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HR勿忽视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7-15 16:36

  提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当下很多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专业软件系统的出现,确实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进程,甚至使很多人都在讨论未来AI将取代HR管理职能的可能性。其实,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并不仅仅是专业软件的应用,在此我引用智库百科的一段解释如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软件系统为平台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全员共同参与管理过程,实现人力资源战略地位的全面、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导入。

  选择之困

  再展开论述之前,首先我想分享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我在与很多企业的HR管理者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当下HR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并不陌生,也都不同程度地有过使用体验。但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往往感到为难,对于一些大型集成类的较为成熟的系统又觉得很难贴合企业HR的管理需求。于是HR部门内的人员会依据自己的偏好(大多是有利于本岗位工作效率提升的因素)分别向企业推荐不同的应用软件,有时这种情况会让企业有一种类似选择困难症似的痛苦。要知道,在企业内部推行一种新的管理软件较为容易,但要改变之前的习惯使用另一种软件还是较为复杂的,不仅要考虑之前数据的转移问题,还要考虑软件重新部署的问题,还有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进行对接的问题等等。

  首先,软件设计思路的“普及化”与企业HR管理需求的“个性化”之间存在矛盾。对于软件而言,每一个针对HR管理开发的应用软件,其实都包含着自身的一些管理逻辑,作为一个希望被广泛应用的产品,势必会采用较为通用的HR管理模式,但对于HR管理需求而言,并不像财务、销售管理那样具有广泛类似的模式,反而企业个性化特征比较突出。这样就会让使用者觉得不匹配或者反而增加负担。比如每个打卡机其实都有内部的考勤软件,甚至现在更方便的移动考勤APP,但依然让很多企业的考勤人员免不了核对之苦,究其原因依然是企业个性化(制度不同)导致。

  其次,企业HR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导致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缺乏系统思考。企业HR管理者采取信息化管理的动因往往基于减轻工作负担、提升工作效率。虽然很多软件应用在特定环节上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整体布局需要全局思考,软件毕竟是工具,如何选择工具取决于使用者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作为HR管理者,选择工具之前,先要对企业HR管理进行系统设计,而这就要求具备信息化管理理念。

  综上所述,虽然第一个原因所描述的矛盾众所周知,但很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也不会为HR部门量身定制开发软件,所以“软件+表单”的处理模式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二者终将产生交点。实质上,理念的缺失才是真正阻碍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原因。我理解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应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数据设计、流程优化、应用布局。

  数据设计

  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要完成数据的上行与下行两个动作。数据的下行,是指企业要依据既定目标,自上而下地在各个环节中设定“控制数据”;数据的上行,是指企业依据管理需求,自下而上地采集“结果数据”。然后通过对二者之间的比较分析,不断调整管理决策,来达成企业目标并提升管理水平。

  如果我们要在信息化系统中完成上、下行数据的对比,必然要先实现上、下行数据在相同的规则里流动,而这个规则的建立,就是数据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图1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几个特征:

  ●数据上行的规则来自于顶层设计

  也就是说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实际上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数据处理工作,否则某些企业即便使用了信息化工具,实现了一些智能化数据处理功能,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也并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管理。其实往往有些企业内部缺乏的不是数据分析能力,而恰恰是最基础的数据采集体系(上行规则)。

  数据采集看似简单,但需要采集什么数据,如何采集,其实是个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并且非常系统的工程。如果没有对数据采集的具体要求,再强大的系统也无计可施。因此,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需要站在管理需求端,对数据的采集方式、采集标准进行设计。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确想要什么,再去使用信息化工具便捷、准确、高效地采集数据。因此,数据设计的本质是对管理工作的解析,是从目标到指标、从指标到数据的梳理工作。

  ●数据下行的规则来源于企业目标

  数据下行规则设计是自上而下的思考顺序,源于企业目标,而企业目标的设立也是管理工作的源点。“设立目标-明确目标-分解目标”通常是每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对于HR管理者来说,这更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在没有信息化管理工具的时代,企业通常会以文件、表单的形式对既定目标予以体现,再通过部门之间会议、表单传递的方式加以管理。但如果我们采用信息化管理工具之后,仅仅是让所有人都能方便地查看到企业目标的相关文件,似乎就没有变革的意义了。我们更期待的是将设定好的目标融入信息化工具中去,在工作前发挥指导作用,在工作中产生控制功能,在工作产生结果后能够便捷地比对。如何才能实现呢?这还要从“目标”说起。了解平衡记分卡的HR都知道,企业设立目标往往不只是单一地考虑业绩层面,还会在客户、管理、学习与成长层面设立目标。但无论如何设计目标,最终都会由两种形式构成:一种是量化的数据性指标,一种是非量化的描述性指标。

  因此,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要让企业既定目标发挥作用,就必须针对目标的可量化部分部署“预算管理系统”,而针对非量化部分需要部署“计划管理系统”,以确保数据可以有效下行。

  数据上、下行规则设计的内容较多,比如会计科目、组织架构、职级体系、产品体系、价格体系、客户体系等都属于数据规则。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说明数据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组织架构: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架构是数据上、下行的最基本规则之一,我们需要依据组织架构分解目标,采集收支数据。在系统中,一旦组织架构发生结构性改变,将会对数据分析工作产生巨大的干扰。因此,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要有预见性地设计组织架构,信息化系统中部署的组织架构可以大于现行的组织架构。一旦组织架构数据确准后,运营管理(OA)、生产管理(ERP)、销售管理(CRM)的部分都要进行统一,否则数据之间就会失去关联性。

  职级体系:在企业中,员工的层级、职务类别、薪酬标准、福利待遇标准等信息的关联构成了职级体系。企业的职级体系制度形成以后,各项标准就会被部署在信息化系统当中(可以理解为数据下行),而员工入职、离职、异动等情况产生的数据就必须依据这个规则来采集录入(数据上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职级体系,也就意味着数据上、下行之间不存在统一规则,那么假设HR希望利用信息化系统提供一份端午节福利费用名单,系统将无法进行智能的筛选并快速给出结果。因为我们并没有事先给系统提供一个筛选的条件。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系统出了问题,而是数据的设计出了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数据设计,信息化管理工具只能单向完成数据上行的统计分析工作。但是一个没有参照物的数据分析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在HR管理中,可采集的基础数据范围其实非常广泛,比如员工信息,个人属性(年龄、性别、民族……)、教育属性(学历、专业、毕业院校……)、企业属性(工号、部门、岗位、职级……)等等,字段非常之多,这一部分在目前的很多软件中确实已经比较成熟,从录入到统计都比较完备,大部分都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就算你拥有了全部的数据统计结果,也只是单方面上行数据的统计结果。就比如你清晰地知道了迄今为止你们企业每个月的人员编制情况,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通过人均产出的目标与实际数据做对比,我们就能够知道编制是否合理。这就是需要在做数据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流程优化

  在HR管理过程中,除了一些必须留下纸质凭证的环节之外,几乎都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方式。但信息化管理工具并不能自行判断办事流程,更不能给出事务的处理意见。它需要在工作前,由管理者预设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流程。

  在企业管理中,一个不能够被程序化的工作流程是有问题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工作流程必须是一个有着明确起始点且路线清晰的通路。这条路只要在实际工作中能走通,就一定可以在信息化管理工具中得以体现,否则就说明这条通路存在设计问题。所以如果想要实施信息化管理,流程优化是一个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工作。

  我们在优化流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企业的授权体系

  在信息化工具中,授权体系是一个基础的要求,什么层级的人可以批准什么程度的事情,这决定着流程的长度。在一些企业使用OA部署审批流程时,由于没有授权体系作指导,只能采用开放的部署方式,也就是说员工在发起事务走审批流程时,需要自主地选择流程通路。这样看似很灵活,但实际上会造成工作流程以及后期数据的混乱。

  ●工作流程的核心判断节点

  一个工作流程从发起到结束,需要相关人员都可以看到,并在他们所负责的判断节点上做出选择。要知道,对一个工作关注的人越多,出现问题的几率就越小,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工作推进的效率。所以在信息化管理工具中必须清晰地找到工作流程核心判断节点,这与工作本身有关。如果没有把工作本身的流程想清楚,是不可能指望信息化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

  ●流程中的数据沉淀

  在一些审批流程中,比如请假流程,如果在流程结束后只是得到了一条审批记录,而不能得到请假信息的数据表,那么这个请假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无疑是失败的。其他的流程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数据沉淀意识,在选择或设计信息化管理工具时就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应用布局

  信息化管理之所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让更多的人同时参与到了企业管理中来。参与者既是一个数据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数据的管控者。在企业内部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员工一般都会有三种应用场景:数据录入、数据判断、数据查询。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布局,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之下产生的数据关联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数据、流程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场景。同时为了保证应用效果,还需要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对于众多HR管理软件而言,无论信息化管理工具自身有多么优秀,也必须要有一个使用者来发挥它的作用。正如一把万能钥匙,如果没有人去合理地使用它,它也无法自己决定或主动打开哪一把锁。因此,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人力资源管理终归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人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决定因素。假如你因为没有跟上信息化管理的步伐而被淘汰,你的出局绝不是输给了工具,而是输给了自己的理念短板。

  文/李景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