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歧视,鼓励癌症患者回归生活

  英国的调查显示,当癌症患者重返岗位后,37%的人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

  国家癌症中心近日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对人们来说,亲戚、朋友、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变得越来越常见。如何对待癌症患者的问题也随之引人关注。

  实际上,人们对待癌症患者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有些行为甚至可视为“歧视”。

  就业歧视

  对癌症患者的歧视,最显著地表现在就业问题上。这个问题以前在我国很少被提起,现在却越来越突出,原因是肿瘤治疗效果越来越好。

  我国每年新发生的恶性肿瘤病例中,40%左右处在20~60岁的劳动年龄。这一年龄段的肿瘤治疗效果显著好于老年人。普遍来说,复发转移的风险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年轻人常见的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等,经过规范治疗大多可以获得痊愈机会。绝大部分癌症早期发现的话,都可长期生存。

  癌症患者病情稳定后重新工作,会带来诸多益处。规律的生活,丰富的人际关系,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摆脱疾病重压,重新获得对生活的信心。这些益处从单纯的家庭生活中无法轻易获取。

  但是癌症患者要返回工作岗位,或者找到新的工作非常困难。在完成阶段性治疗、进入稳定期之后,患者一般会萌生重返工作岗位的念头,可诸多障碍会令他们裹足不前。有被开除的,有被提前退休、病退、下岗的,即使不被直接拒绝,也有被以“关心”的名义婉言拒绝的。

  这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在欧美发达国家也非常普遍。英国的调查显示,当癌症患者重返岗位后,37%的人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

  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除就业外,癌症患者还会面临诸多其他方面显性的、隐性的歧视。

  比如,学龄期的癌症患者被学校拒绝而无法继续学业;癌症患者的恋爱婚姻也会遭遇诸多非议,有人甚至认为癌症患者基因不好,没有权利去谈婚论嫁;一些房东会宣称“不借房给癌症患者”;网上甚至流传“在医院用血紧张的状况下,癌症病人用血是否浪费血资源”……

  患者失去了与周围人的正常往来,感觉被归为异类。不少癌症患者诉说得癌之后亲戚朋友避而不见,怕被传染,怕被借钱,怕染上霉运。人们不愿意与患者产生任何经济上的、情感上的联系。

  歧视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知乎”上一位癌症患者写道:“癌症歧视是压抑、焦虑、不安、痛苦的。不敢和任何人沟通,不敢提自己的病,甚至不敢面对现实。我写过遗书,后来删掉了。”

  减轻和消除歧视

  在一个癌症患者急剧增多的社会中,歧视现象不仅会增多,还会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对癌症患者歧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措施,作出改变。

  首先可以做的是增加了解,了解癌症,了解癌症患者,消除偏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癌症不再是绝症,不再与死亡画等号。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地区,癌症患者的平均5年生存率超过50%,也就意味着,一半的癌症患者可以平安度过5年,进入临床意义上的治愈阶段。常见癌症如果诊断时处于早期,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一些生存率高的癌症,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可视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类似,通过定期复查、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长期生存,回归正常生活。医学发展刷新着我们的固有认识,而积极传播这些知识对消除偏见至关重要。

  其次,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患者权益。这方面,欧美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保障癌症患者的工作权益,英国、美国颁布的相关法案都明文规定,禁止雇主、雇佣机构和工会组织对于癌症患者的任何形式的职业歧视,这里的癌症患者指曾经患癌者和现患者。

  这些法案的相关条款,保护患者不公开自己病情的权利,也促使雇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帮助癌症患者回归工作岗位,完成工作职责。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可以通过更好的知识传播和沟通,鼓励和帮助患者回归工作和生活。

  回归正常生活是癌症患者的需求,要让社会了解这种需求,需要让患者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这个需求,并寻求途径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2016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了主题为“我能,我们能”的《2016~2018年三年抗癌计划》,通过每年2月4日的“国际癌症日”向普通公众提出建议,帮助自己、家人及癌症患者走好防癌抗癌之路,其中建议“癌症患者尽可能恢复工作,建议家人和社会积极支持患者回归工作”。

  癌症是当今乃至未来每个人都无法忽略的健康问题。认识到癌症歧视,只是第一步,消除歧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持续努力。

  文/郑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