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淘宝”,拼多多真该高兴?

  最近,拼多多有点火。虽然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推出了《淘宝特价版》,但在App Store中国区的免费下载榜中,拼多多的同名APP《拼多多》单日下载量却一度超越《淘宝》。获得这样的成绩,拼多多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优惠是到位了,但平台在哪里?

  如今,网店为何能够将实体店打得找不着北?依靠的就是商品足够便宜。正因为价格优势够大,用户才放弃了原来习惯的那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而选择了等上一段时间,然后签收一个不知道质量到底如何的商品。

  而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崛起,依靠的就是“价格战”。目前,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都已经进入了“割韭菜阶段”,而拼多多却还处于上升期,从而能够拿出更多的优惠去吸引买家和卖家。自然而言,就会有相当多的用户开始投入到拼多多的怀抱。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它们的背后都有“大佬”支持—淘宝有阿里这个上家,京东有腾讯这个“亲爹”。虽然在拼多多的背后也有着腾讯的影子,但体量决定了它肯定算不上是腾讯的“亲儿子”。也就是说,淘宝和京东有足够大的体量来容忍拼多多的做大做强。但反过来看,缺乏平台支持的拼多多却风声鹤唳。比如,拼多多就曾因涉嫌诱导点击,被《微信》封过多次,而阿里又推出了《淘宝特价版》,并以此瞄准拼多多的主流用户群。拼多多孤军作战的劣势不言而喻。也就是说,就算是拼多多的优惠到位了,用户也要怀疑这种优惠能持续多久,并且用户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对这个新电商的信任感。

  买卖双方:平衡木上的危险舞蹈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如何平衡买卖双方的关系,并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说阿里讲究的就是证据,一旦发生买卖纠纷,它就会通过《旺旺》聊天记录与物流信息等一系列的证据,来判断是非对错。但由于阿里系本身平台非常多,并不是所有交易纠纷一开始都能通过人工来解决的—这时候就会给一些职业差评师或者不良商家以可乘之机。其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闲鱼这种“面交”文化比较重的平台。

  阿里没有解决的问题,京东同样解决不了。由于一开始京东主要以自营为主,第三方为辅,所以很多用户在京东都是买了商品就走,也不会想着去和卖家好好聊聊天,这就导致了一旦发生买卖纠纷,京东方面很难通过聊天记录来获取有用的证据。这时候,京东的决断往往是倾向于卖家。也正是因为此,京东才会在前一段时间得罪了作家六六,把一件本来道个歉,补发个货物就能解决的事情,弄成了“危机事件”。

  而拼多多就更牛了—它喜欢走的是“两边都得罪”路线。首先看用户这边:为了吸引用户,拼多多会假装丢出一个非常便宜的团购活动,并表示原价XX元人民币的商品,只要拼满10个人,就能以1分钱的价格购买。但是在用户傻乎乎地点进别人的链接,注册完之后,拼多多却开始定向给用户发消息—一开始先是邀请用户瓜分XX元人民币红包,然后要用户开团再拼团,顺便再关注微信小程序、打开微信服务通知……。可如果用户真凑满了人拿到了购物券去买东西,那么他买到的东西的质量也非常可疑—水果或许是烂的,鞋或许是假的—便宜没好货一直都是至理名言。其次,除了坑买家之外,拼多多还会坑卖家。很多卖家就表示,拼多多的盈利模式就是靠卖家给的罚款(比如说卖家刷单或套券)。在淘宝上卖不出去东西最多就挨穷,但在拼多多上有可能卖不出东西不说,卖家也许连押金都会被扣。

  所以,虽然拼多多广告打得响,也给出了看起来很有诱惑性的价格,但它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似乎不那么友好。

  引来了腾讯,不代表能得到支持

  早在2016年,拼多多就获得了腾讯的入股,但直到现在,腾讯对拼多多的关注依旧有限。对于腾讯来说,京东的成绩已经足够出色,这场“养蛊大战”都还没怎么打,就已经决出了冠亚军。

  能否得到腾讯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还是要看拼多多能不能给腾讯想要的回报。咱们暂且不去怀疑App Store免费排行榜上《拼多多》和《淘宝》的排名是否足够真实,咱们只要看这段时间淘宝没有举办什么大型的购物节,而拼多多却在各种媒体上砸广告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当拼多多把钱“烧完”的时候,它到底能够在腾讯心里占多少比重?而在这之前,我们还要祈祷拼多多不要先把买卖双方给得罪完了。

  低价路线如果能够长久,当年的蘑菇街和美丽说早就一条路走到底了。就是因为低价路线不能持久,所以除了第一批受益者之外,接下来的用户都会被电商平台默认为是“待宰肥羊”。而拼多多不管是经营模式,还是营销模式,与前辈相比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之处,缺乏技术和数据依仗的拼多多,想要胜过淘宝,恐怕还很难。

  文/蔡亚斌 图/OMG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