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变成儿童心底的“真需要”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需要,积极,情绪变化
  • 发布时间:2019-11-24 08:33

  人渴了,补充水分成为了一种需要。人冷了,增添衣物成为了一种需要。人困了,补充睡眠成为了一种需要。人情绪低落时,亲人关爱成为了一种需要。人遇到灾难时,社会救助成为了一种需要。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自然性需求、社会性需求、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任何需求都有明显的对象特征。当需要表现为内在的一种动力时,个体呈现积极的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提到:“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需要是习作的起点,需要是习作的动力,需要是习作的起源。

  如何让小学生的作文变为学生的一种来自于内在动力的急迫性真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为学生提供真需要的情境、体验和活动,让学生产生真需要的情感,让学生历经真需要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在真需要的环境或氛围中产生表达欲望,从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表达。

  一、看听做想——现实反映的真需要

  1.给情境进入真需要

  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有意向的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进入真需要的境界。当你做错事之后,当面道歉又难以启齿时,跟你受伤害的人(老师、妈妈……)写一封致歉信吧。当你临时有事需要离开家里,而恰好只有你一人在家时,给你的亲人写一个留言条吧。当学校有通知需要家长周知,而老师需要你转告家长时,把通知的内容完整、准确的转告给你的家长吧。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需要,表达的需要从心底流出,个性的表达才会相涌而出。

  2.给体验进入真需要

  生活是吃喝拉撒睡,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同的体验才会有多彩的生活,五彩斑斓的生活才会孕育异彩纷呈的体验,异彩纷呈的体验才会诞生文采遐思的习作。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就构成了多彩的生活。我们可以在班级开展“走进我的生活世界”主题作文活动,选取一个月内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经历的事情在班级进行分享,通过课前3分钟进行展示,每天轮流一名当班小讲师,每天再临时抽取1名小讲师,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

  3.给活动进入真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第二个维度就是过程。学生没有需要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历经生活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意向的主题活动,引领学生进入真需要的境界。作为老师可以在学期初布置“本月家务我来做”“种植一种植物”“养殖一个动物”“我的小制作”“职业体验”等家庭和社会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历经中长期时间的活动历程,让学生习作的真需要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孕育,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言表我做”的自然流露境界。

  二、喜怒哀惧——情感表达的真需要

  1.给感受进入真需要

  让学生历经情感的变化,历经感情的跌宕起伏,历经情感的绵

  延浸润,学生就会建立内部的动力储备,真需要将从心底源源流出。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养成写“心情日记”的习惯,在班级开展“心情进行时”分享活动,引导儿童分享快乐的幸福时光,分享愤慨的激动时分,分享悲哀的忧郁时刻,分享恐惧的惊悚时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表达,才能实现真需要。

  2.给机会进入真需要

  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一,情感细腻度不同,会出现真正

  动笔或者真正分享时无话可说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喜怒哀惧的机会,为学生积蓄情感,增加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情感大餐”。课上老师可以送“恐惧餐”礼盒,给所有学生的奖赏礼物渲染情境一层一层打开后——竟然是一条条惊悚的各种各样的虫子;创造紧张气氛要求学生马上钻到课桌之下躲避地震等。也可以送给学生“悲哀餐”礼盒,播放非洲难民(儿童)的困苦,播放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场景,播放奴役的悲催生活……语言文字伴随着情感的变化应运而生。

  三、爱恨愁思——情绪表达的真需要

  1.给感性进入真需要

  每个儿童一天中或一段时间内都会表现一定的情绪变化,也可能大体维持在一种情绪中,有情绪,就会有想法,有想法,就会有语言。作为教者,要引导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记录自己的情绪。要让学生养成写“情绪日记”的习惯,在班级开展“情绪宣泄时”分享活动,引导儿童表达自己对于人、事、物的爱,表达对人、事、物的恨,表达对人、事、物的愁、表达对人、事、物的思。在情绪的驱动下,有浓烈的、淡淡的语言之爱,有强烈的、隐含的语言之恨;有浓郁的、丝丝的语言之愁;有浓厚的、阵阵的语言之思……

  2.给理性进入真需要

  情绪从语言的角度可以促进语言文字的形成和表达,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影响儿童的心境和行为。引导儿童富于情绪,又要引导儿童善于调节情绪,将情绪转变为正确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老师,我们要整合心理课程,为学生开设“情绪课程”,例如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思念父母的思绪、行为、语言、表现等,让学生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宣泄情绪,让学生用具体的行动表演情绪。但是又要让情绪转化为对父母回报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疏导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品评启论——观点表达的真需要

  1.给素材进入真需要

  小学生对世界的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对与错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判断或评价,对于人、物、事件等有自己的看法或观点。作为教者,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品析、评价、启悟、论断的机会,让学生的表达来自于心底的自然的真实的流露。读书课上,我们可以结合《窗边的小豆豆》品评小林校长,品评黑柳彻子。我们也可以结合《三国演义》品评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或事件,让学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结合《狐狸和乌鸦》品评狐狸,也可以品评乌鸦。引领儿童进入设身處地的环境和情境,进入具体的事件或故事,儿童用自己的认识进行品评启论,从而进入真需要的境界。

  2.给交际进入真需要

  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品评启论。在课前3分钟或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可以设置“新闻评述”栏目,学生搜集并在课前播报新闻,其他学生评述新闻,以此拉练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观点和理由,给学生提供真需要的表达机会。在辩论课上,我们可以结合有争议的话题或事件,让学生进行辩论,论《胖与瘦》,论《看电视的利与弊》等,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奠定习作形成的过程。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挑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活学生的习作内动力,让学生从不需要变为我需要,从无需要变为有需要,从伪需要变为真需要,从平淡的需要变为急切的需要,从外在的需要变为来自心底的真需要。

  让习作从学生心底的“真需要”开始。

  梁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