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热到骤冷,运动类APP走错了多少路?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运动类APP,Keep,悦跑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6-15 09:50
如果不是Keep和《悦跑圈》突然跑出来刷一波存在感,我们或许还未意识到运动类APP已经沉寂了那么久。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近两年获得投资的运动类APP数量大幅减少,声量也大不如前。那么,运动类APP的发展到底受到了哪些阻碍呢?
融资难与“大佬”入局,运动类APP陷入泥潭运动类APP遇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融资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不过,在资本不再热衷于这一市场之前,运动类APP与很多新兴产业一样,也曾是资本们的宠儿。
有市场分析机构在2014年预测,运动类APP在2015年有望迎来高达63%的增长,全球范围内的装机量或下载量可能会达到2.48亿。也正是对市场的乐观估计,让那时候的创业者们纷纷下注—最繁盛的时候,市面上的运动类APP就多达数千款。
与此同时,资本们也纷纷开始涉足,尤其是2014年,十几个运动类APP扎堆获得风险投资,包括《咕咚》《去动》《跑跑》和《约运动》等。然而进入到2015年,运动类APP领域的融资热潮不再,获得投资的项目大都处于A轮与B轮之后,且基本都是在细分领域暂时领先其他玩家的,如Keep在2015年7月获得1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而到了2016年,情况更加糟糕,获得投资的项目少得可怜。细细数来,也仅有几笔规模较大的融资,如2016年4月Feel方面宣布完成的B轮融资,同年5月16日Keep方面宣布获得的3200万美金元的C轮融资,以及《咕咚》团队在5月获得的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些为数不多的公司似乎要撑起整个市场,而那些过分投机或者模式过于重复的项目纷纷开始败走,融资难逐渐成为运动类APP创业玩家们的心头大患。
除了融资难题,困扰运动类APP中小玩家的还有来自外部的威胁—各类行业“大佬”们,也开始发力运动类APP市场—他们包括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等。
其中,腾讯无疑是最活跃的,其旗下的《微信》推出拥有计步功能的公众号“微信运动”,而另一款社交APP《手机QQ》也没闲着,推出了“QQ健康”功能版块,此外还增加了医院挂号与运动竞赛等板块。百度也在百度地图中增加了根据行进的路程推算出用户消耗的卡路里等运动元素,随时准备分一杯羹。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在APP中推出了计步数收集能量,用来种树的功能,一时之间也收获了大批用户。
“大佬”们的入侵在加速行业运转的同时也让许多中小玩家人人自危—“烧”钱“烧”不过,模式上也无法再寻求突破,留下的或许只有被淘汰一条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市场也由百家争鸣的繁荣变成一两个玩家偶尔刷刷活跃度的萧条景象。
好牌在手,为何最后还是输了?
如果把运动类APP比作一个赌徒,刚拿到手里的牌其实很好,有流量、有变现途径、有资本,也有关注度,但最后却输得一塌糊涂。那么在整个过程中,运动类APP都打错了哪些牌呢?
首先是发展路径上的错误。笔者始终认为,运动类APP的受众不应该仅仅是爱运动的人,还应该将那些不爱运动,却渴望用运动保持健康,或者展现自己的人纳入自己的目标用户群。
事实上,运动类APP的发展“仿制”了很多互联网衍生品的发展轨迹,先是各类模式层出不穷,热闹过后,就剩下几家,然后剩下来的玩家们,借海量用户开始尝试收费盈利。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免费是它们的第一优势,而疯狂的吸取用户是它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然而正是这种有些传统的发展路径“害了”运动类APP们。
首先,是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的第一篇文章提到过的同质化现象,看似每款产品都在更新,最后大家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大家能提供的都是GPS定位、显示运动路线图、耗时与卡路里消耗等最基础的服务。这种浅层的运动功能,不仅让用户陷入选择困难,也没能强化自己的独有性,建立竞争壁垒。
此外,目前的运动类APP们在技术上还存在硬伤。有媒体测试结果显示,不管在步数的计算或者是热量的计录上,这些APP和专业仪器测试出来的数据都大相径庭。这和不同运动产品本身的算法,所使用的传感器以及人体的复杂性因素等不无关系,但却直接影响了用户对运动APP的信任度和付费意愿。
其次,运动类APP的发展重点发生了偏移。前面提到,运动类APP不仅仅是为了爱好运动的人准备的,那些真正爱好运动的人,即使没有运动类APP,一样会以自己的方式坚持运动,而运动类APP的出现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对于运动类APP来说,其要发挥的最大价值是—在聚合了有运动需求的用户后,制造出“我们是通过这个APP实现了健身”的假象给其他用户看,诱导其他想要运动,却没有运动经验的用户也来使用这款APP。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当前正火的运动类APP中抽取一款作为对象,统计其使用者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运动爱好者,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真正用这款APP做运动的人只占30%。而其他大部分用户或把健身作为借口,实际是为了在社交软件中炫耀或者在上面交朋友。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情况理解为运动社交—但运动社交是有条件的,人们不会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在共同参与一个有价值的事,之后才会产生社交行为。而当运动类APP成为了社交的桥梁和场景后,很多创业者开始让APP过多的强调社交元素,这样就与运动类APP的主打运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最后的问题则出现在模式上。很多人认为,运动类APP应该是一种提醒类型的APP,提醒用户什么时候可以起床,什么时候该跑步,什么时候该摄入食物等。但笔者认为,运动类APP最应该成为的是帮助用户达到健康目的的“助手”。
事实上,运动类APP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闹钟模式”,由于传感器的限制,这阶段内的运动类APP只利用了一种类型的传感器来记录单一的运动数据,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与运动结合,用户必须要回到线下体验运动。此外,运动类APP的工具属性强,时效性强,使用频率偏低,定时定点需要,过后就被“抛弃”,用户难有情感依赖。第二阶段就是笔者上面说的“助手”阶段,而“助手”阶段的运动类APP们需要满足这些特征:刚需、高频、强场景使用;用户基础广泛且能有效交互;广阔的连接性和延展性且可凝结出非时效性资产。
目前已经让自己朝“助手”阶段过渡的APP也并非没有,比如《三星健康》开发的记录喝水和喝咖啡的功能,采用数字计数法,用户设定每天的健康饮水目标后,《三星健康》会按照用户的饮水习惯和目标提醒用户喝水或者让用户控制自己的咖啡因摄入量。再比如Feel,针对用户的增高、瘦腿、驼背或者戒烟等健康方面的需求鼓励用户自己设立计划,而运动只是健康的一个部分。此外,还有QQ健康—依靠QQ的庞大用户人群集成计步、跑步、骑行、体量、睡眠与血压等各类运动健康数据成为一个强大应用。这种轻UGC的产品模式有助于用户的习惯养成,并通过联动多个低频需求来实现高频使用。
不过现在来看,以上产品仍有一些问题,比如Feel还不能主动发现用户的健康习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QQ健康接入了太多应用后,却将主要精力放在导流上,影响了用户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助手”类的运动APP在国外比较受到国际资本热捧,这或是运动类APP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