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供给于“四有”能量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16 10:42
所谓精神,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精神范式,它既形而上,又形而下。作为以实干筑底市场的企业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干事的理念和做人的精神。中小企业负责人凡创业十年以上的,都知道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定位、取舍、匹配。不论你在哪个行业里撒开欢地拼搏,打着滚地遭难,总之你活下来了,打破了民营企业平均2.9年寿命的“周期律”。要从“活下来”向“活上去”转型升级,是企业战略的成功,更是企业家精神的胜利。一个企业没有战略不行,没有精神不行,没有战略与精神的匹配更不行。
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精神特质,这来自他的思维活动。“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思维方法,它产生的能量常能规避职场人精神发育的失范。
经常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资本
对“企业家”概念的解读不下百说,而有经济学家所释一言概括之:没有资本就不能催生企业家。我认为其表述符合物质第一性原理。资本既有有形资本,也有无形资本。资金、资产也好,人力资本也好,都是构成企业价值链的要素,可人们常常忽略心理资本强大是企业家的自带系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在中小企业主中就有这样的人,公司破产倒闭了,但我们仍尊他为企业家。因为他有强大的心理资本支撑,所以反弹力还在,没过半年,他又出山创业了。死而不僵,终日乾乾,不屈不挠。有这样的逆袭资质,难道不可强大为“家”吗?小企业主,他们没有背景,只有背影,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暂处下峰,但他们不言败,不放弃,仍在艰难寻找转型升级之途径,仍在积蓄着拓展陌生领域的后发优势,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曾国藩有一著作叫《挺经》,言挺住意味着一切。他的人生曾经屡战屡败,靠挺住的心理资本成就了他清末中兴大儒的美名,这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理念一脉相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化资本为红利。同样,中小微企业凡挺得长久的,都有享受未来的机会。这让我们自省,在经营产品、运营资金的同时,如何经营心理资本?
经常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格局
风险管理专家道格拉斯在对未来时代预判时说了一句话:一切皆可量化。无疑,量化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方法论,尤其在商务领域,不用数字说话等于没说话。但,在精神层面上很多概念是难以量化的,比如“格局”。
俗话说,人生就怕格局小,这格局就是境界的代名词。格局大小,境界高下,是无法用尺寸衡量的,而它却决定着一个企业家人生成败的概率和事业质量的高低。有一个60人组建的南方科技公司在东北经济“寒冬”时节,居然敢来领受“塞北的雪”。虽然他们感到受欢迎程度,特别是政策倾斜程度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但他们还是在“值得”与“不值得”间选择了“值得”。现在东北少有的东西,可能就是未来的刚需。以一项核心技术做产业布局,从中长期战略出发,布局就是格局。
习总书记曾对企业家寄语:“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做先锋战士有当“烈士”的概率,做先锋讲的是使命担当,使命就是使出命来,一往无前,舍我其谁。没有志存高远的格局就没有万一获利的可能。古人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倘若天地赋予一个有勇者气概的企业家以位置,那么万物都会养育支持他的。让“先锋”少些开路成本,政府正在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关政策在显现非同以往的营商效率。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做什么样的事情是对的?答:有价值的。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同理,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你的“三观”怎样,你的企业就怎样。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之位,是员工看齐的标杆。你的格局决定企业的方向,假如你有产业报国的雄心,你就会布局产业整合之式。
有这样一家企业,做的是现代农业产品,他们出手就要做产业领军、上市公司。以这样的格局来筑底,即使做不成行业老大,也不会被“团灭”。孔子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则无所得矣。”这是对格局大小的最好诠释。
经常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动能
听闻一位办药厂的杨老板,最近歇业了。这倒没什么稀奇,可他说所在的高档小区百十号企业主仅剩三两家还做着事。我问他们现在都干啥呢,他挖苦我说,“你难道不知道中产阶层的三大标签吗?跑步,抄经,喝果汁。”他们这些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被称为“前十年的燃灯者”,靠政策引领当地非公企业起步,个个是千万级以上投资人,却没有再“下海”的动能了。
生意人尤其讲趋利避害。我这里不想评说某些人歇业是故事还是事故。每个人都是限量版的,选择投不投资做点啥,完全是自发行为。就人的能量释放而言,我喜欢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愚者见石,智者见泉,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我希望这些曾经的奋斗者,继续释放燃灯示范效应。龙头怎么摆,龙尾就怎么甩。
在动能转换的新阶段,传统实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不足以产生更强劲的势能,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企业家转换发展动能,核心在于要有创新理念。创新主要分为跟随式创新、集成式创新、颠覆式创新。世界著名企业思想家韦尔奇认为,没有创新理念促使基业长青,投资人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他对创新动能做了个形象比喻:“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加一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换铁轨了。”
经常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情怀
经商是理性的,也是人性的。古代儒商有句警言,叫“观操守在利害时”,即讲在义与利面前最考验商人的道德水准。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以“性本善”作人性假设,可以有这样一个命题:构建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假如企业家是一种职业,他就该葆有一种在场不撤场的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必苛求创业者初出茅庐时就必会有“高大上”的家国情怀。但其在依次完成财务自由、自我更新、建立归属感“三大价值点”后,就会渐次扩大修身、齐家的外延。良知、道义感、悲悯情怀,会使企业家对他人利益产生共情。稻盛和夫对企业家情怀有一句示敬的表述,他说:“在这个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的世界上,你养活了几十人、几百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我要给你深深地鞠躬。”
情怀的“在场性”不仅包括对本公司员工的组织化关怀,也包括对客户价值的创造投入,对弱势群体的援助,以及对家乡的回报。
从善念出发,功利主义这把没有刀鞘的刀子不是企业家必配的竞争之器,而良知才是企业家精神的应有之义。对此,心学大师王阳明有一种先见的预判。他说:“良知是成就尊严和有存在意义的明灯。”企业家的尊严和存在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常被称为“老板文化”,其实企业从作坊阶段到建制阶段再到商业生态阶段,正是从人治到法治到文治的过程。没有企业家情怀打底的文化,不能称之企业文化。
作为自我管理的一种心智模式,四个“经常想一想”,或可说是企业家精神供给的方法论。不失守于资本、格局、动能、情怀的“四有”能量,才能修行于“大我”,让事业的保质期更长。
文/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