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的他山之石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城市建设,儿童,规划
  • 发布时间:2020-03-01 10:32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内容,其建设应当是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优的实现路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江文文曾撰文指出。

  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路径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价值的理念和做法,或可成为“他山之石”。

  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儿童友好空间

  对儿童更友好的公共空间

  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在1996年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决议中被首次提出,建议将儿童的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所谓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不是要建设一个儿童主导的街区或城市,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张会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环境友好的公共空间,是清洁、无污染、安全、有绿化的空间;儿童能与朋友见面,有地方供他们玩耍和娱乐;不论来自哪种家庭的孩子,都能拥有平等的机会。”

  新加坡樟宜机场是儿童友好的典型代表,给路过的家长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愉快的体验。

  机场的自然景观步道有6个独立的花园,代表不同的生态系统,内设7个主题公园。比如,“航空画廊”通过多媒体让孩子们了解了航空知识。整个场地规划了8座“信息岛”,展示屏显示的内容涵盖了机场运营中的许多活动。航站楼的天花板上,设有1/1600的飞机模型。3号航站楼转机厅的蝴蝶生态公园里,有40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蝴蝶品种、1000多只蝴蝶,11块教育展板展示着有关蝴蝶的知识。机场还设有3000平方英尺的“新童”室内游乐场,该游乐场是东南亚首个融入了互动元素的儿童游乐场。

  美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丹佛,将学校变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见学地景”——支持体育活动、户外学习和改善社会互动的参与式景观。

  自1998年开始,政府联合私营机构特别是科罗拉多大学景观建筑系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将丹佛市46块废弃的学校场地改造为充满吸引力的、多用途的户外儿童游乐空间,其设计均由科罗拉多大学师生完成。

  每一个见学地景空间,都包括社区入口、阴凉处、公共聚集区域、自然野生公园、户外艺术区、多用途场地、可参与的安全游戏设施、创新游戏元素等。它们不仅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的游戏空间,也为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的学习场所。同时,多个见学地景空间逐步形成网络,成为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步行可达的儿童户外游乐场地,大大提升了丹佛的城市魅力。

  规划好儿童出行路径

  儿童友好城市的核心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序列,并融入城市儿童的日常生活,使其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安全地玩耍和学习。

  家-学校-儿童活动空间,这条路径是儿童与城市最大的接触面,因此很多城市十分重视儿童出行路径的规划。

  其要素包括建造安全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安全的交叉路口、儿童和驾驶者都具有良好可视性的交通、儿童常用设施的通道以及儿童可辨识的线路等。

  儿童出行路径不仅要建成安全的交通路线,自身也要成为趣味十足的线性儿童游戏空间。

  深圳、长沙学习最多的英国伦敦步行巴士是儿童友好出行路径的典型代表。

  2004年,为了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上下学环境,伦敦在全市实行了“步行巴士”。步行巴士是指一群孩子在两个以上成年人护送下步行上下学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又环保的出行方式。参与步行巴士的家长自发组织起来轮流护送孩子们,一名成年人充当“司机”走在前面带领整个队伍,另一名则充当“售票员”跟在队伍后面。

  步行巴士和传统的巴士一样有固定的线路, 也设有“巴士站”(沿途可以让孩子们加入的地点)和“接站时刻”。目前,这一做法已被证实卓有成效,在英国得到推广,同时,美国、新西兰等国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开始借鉴。

  荷兰代尔夫特市则建设了一条儿童友好骑行路径。

  1986年代尔夫特市成为首个在城市建成区形成自行车网络的城市,随后构建起连接学校和其他活动场地的骑行路径,显著提升了儿童的每日运动量。

  在一座城市中, 儿童能对影响其本人的事项发表意见并影响相关决策, 这一点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十分重要。

  近年来,为确保儿童出行和游戏更安全,代尔夫特启动了包括7个子项目的“确保儿童活动安全”项目。该市保障儿童出行安全、提升游戏质量的网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预计将于2020年与周边城镇的该类型网络连为一体,最终构建起儿童友好型城市体系。

  在加拿大温哥华,友好出行路径包围着儿童友好社区。

  1990年,温哥华出台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四分之一的住房要为家庭而设计——楼层要低,要有充足的自然光,可以随时随地玩水玩沙,要为童车、娱乐和家庭提供公共空间,家庭住宅周围半英里内必须有学校、日托中心、杂货店及安全的步行街道。

  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充分意识到了社交机会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居民都十分重要,因此不仅在家庭里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供孩子和同龄人玩耍,还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公共场所供学前班小朋友、小学生、青少年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交流。

  听听孩子们的意见

  在一座城市中,儿童能对影响其本人的事项发表意见并影响相关决策,这一点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十分重要。

  印度的阿默特巴德市就采取赋权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参与、体验、改变和行动”,将其课堂所学运用到自身事务的改变之中——举行“禁止雇佣童工”宣传活动和开辟儿童嬉戏乐园。

  过去3年中,印度布巴内斯瓦尔市发展局提供了510万欧元作为改造基金,制定了一系列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大行动。其中一个项目是创建儿童友好的智慧城市中心。在印度国家城市事务研究所的引导下,布巴内斯瓦尔制定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框架,通过信息化手段吸纳孩子们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观点,并发送至新德里的儿童友好智慧城市中心。另外,布巴内斯瓦尔还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培训100名儿童友好智慧城市规划师,由他们来引领新城市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

  比隆是丹麦最小的城市之一,但乐高集团总部在此,这座城市对儿童的玩耍、学习和创造力格外重视。

  2012年,比隆市政府与乐高基金会联手,计划把比隆打造为“儿童之都”,其愿景是“让比隆成为儿童之都,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相信儿童是具有创意的世界公民”。

  比隆市充分重视孩子在城市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只要有可能,城市設计与建设项目都会邀请儿童参与。比如,修建一所幼儿园,建设公司必须确定儿童以何种方式参与建设。在对项目进行设计时,也会不断向设计方提问,如何从“一米的视角”对项目进行提升。

  张会平说,通过梳理国外有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进行明确的权责分配,比如中央政府负责形成共识、发布指引、发布认证评选体系并进行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做好制度保障、行动规则、资金等工作;其次,要在公共政策和服务方面凸显儿童优先原则,倾听儿童心声,将儿童需要作为优先事项纳入各项规划建设;第三,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发动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和社区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张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