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石头房子和街道保留得很好,居民和各种画廊和睦相处
清晨第一缕曙光掠过鳞次栉比的特拉维夫城区时,这个城市就像一幅全景画铺展在眼前。海边卷起的浪花里,翻滚着几个冲浪爱好者,他们不屈不挠地翻倒、爬起,偶尔在浪尖上赢得一个跳跃。
晨练的人们三三两两在海边跑过,就像急速掠过的海鸟,成为这个城市每日的风景。
特拉维夫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旅人的脚步缓缓展开。她的五色纷呈,她的开放和国际化,是一种饱经磨难后的平淡和坚持。
这里有不少著名的夜总会。清晨在街巷里行走,会发现沿途很多餐馆和酒吧外的高台上,还倒扣着高背椅,年轻的犹太男孩正扫走晚间的落叶。
卡梅尔市场挤满店铺,弥漫着阿拉伯馅饼和油炸团子的香气,五颜六色的香料在沿街的布袋子里一字排开,店主用铲子把袋里的香料整理得像座完美的小山,让人忍不住想要把它们铲到自己的口袋里去。
每个店铺都把自己的空间打造得独一无二,货物铺天盖地,让你以为进入了所罗门王的宝藏。
几条以色列建国初期就作为新城市骄傲的包豪斯街道上,到处是施工现场,行人不得不绕来绕去。在新建的罗斯柴尔德大楼下面,工人们正大动干戈,修建特拉维夫地铁。
就在这个区域,1909年在老城雅法北面,66家犹太人以贝壳抽签的方式成为特拉维夫的第一代移民。他们以欧洲的现代城市华沙为榜样,规划了车道和人行道,家家户户通电和水,还有专门的排污管道来保证健康的生活。
纳粹在德国兴起后,德国犹太建筑师移民到这里,带来了包豪斯风格和勒·柯布西埃的理论。在现在的罗斯柴尔德大街周围的社区,从1930至1950年间建造了5000多座现代国际风格的建筑,2003年这里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基地。只可惜上世纪60年代后,摩天楼拔地而起,很多包豪斯风格的建筑被忽略,甚至变成废墟。
在这个城市最古老的街区内维宰代克的一个小博物馆里,墙上挂满了镶在镜框里的黑白照片,下面是放在玻璃罩子里的各种物件,有老式打字机,发黄的翻开的书,青铜手摇铃等。
这是一个当地社区赞助的小博物馆。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殖民印度时候的驻军在也门北部的港口亚丁“安顿”下来,用以抗击海盗。当时的亚丁有犹太人聚居的区域和自己的犹太教堂,犹太人为这个城市的贸易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亚丁这个港口城市对英国政府不再那么重要了。
1967年,英国撤军,犹太人随之离开,一部分人搬到了伦敦,另一部分人搬至特拉维夫,双城间的纽带也从此越系越牢。住在伦敦的犹太人经常回到特拉维夫住一住,探亲访友,于是大家就商量着找了个房子,把各家的老古董捐出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从博物馆出来,走不了多远就到了时尚的小街沙巴旗(Shabazi),沿街都是以色列本地设计师的品牌店。衣着个性十足的人们踱步走过,也有坐着晒太阳聊天的,与刚才的历史气氛形成鲜明对照。
雅法古城是雅法老港口向城区延伸的部分。这个老港口在公元前7500年就存在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区之一。
从老城入口处的钟楼广场进去,向左是著名的跳蚤市场,几条并行的斜街上都是商店。一位老大爷坐在自己二手家具店前的人行道上,举着手机,边看边乐;隔壁地毯店门口,有两位老伯面对面坐着,打着牌,俨然把街道当成了自家客厅。
向右走有几条陡坡,可以爬到小山丘顶上的公园,山下是一个古代的土耳其浴室,山上可以远眺特拉维夫新城的海岸线。
古城的石头房子和街道保留得很好,居民和各种画廊和睦相处。12条街道以12星座为名,人们颇有兴致地走来走去,寻找自己星座的那条街。走着走着,就走到人家的院子里去了,但很快就会走出来,发现到了码头。
码头上的风有些大。沿着海边一直走的话,可以到特拉维夫新城,海滩上的步行道,奇妙地连接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在。
何萍:建筑师,某著名跨国企业设计与项目总监,业余爱好为旅游、写作、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