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长往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青春,高原,节目
  • 发布时间:2021-06-08 11:07

  已经不记得最初翻开高原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那段时间,摇滚人纷纷登上电视节目。《把青春唱完》是那一轮“摇滚热”的引子,银幕前的人突然因此而怀旧,感叹时代的光芒,但那距离摇滚时代的青春期,竟已相隔20 年之久。

  20 世纪90 年代是一段摇滚的岁月,尽管很少有人讲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庞大无形的思想和主义,也不是某个触目惊心的事件;它像是一种充满对抗和色彩的涌动,一种关乎社会现实和内心剧变的企图,其中夹杂着新的认知和实践,也杂糅着宣泄甚至黑暗,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在高原的镜头下,摇滚精神只是她的着眼点,但她不止记录了那个时期的乐队生态,也生动地记录了北京最有活力的一段时间。

  我们是在2018 年的秋天时开始讨论起这本新书的。坐在近万张底片堆起的记忆库中,我们不断地被各种脸庞和情绪所牵引着,那些年轻的故事如同城市的年轮,记载着禁锢与释放、风雨和成长。在不断的讨论中,我们定下了这本书的结构。

  随后,我和高原像走访了一些地方,见到了很多人。2018 年11 月24 日,我们来到了陈羽凡的住所,他是我们的第一位采访对象,他从高原所拍摄到的人群中辨识出当年的自己,那副冒失的表情,稚气的目光,仍会浮现在他的脸上。陈羽凡很怀念那个年代,那是岁月赋予他的一种腔调,至今未变。在高旗的老房子里,在老狼熟悉的街上,在陈辉的排练室里,在李亚鹏的酒局上……当他们聊到上世纪90 年代时,总会陷入到某种情绪当中。

  回到华贸的工作室里,我和当下制造的制作人安帅也会像他们一样沉浸其中。面对这些待整理的记忆,我们试图在这些庞大而琐碎故事中找到一条脉络,一条关于时代与青春的故事线索,追溯一些作品的产生和它诞生的过程,那里面有创作者的想法,也有大批年轻人留下的脚步。有时候,看得太久,文字和图片都会变得模糊起来,那些具象的故事好像都被串成了一首歌词,“突然一场运动来到了我的身边,像是一场革命把我的生活改变,像是一场风雨吹打着我的脸”。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2019 年5 月第一版样书刚刚印出的时候,《乐队的夏天》也刚刚上映,两个月的播出时间里,我们目睹着一场消费文化给摇滚生态所带来的冲击,30 余年所凝结成的精神符号,在一瞬间地完成了某种蜕变,成为文化的焦点。我们不知道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这种更迭,也不确信那会否是未来唯一的舞台。尽管如此,高原仍旧很欣赏那些气盛的音乐人,她说,那是一种久违的态度。

  翻看样书时,我想起了另两位女摄影师。一位是吉尔• 伏曼诺夫斯基(Jill Furmanovsky),她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用摄影机记录年代和音乐,从平克• 弗洛伊德、披头士、快乐小分队(Joy Divison)到后来的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绿洲(Oasis)……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塑造了音乐的某种形象,这是一种比音乐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2012 年时,我采访了她,她感激自己所处的年代,她觉得特定时代才会给人留下生长的烙印。五年后,我采访了伏曼诺夫斯基在后期专注拍摄的绿洲乐队主唱,他说,回看这些照片时,才觉得自己是曼切斯特这座城市的英雄。

  另一位是琳达• 麦卡特尼(LindaMcCartney),她是第一位在《滚石》封面发表作品的女性摄影师,她也是批头士成员保罗的妻子,这个身份曾让她一度饱受争议与诋毁。她的照片总是带有一些“近距离与私密性”,充满生活感,在那个狂热的摇滚乐年代,她与手中的镜头共同经历着丰富多彩的音乐人生,并记录下一次次让人回味的情感与瞬间。

  高原的照片中,也常有这种烙印的出现,那是一种关于时代的,不自知的强烈表达,每一个不可名状的场景之中,都藏匿着与时间的碰撞。这与我所认识的高原很相符,随性之下,隐藏着敏感与固执。她偶尔也会回避,那是她独有的情感中枢。作为媒体人,我深知个体与大众舆论长期绑定所带来的那种压抑。好在,这些影像可以抚平一些褶皱,把她还原到自己的生活中。

  2019 年夏末的某个晚上,我们决定把这本书的英文标题起成“let’s play one more time”。因为我们都记得那个瞬间,碎瓜乐队(Smashing Pumpkins)在第一次宣布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时,主唱比利• 寇根对着台下的观众说,let’s play one more time(让我们再来一次吧),随后终曲响起。青春有很多问题,答案仍在风中飘扬。

  2019 年9 月19 日,这本《返场》的又一版样书印出来了,翻看到中国乐队最初的现场、文化生活的发生地、创作者们执着的青春期…… 我们可以读到一套较为完整的、与精神表达有关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城市年轻、深邃的脚步,也是一种不被约束的启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