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国》的究竟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日俄战争,历史,旅顺港
  • 发布时间:2019-08-25 15:59

  1904至1905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日俄战争,是一场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然而长期以来,学界没有研究这场战争的理论著作,也没有介绍这场战争的知识性读本。不仅普通大众对这场战争所知有限,就是史学界对于这场战争也有不应有的学术空白。好在不久前问世的《晚清三国》,以其史料与史识双馨的学术特色填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的这项空白。这部雅俗共赏的优秀史学著作,不仅为近现代史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也为普通读者贡献了一部近现代史的普及性读物。

  《晚清三国》全景式地展现了日俄战争的整个风貌,并旁及那些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与战争相关的事件,无异于上了一堂丰富而又生动的近现代史课,廓清了蒙尘百年之久的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真相。掩卷深思,书中触及的诸多问题引发的思想启示,更是这部史学著作蕴含的宝贵的精神力量。

  刚进入二十世纪,俄罗斯就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将旅顺港作为他们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从而在实现沙皇的“黄俄罗斯”的远东梦想上迈出了坚实的重要一步。但这一步在地缘政治上却成了日本国民的心头大患,日本举国上下大有唇亡齿寒的惊恐,不久前俄罗斯舰队在日本港口耀武扬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于是,一场旨在让俄罗斯从旅顺港、从东三省撤军的谈判成了日本当年头等重要的大事。但谈判毫无进展不说,被诸多假象蒙蔽的沙皇竟加快了向远东增兵的步伐。1904年2月8日,旅顺港夜晚“炮声隆隆”,日俄战争打响了。

  读完《晚清三国》后不能不感慨:作者掌握了丰厚的历史知识,在对历史知识的叙述中又表达了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的史识——不仅增添了书中的思想含量,也因这种史识的发人深省,增加了这部书的阅读魅力。

  正是在“小国的日本为什么能打败大国的俄罗斯?”这种人人感兴趣的问题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再现了当年日、俄两国在国力上、在军事力量上的巨大差异:俄罗斯的人口是日本的数倍;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五十倍;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是日本的八倍;俄罗斯的陆军兵力是日本的七倍,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国”;俄罗斯的海军力量是日本的数倍,拥有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北方舰队,是一支世界公认的强大的远洋海军。

  日俄战争前,日、俄综合国力与军事力量的这种巨大差异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历时一年半的日俄战争却以俄罗斯的惨败告终,它的结局让全世界目瞪口呆。

  导致日俄战争胜负结局的因素多多,书中做了全面的阐释。诸因素中,最发人深省的,是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成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最根本的深层原因。作者的这一深邃的史识,是《晚清三国》一书中最耀目的思想亮点。

  相较于日本,沙皇俄国的力量都内耗于自身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中了。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的尼古拉二世错误的远东决策,完全否定了俄罗斯“三巨头”关于远东深谋远虑的策略,在自行其是中走上了日俄战争惨败的绝境。大战在即,俄国驻旅顺港舰队的军官们还纷纷陶醉在翩翩起舞中,这种“歌舞升平”被日本突如其来的炮火粉碎。至于书中列举的那些俄罗斯军队中的腐败现象、指挥官的昏庸无能,都是任人唯亲的封建国家难以治愈的痼疾,恰恰是这些“难以治愈的痼疾”消解了俄罗斯军队的战斗力。

  与沙皇俄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日本,在日俄战争时已经走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旧体制——日本君主立宪的突出一点是,国策不是出自天皇的拍脑袋瓜,而是日本的内阁——战时的大本营聚集了日本最优秀的军事精英。从《晚清三国》可以看出,这些军事精英关于战争的每一项决策都力求科学与实事求是,体现了这些精英的集体智慧,从而保证战事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高超的行动效率,更是俄罗斯军队所不可能出现的。例如:为了攻陷旅顺港,日本在久攻不下时,把守卫本土家门的几尊“巨无霸”大炮从日本国防设施上拆下来,用船运到旅顺港外的战场上。虽然极其困难,但日本人克服了,从而在武器上保障了對旅顺港的攻陷。这样的效率在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直到战争打响,俄罗斯在旅顺港的军事设施都还远远没有完工。

  当年主管修筑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俄罗斯财政大臣维特发现:如果借道中国的“满洲”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可以节省一千五百公里的路程。于是,维特会见来俄罗斯祝贺沙皇加冕的李鸿章,与李鸿章商议西伯利亚大铁路借道中国满洲的有关事宜。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走出甲午海战造成巨额赔款的阴影,整个国家被巨额赔款拖进财力困难的泥淖,不仅清廷恨透了日本,李鸿章更是恨透了日本。日本是中国的头号敌人是情理之中的事。《马关条约》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与日本的条款,也就是说,按照条约,中国的辽东半岛成了日本的永久占领区。这不仅是奇耻大辱,更是中国永久的灾难性隐患。后来事情发生逆转,源于俄国、法国、德国“三国干涉还辽”,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干预下,日本不得不从辽东半岛撤军,辽东半岛重归中国。而“三国干涉还辽”中俄罗斯确实是最积极者,为中国出了大力。所以,李鸿章接受了维特的提醒:西伯利亚大铁路途经中国满洲对中国有益无害:从这里借道修筑一条向南延伸到旅顺港的南满铁路,即可解决东北三省的交通问题,肯定会促进东北三省的经济建设。这条自北向南的铁路必将成为可以调动整个东北力量抵御日本入侵的战略干线。再说有了铁路,俄罗斯帮助中国抗击日本入侵也就方便多了。

  读完《晚清三国》可以看到,晚清朝野虽然群臣如林,但其实只有李鸿章是个明白人:他既了解国情又了解世界的现状,以一己之力撑住晚清的危局。好在慈禧太后并不糊涂,她明白只有李鸿章有能力在列强面前最大限度地维护清王朝的利益。后人读晚清史,不应忽视这一点。

  《晚清三国》特别提到了,参加日、俄战争的日本中、高级军官几乎都去西方发达国家留过学,都接受过发达国家的军事教育。能够虚心地承认自己落后,积极地向发达国家——哪怕是向强大的敌人学习,是日本这个民族最为世界称道的品行。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先进文化,是明治维新的主旋律,也是日本国民的普遍襟怀。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襟怀——有着“拜寇为师”的国民性,日本因此能在二战的废墟上重新站起来,重回世界强国之林。

  然而,日俄战争体现的日本的强大,及其因这场战争而对中国东北拥有的那些特权,却使二十世纪初叶那代中国人笼罩在担忧与恐惧的阴影里,对中国社会、对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严重影响。

  (李洁:《晚清三国》,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

  李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