但因为没有打动人的细节,最终没能发表。而我的另一篇文章,通过对一位收破烂老人看书时沉醉状态的细致描写,以细节凸显了他内在的精神面貌,最终发表了。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既要体现时代特点,又要有一定的思想升华,谓之“豹尾”。当前,大学生对“双创”、共享经济、“一带一路”等话题都很关注,这也是杂志的选题要点。我在写一篇留学生文章时,起初只写了她本人的故事,没有意识到正是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才有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后来,编辑建议我结合“一带一路”去写,文章的格局一下子就变大了。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文章正式发表以后,会仔细对比自己写的原稿和最终发表的文章,思考文章标题为什么改成这样?编辑删掉了哪些叙述?标点和语序等做了怎样的调整?这既是对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一种尊重和认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回望写作的路,《大学生》功不可没,是她让我的学习和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闲寂时有消遣,无聊时有陪伴,学习时有榜样,奋斗时有指南,写作时有灵感,投稿时有阵地。但我也明白,写文章泥牛入海是常事,所以我学会了放平心态,虚心学习,把精力放在文章的不断打磨上。

  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让我意外得到了一个offer。2018年寒假我在北京实习,工作内容是对北京市100多个社区进行调研。最终,公司老总对我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很认可,他对我说:“希望你毕业后可以来我们公司工作。”

  文/宁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