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成官员心理分界点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官员,心理分界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16 16:25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仕途的路并不好走,外表风光、衣食无忧的公务员们内心到底有多纠结。恐怕除了他们自己,只有他们的心理咨询顾问知道。他们不但要面对普通人生活中所必然经历的种种烦恼,也要承受这份特殊职业所带来的压力。
在1437名参与心理健康调查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职工中,有八成的受测人心理健康状况在良好以上,但是也有近两成的人群值得关注,他们的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堪忧。人们惯常认为公务员群体大都长袖善舞,实际上则恰恰相反,有近三分之一人的人际交往维度处于较差或差的水平。尽管大部分人情绪体验维度和自我认识维度表现稍好,但也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人比一般人更苦恼不安,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他们面临的压力。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给出的建议是:对这部分群体应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平台和机会,鼓励适当跳出公务员的思维定式和人际模式,在坚持行政原则的同时,拓宽交际面,拓展人际交往方式,促进他们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一位纪检干部的烦恼
今年已经43岁的王芳,短发,面容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些,话语干净利落,十分符合她省纪检副厅级干部的硬朗形象。也许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她该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大人物”,可当她面对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时,首先却是讲述了一段让她觉得至今难以平复的耻辱经历。
哥哥的孩子当兵,8个人选中有6个名额。他打听到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某公安局长,只是给征兵办打了个电话就很顺利地要了一个名额。为此,哥哥特别找到了王芳,希望她能为亲侄子也“疏通”一下。这件事让王芳很为难。早前孩子念书想要转到一所重点中学,如果是普通官员,一通电话就应该能够办成,可她偏偏是纪检干部,当时有人还笑她说,就算是送钱,也没人敢收纪检干部的钱。后来没办法的她托了好几个亲戚帮忙,并以别人的名义才交了“赞助费”,办成孩子转学的事情。
这一次在哥哥的再三请求下,王芳还是硬着头皮打了一个电话。当对方听到她是纪检部门的人时,严肃地说:“请纪检部门盖个章、出个证明,这孩子我们就收了。”王芳觉得,这摆明了就是在为难她。这一次她觉得最受伤,但这种被刁难和排挤的情况她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几乎每次市里各个部门开会,她总要体会到一些人情冷暖。
王芳最怕的就是开会。有一次开会前看到其他人在聊买房子的事,她本想笑着也搭个话,结果对方却戒备地说了句:“哎呀,我们哪有钱买房啊,就是随便说说的。你可千万别当真。”她知道别人顾忌她的身份,总觉得她想要刺探什么。
除了这种孤独感和被误解外,更让她感到凄凉的是待遇差别。纪检部门是名副其实的清水衙门,没有小金库,拨发的钱刚刚够办案之用。部门里虽然有车,却并不能总是跟着她,有时候开完会和其他人一起出来,看着别人有车来接,有人簇拥,自己却要一个人坐车回去。尽管并不看重这些,但长期以往的差别也深深地刺痛着王芳的神经。
作为纪检干部,她不能像其他官员那样能轻易地为家里的人谋些方便,也并不像普通人羡慕的那样风光。虽然王芳有过难过,有过不甘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但这些她觉得自己都能排解,“遇到这些事情,和同事发发牢骚,自己大哭一场,或在心里骂一通也就过去了。”
真正让王芳感到压力的还是来自纪检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考验。这份工作并不是朝九晚五的正常上下班,一旦来了案子,为了保证能抢到有效办案的时间,大家都要没日没夜地工作。此前王芳接到了一个举报,查处一个有贪污受贿嫌疑的商务局干部。她带着手下的工作人员持续加班20多天,终于掌握了这个人的扎实证据,结果却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基于各种需要,这个人暂时不能动。王芳了解到这个人是近来的一个招商引资大项目的关键人物,为了维护稳定暂时还不能查办。后来有一次王芳见到了这个人,看到对方嬉笑得意的脸,王芳觉得很恶心,也很不甘心。
这些心酸和压力在她看来只有同行才能理解。好几次王芳都想过放弃,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她确实也看到过有的人变成了“油条”,对工作倦怠、不主动,没了正气和心气;但她也看到更多的人仍默默奉献、坚持在纪检工作中。
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一个专项调查中显示:在纪检干部感到压力的排序中,工作责任重大与民众期望值首当其冲,工作量大,升职困难紧随其后,而目睹政府官员腐败现象亦让纪检干部产生了较大的困扰。
正处级干部的夹心难题
47岁的陈述在机关兢兢业业地干了十几年,一年前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这个部门的主任,正处级干部,手底下管着十几个人。陈述心里很高兴,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干点事业。
一年之后,他心灰意冷,感觉自己比以前还累,经常焦虑地睡不着觉。陈述手下的十几个人很多都是80后,学历和自身素质都不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陈述放手让他们干的工作最后老是差那么一点,让他们修改还得费半天劲解释,费力不说,他们还不高兴。于是陈述总是觉得不如自己干。慢慢地,加班成了陈述的家常便饭,一年以来连双休日都没有正经休过几回。
家里人为此很有意见,妻子总是埋怨他不顾家。家里的不满意让陈述感到很烦。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辛苦付出不但没得到单位同事们的夸赞,反而遭到了领导的非议。事实上,领导觉得陈述这个部门的员工总是成长不起来,依赖性太强,看不出谁能发展成为业务骨干,长此以往对团队的发展将会很不利。而陈述的这些“80后们”手下们也不买他的账,表面上对他还挺尊敬,觉得他工作起来认真负责,是个好人,可是内心深处总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和重用,看不到成长的希望。
陈述觉得自己所做的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何平衡两边的关系让他格外纠结。而一年以来,更让他失望的还有对曾经预期的幻灭。他发现,自己虽然算是一个领导,但是重要的事并不是他说了算,自己的很多想法也难以完成,干的工作竟是他不赞成干的事情。
一想到未来他就陷入深深的焦虑中,在陈述看来,以前升职快一方面是自己努力、运气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周围没有更多的竞争对手。现如今,升职越来越困难,既要“围着领导转”,又要工作不出错,而且他的人际关系不如其他同级别的干部,所以对未来发展前景感到十分灰心。
在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测试中,大部分青年干部在面对复杂任务、承受重大社会责任时,都能保持正常的适应与应知能力。但也有像陈述这样近五分之一的人适应能力较差,容易责怪自己或责怪别人,有时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有时会有冲动、任性的行为,对于解决有难度的问题会感到力不从心。心理学专家杨凤池给出的建议是:要有效地应对压力,提高工作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讲座中,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杨凤池,“我们对正职和副职问题还是比较关心,怎么把副职的压力减掉呢?”
“好多人难受就是因为没有做正职。你要当副职就是副职的心态,正职就是正职的心态。”杨凤池认为关键要把副职看成属于自己的角色,而不是看成别人硬安给自己的角色,自己要接受这个角色。
三十难立 人际受困
林涛大学毕业后考入上了国家公务员,留在了北京,成为了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
在家人和朋友眼里,林涛身上有着眩目的光环。但是工作四年后,29岁的他却倍感压力,对未来很迷茫。
首先房子是个问题,房价越来越高,分房子觉得希望渺茫。和女友谈了多年,结婚证倒是领过了,现在租房住着,妻子虽然不说,但是内心还是很不安和焦虑。想买房,按林涛两口子的工资,大概就不用妄想了。因为经常出差,林涛和下属各个部门交流较多,他觉得自己的收入和社会上同龄人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看到地方机关人员还有很多弹性和灵活性,内心隐隐不平衡。有时候不免想,大机关工作也就是个名誉,实惠还是很少,因此经常得说服自己看重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让林涛感到郁闷的是,机关关系复杂,自己比较年轻,下面还有些新来的人,上面的领导也不少,但是领导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既要考虑做年轻人的表率,还要兼顾上级领导的心态,平衡领导层的关系。在同事面前谨慎小心,不敢张扬,在与领导沟通时又担心说错话,影响自己的前途,这让在学校活泼好动的林涛相当难受。
林涛把工作中较多的时间和心思都耗费在了人际交往上,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工作以外的人际交往好像都有利益上的考虑,为了避嫌,他常常借口避开一些活动。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调查显示,因为工作繁杂、工作超负荷、团队合作多、上下级沟通多,能动性要求非常高,对国家机关青年干部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0岁左右已经在机关历练过一段时间的干部们,最容易感到孤独,在人际交往中也最容易受到困扰。受调查者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太喜欢主动与人交往,更喜欢自己比较熟悉的小圈子;近五分之一的人不太善于理解别人;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感到他们的家人、朋友或周围的人不够关心、理解自己。心理咨询中心给出的建议是:这部分人应该充分把握其适应能力好、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接受心理管理知识的熏陶和系列心理能力训练,努力提升心里素质,提高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要针对该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劣势,传授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以及情感表达及心灵沟通交流平台。
(为尊重和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案例均为化名,并经技术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