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的贺岁片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贺岁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30 12:29
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大投资+大明星,通常就会出好票房,影片的质量通常不是决定电影成败的主要理由。例如揭开今年贺岁档的几部电影,《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与《非诚勿扰2》。《大笑江湖》发挥着山寨喜剧的特质,用烂片之王朱延平惯常的低劣手法以及赵本山春晚小品式的演出,以3000万的成本骗到了1.6亿的票房;而陈凯歌按照其一贯失控的臆想理念去拍摄的《赵氏孤儿》也有着1.7亿的票房;就连拍出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的姜文,也被钱字当头,放弃了艺术性,拍出了一部纯粹娱乐的《让子弹飞》;至于《非诚勿扰2》就更不用提了,第一部无心插柳般的小成本投资赢得了超过3亿的票房,于是这次更要借着上一集的余威来继续忽悠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
二十多年前,中国的电影国内鲜有人问津,而在国外几大电影节上却不停的拿奖;二十年后,每个导演都拿出了一副要拍商业的、赚钱的大片的姿势,为接连突破的票房记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艺术走到商业,中国的电影似乎从一个怪圈走进了另一个怪圈。也许要怪观众长年累月买盗版的习惯,也许要怪艺术电影不容易赚钱的现实,也许要怪国内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导演只能去选择一些无伤大雅的题材来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国产电影,已经越来越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了。例如今年这几部电影,除了《非诚勿扰2》是现实题材,《赵氏孤儿》和《让子弹飞》,均把舞台搬到了过去,而故事讲述的全是跟复仇、抢劫有关,电影通篇充满着血腥和杀戮。观众看这样的电影,几乎得不到任何心灵上的慰藉与感触。反观好莱坞12月档期的大片,投资3亿美元的科幻电影《创:战记》,讲述的是一个儿子在虚拟世界寻找他失踪多年的父亲的故事,最后他战胜邪恶,找到了父亲。即便都是架空,好莱坞都知道如何用一个故事带给观众真善美的情感,而我们的电影,奉献给观众的,只是一种通过让银幕上的人死去活来所带来的揪心难受,这是一种恶魔的狂欢。
扎堆的电影层出不穷,过去一个档期只有1、2部电影,而今年每周都有数部电影火拼。为了尽可能的赚到票房,大部分导演选择了抛弃精雕细琢的艺术性,转而献媚于纯粹的商业。姜文过去的三部作品各有所指,《阳光灿烂的日子》借用一段青春往事,暗藏着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和不满;《太阳照常升起》在四段看似支离破碎的叙事里,将一代中国人精神上的失落描绘得惊心动魄;《鬼子来了》更是直指国人最屈辱的日本侵华年代,鞭笞着麻木的中国人的众生相。可是到了《让子弹飞》,这部很好看的娱乐大片,失掉了姜文作品里固有的精神,影片里的大众都是模糊的,剩下的只是三个自私自利的人在大银幕上勾心斗角,这三个人太过荒诞和抽离,无法代表任何一种中国人,观众也无法从他们身上获得一点认同感。这部电影一定会是姜文最赚钱的作品,但实际上,它也是姜文作品里最差的一部。
既然连最注重电影精神的姜文都变得如此堕落,陈凯歌和冯小刚就更不用提。自从好莱坞失败归来之后,陈凯歌虽然坚持在自己的电影里拧着一股他放不下的艺术情结,但《无极》的失败证明了他的好高骛远,延续到《赵氏孤儿》里,后半段崩溃的剧情让整部电影要严肃不严肃、要搞笑不搞笑,变成了半部好片、半部荒诞剧的怪胎;而《非诚勿扰2》,即便有着王朔的编剧功力,但整个故事的荒诞和“伪上流”,比起上一部的分歧终端机,这一部让梁笑笑和秦奋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其实可以理解为什么冯小刚要在暑期档的《唐山大地震》之后,紧赶慢赶的要在年底再来一部电影贺岁,毕竟他是为了档期拍电影,因为贺岁档有票房,所以他必须得赚这个钱,至于电影的质量,已经不是他可以关心的事。
眼红这百亿票房的中国导演们,纷纷出卖了自己对于艺术的最后那点追求,而作为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能忍耐到什么时候,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拍出这些电影,即便票房高昂,他们其实在影迷的心中的地位却越来越低,这个贺岁档他们都是输家。真正的赢家,只有主演了三部贺岁片的葛优而已,为什么无论是陈凯歌,还是冯小刚,抑或姜文,都会启用葛优作为男主角呢?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要想赚观众的钱,必须找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员,迁就观众的品位,这才形成了一个演员横扫贺岁档的奇观。也许只有当未来有一日,我们的电影能够既有内容,更具卖相的时候,像今年贺岁档这样的骗钱奇观,才能够真正的离我们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