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分最高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糖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30 10:45
这一结论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个研究团队以此为课题进行论证。他们招募了62名大学生来进行实验,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首先要3小时不进食,保证体内葡萄糖含量稳定,然后一半大学生饮用加了食糖的柠檬水,另一半大学生则饮用加入食糖替代品的柠檬水。10分钟过后,糖分开始进入血液,研究团队就开始进行实验,让两组大学生通过测试按键速度来比拼大脑反射速度。当然比赛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重要的在于分出胜负之后,两方都需要带上耳机,由赢的一方给输的一方设定噪音音量,让“输家”接受噪音的惩罚。而研究人员的判定标准也在这里:如果心情好,给对方设定的惩罚音量往往就会“手下留情”;如果心情一般甚至不好,搞不好就会给对方来个狠的,当成自己情绪的宣泄。
研究人员提供的音量一共有10个等级,分别从60分贝到105分贝,比赛会反复进行25次且双方各有胜负,研究人员则将第一次(下意识的第一次选择更能代表情绪的“攻击性”)为对手设定的音量进行了记录。结果显示,饮用了加糖柠檬水的大学生给对方选择的平均音量等级为4.8级,另一方没有摄入糖分的大学生们选择的音量等级平均为6.06,显然“狠”了不少,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印证了糖类对情绪的安抚作用。
那么为什么摄入糖类能够让人们心情变得好一点呢?俄亥俄州立大学通信学和心理学教授布拉德.布什曼(也是研究团队成员)认为,血液内葡萄糖含量上升,能够为脑部补充能量,让大脑能够抑制一些冲动,让人实现更好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需要大量能量,葡萄糖能够短期提供这样的能量来避免情绪失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平息怒火,但这至少是“首次发现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可减少冲动行为”,对很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比如在进行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研究时,我们就可以基于糖类对情绪的控制来得出一些看法。布拉德.布什曼就谈到,糖尿病患者因为无法正常代谢葡萄糖,糖类无法参与到情绪控制当中,使得这类病症的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暴躁和不愿意宽恕他人等问题(其实我们身边的糖尿病患者也常常如此吧)。事实上早在2002年,有研究人员就统计过50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情况,数据表明,在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的国家,杀人、强奸和盗窃等犯罪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现在我们能够从糖类对情绪的作用这个角度来理解这样的数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比较官方的结论将糖尿病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糖尿病、一起控制糖尿病蔓延的队伍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