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谋杀了大女主戏?
- 来源:娱乐·品味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女主,影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9-30 16:13
2018,“大女主”戏遭遇了戏始料未及的滑铁卢,一度以《XX传》形式领跑收视率的大女主戏纷纷铩羽而归。
是影视市场遭遇寒冬,还是“大女主”老套的模式不再受用?
剧目配额调控固然有影响,抠图神剧也一定程度消磨了观剧热情。但更为关键的或是,“大女主”在题材、情节和人设上同质化严重,饱受诟病。
看似越发严苛的外部环境,其实反而是个大浪淘金的过程和鉴定精品与否的最佳阶段。毕竟,好品质的剧集本身才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题材同质化严重,“大女主”后劲难求
“大女主”这三个字,曾一度成为国产剧集的收视保证。面对国内电视剧庞大的女性观众基数,大女主们坎坷又励志的成长经历,显然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度女性观众的共情心理。而那些或霸道或深情的男性角色,也总是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女性对爱情的所有幻想。
今年电视荧屏上的“大女主”戏们仿佛都失去了光环,难重现《甄嬛传》、《芈月传》、《武媚娘传奇》等剧集的热度。就连早前最火的《延禧攻略》,观众买账的原因也不是冲着女主,反倒是冲突不断的节奏更加吸引眼球。
创作水准下降,剧集注水,整体浮躁,故事主题雷同……这些国产剧通病在“大女主戏”上尤为明显。
正因如此,2018年甚至被称为“大女主的火葬场”。其中既有古装配额和审查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观众产生明显审美疲劳、主动抛弃“下等剧”等主流观念的转变。如今的“大女主”再想脱颖而出,甚至比新的类型片更加困难。从今年这几部成绩还算不错的剧集身上就可以看出,“大女主”正在为突破瓶颈使出浑身解数。
告别玛丽苏,想突围就不能标签化
“大女主”戏的前身是中国台湾偶像剧。彼时剧目故事均以女主的第一视角展开,女主靠傻白甜人设赢得全剧男性角色的厚爱,以及恶毒女配们的陷害。这类小言式“玛丽苏”的塑造,一方面为如今的“大女主”戏提供了创作基础,但同时也局限了其固有的格局和高度。
随着时间推进,“玛丽苏”开始披上古装、玄幻、仙侠的故事背景,而女主的坎坷人生也从家庭贫困、身世复杂一跃变成了背负国恨家仇甚至关乎天下苍生的诅咒,吸引到的男性角色也从霸道总裁变身为横跨人间、魔界、仙境的帝王们。曾有不完全统计,《步步惊心》、《宫》、《楚乔传》等剧集中,每部作品中爱上女主的人至少要有4个。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在《独步天下》中再创高峰——全剧被女主迷倒的男性竟然高达9个之多!
经由如此设计下的“大女主”剧集,看似加重了女主的使命感和抗争意识,可越来越多的观众逐渐意识到,所谓大女主们的励志人生,依然没有跳出依附天命与男人的窠臼,无非是升级版的“玛丽苏”而已。
另一方面,此类剧集的一再成功,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跟风复制,女主类型剧已逐渐流于标签化,观众无需细看,都能将角色小传和剧情设置猜个八九不离十。
一旦重复度达到这种惊人的程度,再想脱颖而出吸引观众更多的关注势必难上加难。摒弃固有的标签和套路,与玛丽苏苍白的内核说再见,已经成为“大女主”戏重获观众认可的关键。
你好黑莲花!女主越坏观众越爱
从今年影视市场表现略显突出的几部作品来看,观众已经厌倦了女主们千篇一律的圣母心爆棚和白莲花一样完美到虚假的人设,那些敢耍心机敢玩手段、看起来就带劲儿的“黑莲花”,反倒成了观众的新宠。
从《扶摇》到《延禧攻略》的关注度可以发现,善良聪明、气场爆棚甚至攻气十足的女主人设,都已有珠玉在前,如今的观众们更喜欢不那么完美甚至存在缺陷的“黑莲花”。她们的黑化不再是涂上红唇拉长眼线,而是会因为仇恨、嫉妒、利益去上演符合逻辑的真实反击。
在《扶摇》中,杨幂饰演的女主背负毁灭天下苍生的诅咒,无论是斩断情丝还是反击复仇,从不拖泥带水。而结尾处“扶摇黑化”的剧情,更是观众们从开播起就心心念念的剧情。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黑”得比《扶摇》还要彻底。魏璎珞在复仇进阶路上搞翻的人一只手都数不过来,手起刀落甚至无需强加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演变成了只要是你惹我了就活该受死的现世报。
这种初看起来颇具争议的角色,却极大激发了观众的追剧热情,甚至到了女主越坏观众越爱的程度。人性本就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也使得这些“黑莲花”般的人设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且戏剧感更强。只要原则性问题不崩,观众就乐得随这样的女主,一起去体验一回只有剧中才能实现的快意恩仇的人生。
观众审美升级,果断抛弃“下等剧”
几部大女主剧的接连失利,似乎让这类作品成了众矢之的。至于这是否意味着“大女主”已被观众抛弃,甚至将退出主流剧集市场,其实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
要知道,这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既不在观众也不在题材本身,而观众们看腻的也不是所谓的“大女主”,而是跟风、标签化、缺乏创新和突破的“下等剧”。
任何一部以描写女性或是以女性视角来展开的剧集,都可以被归于“大女主”一类,这也让此类题材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观当下,是现有剧集将所谓“大女主”局限在了网文IP、古偶、宫斗甚至玛丽苏等标签下,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反复消耗后,再丰富的创作题材也无法支撑每年几十部同类剧的产出,更无法阻止观众对此产生的厌烦情绪。
『娱评』
目前“大女主”剧的遇冷,实际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一个表现。
对这一类型剧集来说,题材新颖、流行结构的红利早已衰减。与其将心思放在请老戏骨装点门面上,不如尽早在大方向的改变和细微处的调整上,对人物感情线进行拓宽。
“大女主”戏不光能带给观众情感爽点,其实也可以格局很大,女主的人生不一定只能围绕着男人与情爱打转,奋斗的目标也不能只在宅门与后宫里。有着更高抱负与视野的女性在古往今来都有,她们的意志力和格局,完全值得深挖和特写。
市场有这样的反馈,是否能倒逼这类“大女主”剧自我迭代升级我们不得而知。
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是大方向的改变还是细微处的调整,只有改变才是“大女主”剧摆脱窠臼的可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