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新视野

  从定制到规模化,亮亮视野的商业化之路。

  AR眼镜又复苏了。

  自2016年谷歌宣布Google Glass停产,AR眼镜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舆论评价中,这个概念已宣告失败。直到亮亮视野半年内连续传出GLXSSME新品发布、完成B+轮融资的消息时,许多人突然发现,聚光灯外一批AR眼镜公司,正在悄悄成长。

  时至今日,AR眼镜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电子产品。亮亮视野的主营业务是为工业、医疗、安防机构等企业级用户提供智能眼镜硬件及定制方案。其创始人兼CEO吴斐对《21CBR》记者表示,为普通消费者提供AR眼镜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消费者需求各异,要有一个功能完整的平台,需要时间”。

  在亮亮视野看来,那一天到来之前,他们先要专注去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积累下每一项技术,为AR眼镜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押注视觉交互

  下一个十年会爆发的产品是什么?2014年,吴斐的答案是AR眼镜。

  创业之前,他曾在一家500强公司担任全球自动化总监,先后从事过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整体工程。2014年,可穿戴设备风口降临,吴斐决定创业,选择了他最看好的“视觉交互”领域,“我认为,智能手机的革命本质上是交互革命,下一场交互革命则会出现在视觉领域,因为这是最自然、最贴近本能的交互方式,90%的信息获取都来自视觉。”

  亮亮视野的诞生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倒不是指资本风口或技术爆发。2014年前后,英特尔、诺基亚等上一代科技公司都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遭遇发展瓶颈,许多技术人员不得不另寻出路,吴斐顺势吸收了一大批人才。

  技术不成问题后,智能穿戴设备还要解决一个关键点:佩戴体验。研发伊始,为了弥补在佩戴设计上的不足,吴斐专门找了一家做传统眼镜设计的日本团队合作,以此提高佩戴体验。与传统镜片不同,AR眼镜的观察口径是一块屏幕,“如何设置屏幕大小?鼻托、镜架如何设计?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和探讨”。

  2015年,亮亮视野在京东众筹的平台上,推出了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第一代AR眼镜:GLXSS。这款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吴斐和团队一直在纠结一件事:是承载功能越多越好,还是佩戴体验越轻越好?

  功能齐全成为首代产品的选择。“其实,最早的设计是技术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吴斐回忆说,“技术驱动就会希望把所有功能都堆砌在产品上,特别担心因为缺失某个功能,产品就没人买。”

  他以手机举例,在iPhone之前,很多手机厂商就开始研发智能手机,思路都是将电脑的功能压缩到手机中,包括Excel、PPT,结果都未能成功;直到拥有移动终端思路的iPhone出现,智能手机才算真正诞生。

  第一代GLXSS的镜架重量为55g,相比之下,一副普通合金镜架的重量在10g到20g之间,亮亮视野在三年后推出的GLXSSME重量为33.4g。

  吴斐并未透露第一代GLXSS的销量是否符合期待,他觉得更多起到了“指导方向”的试验作用,至少告诉了他两件事:第一,不一定要追求功能齐全,产品应该关注用户需求;第二,大量企业用户的反馈,意味着对于AR眼镜来说,企业市场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从结果看,这个认知或许对亮亮视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在消费级市场中,AR眼镜的鼻祖Google Glass自2013年上市以来争议不断,由于续航短板、售价高昂等原因,销量始终不佳,2015年1月,谷歌宣布关闭Google Glass项目,2017年7月重新转向企业市场。

  无论是巨头的转型,还是GLXSS带来的市场反馈,都预示着:消费市场还不成熟,企业市场是目前唯一的发展机会。

  产品规模化

  2015年中,亮亮视野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转型,放弃消费市场,专注服务企业用户。

  工业和医疗是亮亮视野最先尝试进入的领域,吴斐说合作基于两方面考量,首先客户痛点能否通过视觉交互解决,其次客户本身的研发实力如何,“有些客户本身具备成熟的信息化系统,对接非常快,我们会优先找这类客户”。

  以工业客户的需求为例,企业一则希望工程师按标准,规范实施工作,二则希望在工程师无法应对现场问题时,为其提供专家辅导。对于前者,AR眼镜可以将工作步骤展示在屏幕上,后者,眼镜则可以帮助远程连线专家,实时观察现场情况。

  只是每个行业、每家企业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团队不仅要为客户定制软件解决方案,甚至在硬件设计上,也要提供不同的定制版本。

  为掌握用户需求,吴斐带团队做了很多切身实验,“和石油企业合作,一直去到骑马都进不去的地方;在医院,我们跟着做了1000个小时的手术直播;和物流厂商合作,我们参与了每一个分拣环节。”派驻的人员会记录下客户的认可、批评或者抱怨,每一个案例都被做成报告,反馈给公司。

  2015至2016年,亮亮视野先后服务于20个行业,300余家客户,提供各种版本的定制眼镜,吴斐说那两年是“最痛苦的时候”。众所周知,对硬件公司而言,定制化生产会面临因无法规模化导致的成本高、产量低,既难盈利,也难扩大市场份额。

  可吴斐没有捷径,他相信定制化不是公司永远的状态,却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为了让大家坚持,那两年,我们每天都有一项活动,就是做平板支撑。”吴斐不好意思地说,“可能听起来很好笑。”

  转折出现在2016年底,大量案例积累后,亮亮视野逐渐“找到了感觉”,所有“定制”需求可以归纳总结出共性了,只要做一款产品,就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017年,亮亮视野推出第二代GLXSS Pro,吴斐终于把团队带回了量产,以往的全面定制模式,进化为“硬件统一、软件定制”。这款产品也不再是内置所有功能的“一体化眼镜”,而是将更多功能分给连接的手机终端,重量减轻、续航增加。

  在吴斐定制化探索的两年中,人工智能技术在飞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AR眼镜实用性。他解释说,加入AI芯片后,原本需要传输回终端服务器的数据,前端就能完成计算,减轻了数据传输的网络压力,还提高了识别速度。

  2018年,公司顺势推出内置英特尔AI芯片的升级版产品GLXSS ME,客户反馈良好。自此,亮亮视野的量产模式步入正轨。现在公司的国内外业务都在扩张,吴斐对新品的销量颇有信心:“今年卖个几万台,还是很轻松的事。”

  对于他和亮亮视野来说,第一个艰难时刻,已经过去。

  本刊记者 姚心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