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军团”,非典型奇迹!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7-16 13:57

  这是东欧足球历史上第5次进入世界杯决赛,此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都曾两度进入世界杯决赛,其中1954年的匈牙利,也曾被称为“黄金一代”。每一次奇迹,总会被好事的媒体和球迷,冠以“黄金一代”的头衔,广为颂扬。从青训到战术,从心理到体能,从战斗力到意志力,人们穷极探究,试图找到成功的共通规律或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但“摩德里奇一代”,有着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合常规之处,如英国媒体所言,任何试图为克罗地亚找到成功规律的人们都会发现,其实他们的成功更像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偶然事件。

  曾三届大赛无为

  克罗地亚号称格子军团,但Vatreni(炽烈的火焰),才是他们最为人所知的绰号,而达利奇的球队也的确如同火焰一般,充满热情但又不可捉摸。

  “火焰军团”究竟是如何制造惊喜的?《卫报》、《图片报》和《世界报》等欧洲主流大国媒体,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克罗地亚都不应该是人们习惯性理解的冠军竞争者。的确,区区13万注册球员,不仅被巴阿德法西英意荷比葡等足球大国远远抛离,甚至还大幅落后爱尔兰、丹麦、斯洛伐克这样的欧洲小国,人们熟悉的青训决定论,在克罗地亚并不显著。

  与依靠长期稳定的青训规划收获人才,十年磨一剑的德国、法国、英格兰、比利时,甚至东道主俄罗斯不同,克罗地亚根本没有全国性的青训规划。二战结束后,克罗地亚足球的青训就始终只有一个模式:萨格勒布迪纳摩的梯队,至多再有来自达尔马提亚的斯普利特自由战士俱乐部作有限的补充。

  因为国内联赛市场狭促,绝大部分俱乐部入不敷出,迪纳摩和自由战士两大豪门也只能依靠欧战奖金苟延残喘,甚至到了需要归化巴西人为国家队补血的程度。与曾夺得1987年世青赛冠军,1989年欧青赛亚军的第一代“黄金一代”不同,这支克罗地亚队成员在青少年时代毫无亮点,当时的赛事成绩连死敌塞尔维亚都不如,更遑论传统青少年足球强国西班牙、德国、荷兰,乃至去年横扫各大青少年赛事的英格兰。

  13万足球人口就造成了如此高的成材率,似乎经不起推敲。

  这批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力,几乎都经历了至少3届大赛,是2010年无缘世界杯后大换血的骨干。但这3次大赛,他们均碌碌无为,2012年欧洲杯,2014年世界杯都止步小组赛,2016年欧洲杯虽然战胜了正经历换血的西班牙,但淘汰赛就被葡萄牙绝杀,止步16强。去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克罗地亚甚至到小组赛最后1轮,都连附加赛资格还未确定。同样一批班底,经历了3次大赛的失败,这次却异军突起,有些过于突兀和令人震惊。

  命运女神格外垂青

  更何况,和至少2年前就开始为世界杯布局的其他夺冠热门不同,克罗地亚足协乃至教练达利奇,对本届世界杯原本都毫无计划可言。达利奇直到去年10月小组赛最后1轮客战乌克兰的生死战,才在基辅机场首次与自己的队员们见面,根本谈不上计划和默契,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克罗地亚足协,以及俱乐部对国家队的支持都非常有限,近些年克罗地亚足球贪腐丑闻不断,迪纳摩老板,同时是足协副主席的马米奇,刚刚因贪渎行为入狱,甚至还波及了苏克和摩德里奇。

  世界杯前,就连克罗地亚本土球迷和媒体都不看好这支国家队取得佳绩,更将之视为耻辱。萨格勒布街头出现了辱骂国家队的涂鸦,国家队比赛时,掌声被嘘声轻松压制,还伴有“苏克下台”的口号,以及扔进场内的15枚烟火,差点让克罗地亚为之付出被欧足联扣罚3分的惨重代价。可短短的1个月之后,背负骂名,毫无计划,不被看好的克罗地亚人,居然进入了决赛!不服气的英国媒体认为,克罗地亚人在下半区的对手并不强大,丹麦、俄罗斯和英格兰事实上都不是欧洲顶级强队,即便如此,克罗地亚人还是靠门将苏巴西奇的出色发挥和过于强大的运气,在点球大战中连续过关。

  与其说,这是所谓“摩德里奇黄金一代”的成功,不如说是命运女神格外垂青,再加上球员相对整齐,对手又不够量级的偶然性奇迹。

  更像2006的意大利?

  几乎所有探讨克罗地亚的媒体,都不约而同提及了他们的顽强意志力。这方面,如果说有什么信念在支撑克罗地亚人走向成功,或许就是知耻后勇的心理状态。《足球与政治》的作者,克罗地亚社会学家德拉仁·拉里奇表示,摩德里奇和洛夫伦为马米奇做伪证的丑闻,几乎彻底摧毁了克罗地亚足球的名誉,这样的阴影下,国脚们迫切希望在球场上证明自己,就像2006年深陷电话门丑闻的意大利一样。

  马米奇和萨格勒布迪纳摩对克罗地亚足球的意义重大,这支国家队中,有10名球员出身迪纳摩青训体系,14名球员曾效力这里,他们无不在马米奇的羽翼之下得到提拔和成长。摩德里奇和洛夫伦在法庭上以“我不记得”回避指证马米奇的贪渎,成为他们,也是大部分国脚们人生的最低谷。对丹麦罚失点球后,克罗地亚社交媒体充斥着讥讽摩德里奇的“我不记得如何射门”的漫画段子,在他的家乡扎达尔,“卢卡,终有一天你会记得”,以及“摩德里奇,你是马米奇的妓女”等涂鸦随处可见。

  媒体在挖掘摩德里奇,以及他的同袍人生故事时,总会提及他们儿时经历过的战争。但客观而论,那场战争已经结束23年,对这代克罗地亚人而言,记忆早已模糊。如果说1998年世界杯,苏克、博班和普罗辛内茨基更渴望向全世界证明从战火中新生的克罗地亚足球,有着足够震惊世界的实力,今天的克罗地亚的国脚们,更渴望为自己正名。

  胜利,是令人们忘记不愉快的最好的“记忆消除器”。

  今天的萨格勒布街头,早已不见辱骂国家队和摩德里奇的涂鸦,他再度成为这个小国的民族英雄。正如法国《解放报》记者在萨格勒布广场采访的医学院女学生纳迪娅所言,“丑闻,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克罗地亚足球在一步步走向成功。”一直跟进马米奇丑闻的克罗地亚体育记者霍利加也不得不承认,在巨大的足球成绩面前,整个国家都选择了原谅,而这正是推动摩德里奇,以及克罗地亚国家队前进的动力之一。

  也正因此,克罗地亚奇迹的背后,不仅仅是拥有丰富大赛经验的球员,淘汰赛对手不强和连续赢得点球大战的好运,还有洗刷耻辱的精神动力。

  特约记者李坤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