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意识无法回避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7-16 13:58

  “足球没有回家,它正在克罗地亚度假。”对英格兰的半决赛后,有克罗地亚媒体打出了这样的标题。南斯拉夫解体后,美丽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就成为了克罗地亚的国家名片,直到足球取代了海滩、森林和城堡,带给这个国家来自全世界的尊重。

  “感谢摩德里奇,我们非常自豪,克罗地亚经历了战火,获得了新生。”39岁的电气工程师马里安·基林非常激动,代表了大多数克罗地亚人的心声。萨格勒布广场上伫立着19世纪反抗奥匈帝国的贵族领袖耶拉契奇的铜像,响彻着“勇于争胜,绝不投降”的歌声。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与奥地利绵延数百年的往复征伐,尽管血缘和语言完全相同,克罗地亚人还是因为信仰与文化影响,经过两百年形成了自己过于强烈的民族个性,与塞尔维亚和穆斯林族的世仇,也成为了克罗地亚民族自我表达的重要内涵。

  两百年来,与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塞尔维亚人的战争,始终伴随着克罗地亚的国家成长。1992年开始的南斯拉夫内战,自然也成为了这一代克罗地亚人的梦魇,深深印刻在克罗地亚球员的记忆里。对于成长于前南斯拉夫足球体系的苏克,博班和普罗辛内茨基们来说,战争和世界杯是他们摆脱与塞尔维亚人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获得新生必须的代价与宣示,对“摩德里奇一代”来说,战争也是不能回避的意识形态,无法忘记,也必须时刻被提及,以示自己对过去的铭记。

  但战争对克罗地亚足球,尤其是“摩德里奇一代”而言,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战争,出生在波斯尼亚的乔卢卡举家搬到萨格勒布,他也因此得以进入迪纳摩青训营;同样出生在波黑泽尼察的洛夫伦,也是举家逃离慕尼黑,直到10岁时才重返克罗地亚,在迪纳摩青训营开始足球人生,以摆脱自己只会说德语,在学校里无法融入本土环境的困惑;另一位因战乱被迫寄居德国的是曼季茹基奇,这位高中锋的足球启蒙也是在德国;来自波斯尼亚的科瓦契奇夫妇因战乱逃到奥地利的林茨,在那里生下了科瓦契奇,皇马中场的足球启蒙教育是在林茨,13岁才举家迁回萨格勒布,进入了迪纳摩青训营;因为战乱失去了祖父,家园尽毁的摩德里奇,正是在扎达尔寄居酒店的时光里,与其他难民孩子一道激发了对足球的热情。

  战争只影响了克罗地亚3年,由此流失的部分足球精英,很快又回到了迪纳摩的体系内,重新进入熟悉的成长轨道。

  媒体不断试图用战争回忆,解读克罗地亚球员们在战场上的拼搏与努力。但其实,战争的回忆仅仅对摩德里奇、曼季茹基奇才有实质性的影响,对于其他国脚们来说,那仅仅是儿时模糊的印象,像拉基蒂奇这样出生成长于瑞士的“克侨”,对战争的理解更近乎于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对这一代球员没有任何影响,毕竟,他们成长的环境,从家庭到社会,从亲朋到媒体,战争与仇恨的表达无处不在。克罗地亚人强烈的民族自尊,以及与塞尔维亚的敌对,已绵延超过两百年,也必将继续。

  至少在南斯拉夫,政治是足球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会是。

  特约记者李坤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