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才市亟需建立“三预”机制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建立,三预,机制
  • 发布时间:2011-02-15 13:25
  今年人保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解决招聘信息不对称,提高劳动者与工作岗位匹配的效率与质量,引导劳动者合理有序流动。前段时间,人保部部长尹蔚民也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提出了“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就业市场化的导向不动摇,始终坚持政策促进就业的责任不放松,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的良性互动。

  作为要素市场中的重要一环,人力资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也可以起到改变人的职业理念、调整人的职业行为、提升人的职业情操、提高人的职业技能、指导人的职业规划的作用,从多方面、多元化反映人的职业思想和职业变迁。同时,人力资源市场也是一面镜子,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的深层次影响,具有预测、预报、预警功能和职业导向作用。

  何为“三预”机制

  人力资源市场的“三预”机制即预测、预报、预警机制,是衡量人力资源市场综合运行质量、配置成本效能、创新发展功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地区或全国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个人、企业两个层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动态、变量数据的阶段性和一个时期的跟踪反馈、综合研究,向社会提供一段时期经济

  发展中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综合性的报告。它将告诉求职者向哪走;引导职业人向哪儿投资,增加人的价值;提供经济组织(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专业行情;向政府提供近期地区的人力资源流量、流速、流向综合分析,比对劳动力数量与人力资本质量对GDP增长以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不同作用,进而计算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为什么要建立“三预”机制

  目前,我国已成功完成了就业工作由计划分配到市场化配置的过渡,市场化配置就业已成为主渠道,但通过深入分析还是能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变化没有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造成市场与经济的间断性脱节,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还持续存在;二是产业、行业、企业、专业、职业的变化在人力资源市场反映迟钝,求职者和职业人获取市场信号不及时,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不清,回报率不高,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速度偏低;三是市场的各种数据缺少综合定期深度分析,市场运行中的潜在问题与经济组织中劳资关系的动态变化没有比对,市场的“镜子”功能和“无形的手”作用发挥得不够,由就业和劳资关系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

  因此,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统一规范运行势在必行。通过建立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利用市场手段逐步缓解结构性矛盾,持续提升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良性运行,较早发现劳资矛盾和社会就业问题。

  怎样建立“三预”机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选择了21个指标构成超前指数,开始研究并应用经济预警,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评选出了欧美三位劳动经济学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提出的“搜寻理论”为解析高失业率提供了DMP模型,把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有效联系在一起。目前,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市场化的预测、预报、预警机制还属一项带有创新性、探索性工作。从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实践看,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研究:

  一是关注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关系。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职业灵活性,职业技能和落后职业的淘汰率很快。因此,职业教育要具有灵活性和市场化,现阶段更需要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证明:职业能力的转化要随市场需求而变,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繁衍出的新型服务职业,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人力资源市场的价值规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以用为主,重点强调技能和技艺,重在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而不完全在于理论水平有多高;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反映:职业教育是伴随职业人一生的教育,各个年龄段的职业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政府和市场应提供多元化适应多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品;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规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应因需而变,学习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职业寿命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人力资源市场的论证分析证明:职业教育同其它教育一样具有投资回报较慢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纲要时一定要留足超前量和对新职业的发展预测需求量;人力资源市场预测表明: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才能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端技能人才群体。

  通过建立预测、预报、预警机制,适时、适度调整和改变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对就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对教育的反作用具有更大的意义。只有在宏观预测的前提指导下,实现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互动和平衡发展,教育才能凸显投资的价值。

  二是关注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关系。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繁荣与萧条。产业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是行业变化,行业调整变革带来的是企业变化,企业的生存动态带来的是专业变化,专业扩张与弱化发展带来的是职业变化,职业的存在与消亡带来的是岗位的量变。因此,我们研究人力资源市场问题,首先要学会研究经济,在研究经济中思考就业问题,在分析经济走势中研究人力资源的结构问题、总量问题、配置问题和提升问题。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是永恒的因果关系,只有掌握经济的变化并提前预测、预报,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效益、

  投资回报价值、群体职业生涯设定,以及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才能形成动态平衡。

  三是关注企业变化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关系。人力资源市场要时时掌握企业群、企业带、企业集团的动态变化,做到因需而变。求职者和职业人也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个人与组织间的变化,进而激励职业上进、激发职业激情、增加职业再生能力的自我开发和投入。人力资源市场是反映企业需求最敏感的场所,近年来企业在用人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和提升,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正日趋成熟。调查表明,目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出现了四种新变化:

  1.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产品创新和生产流程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里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时效性越来越短。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适应性和知识转化能力。

  2.企业选人、用人的理念发生了新变化。过去企业用人先问毕业于哪个学校的?学什么专业?多高的学历?现在企业用人首先问学过什么?会干什么?干过什么?干成功过什么?经历过哪些失败和挫折?现在企业这种选人理念的变化,通过市场配置和企业用人反馈到社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利好。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以企业用人导向转变作为原动力的。

  3.职业习惯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职业习惯和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职业习惯的深度培养。企业在用人中发现,多数青年人进入企业后,自身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做事习惯对职业习惯的构成影响是非常大的。进入企业之前,家庭教育、社会熏陶、朋友关系以及自身自律,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带入职场后,对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影响非常大。

  4.企业的师徒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的出现,使过去师徒关系由教与学变成了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一起进步的关系。

  四是关注新型劳动关系的变化。占70%以上的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组织在快速发展中正在探索性地熟悉和掌握管理企业,特别是管理人的能力。在劳动法规逐步健全、员工关系逐步趋向和谐的今天,新情况、新矛盾都需要通过市场信息来反映和掌握。因此,市场的预测、预报,特别是预警功能就越发显得重要。

  五是发挥智库作用。国家、省、市都应建立以应用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把人力资源工作当学问去研究,当事业去奋斗,形成经济、社会、心理、劳动、组织行为、人力资源各方面综合的专家团,政府下定单,研究机构承担责任,专家完成任务。同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工作层次。要使各级政府所属人才、就业机构工作人员养成爱学习、善研究的好习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使人才就业机构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服务机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