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的保定商帮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回忆,保定,商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16 16:49
如今的保定,也许更愿意对外宣扬的是新能源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国“太阳能之城”的称誉,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势,而老保定人却仍念旧于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辉煌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保定报道
因为一些原因,不止一次到过保定,最初认识了这里的人,而后认识了这座城。
保定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此后还曾一度担当起河北省省会的“重任”。
有史料记载,一百年前,保定作为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地,很少有官办企业,但是驻军的增多与交通的畅达,却使得这里的服务业极大兴盛,学校也纷纷建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冀商中以各地的各类商家组成的冀中帮崛起,并始终保持着逐渐侵染了近代工业气息与小手工模式相伴相生的区域底色。
西大街是老保定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里曾代表了保定古城的繁华和商貌,这里也是老保定人心中的痛,那些在这条街上曾经名号响亮的老字号已然成为老保定们嘴上最可惜的部分,昔日里百业竞争、百技竞巧的景象,现在只能在回忆里寻找。
老街
除了总督署、钟楼、古莲花池以外,在老保定人的心里最有记忆的地方非西大街莫属。保定西大街与东大街连成一条直贯古城东西的唯一通衢要道,两街以城中心的税务角为界,以西称西大街,街长850米。这是保定老城区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也曾是孕育古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最繁华街道。
年过半百的高瑞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儿时记忆里的西大街每一处建筑、每一家商号他都能如数家珍。当他带着《小康》记者再次来到这条老街时,脸上却露出无奈地笑容,“老的历史印记早就没有了,现在的西大街有点不伦不类。”高瑞感慨道。
从税务角进入老街,沿着青石板路一直向西。相较于南北方向现代商业街的繁华,这里的确能让我们穿越回清末民初。这里随处可见那个年代的老建筑,大部分都是二层小楼,青砖灰瓦,窗户、墙花都透着中西合璧的特色。只是建筑上挂着形形色色的广告牌,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它们的风韵。
老街上如今除了刻章的店铺、修表的老店和照相馆外,几乎都被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占据。沿街走着,总会听到热情的吆喝声:“买自行车吗?进来看看吧。”还好,街上仍有一些老字号的牌子留存着,黑底金字的稻香村招牌仍固执地坚守在老街上,虽然店内摆放着各式糕点,但生意却清冷很多。万宝堂的招牌也格外显眼,高瑞说这家药店的历史比稻香村还要悠久,小时候大家都来这里买药。这里曾是老字号的聚集地,1987年,清华大学一个班的学生到西大街考察后发现,该街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有76家之多。而现如今都已成了昨日黄花。
虽然地方志介绍这里发端于清末民初,但作为繁华的商业街,从明代就已有文献记载。万隆年间保定知府查志隆在一篇纪事中写道:诸路皆借径入西门,商贾肩踵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商业之繁华可见一斑。而到了清末民初,这里达到鼎盛。随着卢汉铁路通车,各类大学堂建立,流动人口骤增,使西大街较前迅猛地繁荣起来。
那时进出保定城,西大街是必经之路。熙熙攘攘的人群,带活了生意,东、西大街两侧的店铺犹如雨后春笋快速地冒了出来,各类周到的服务也应运而生,旅馆、饭店、银号、钱庄、绸缎店、书店等,一应俱全。1937年9月24日,保定沦陷,民族工商业在日货的冲击下日趋衰落。直到解放,虽说这里仍是商业中心区,但已经很难恢复昔日的模样。
如今,老街依然在,只是淹没在现代都市的商业规整中。
马号
“南有马号,北有城隍庙”是保定的一句口头禅。“老马号”已经消失了20多年,但却是老保定人心里最有感情的记忆之一。据考证,当年的“老马号”北临西大街,东到如今的保定商场东侧,依托西大街而兴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座集零售、餐饮、文娱、休闲为一体的大棚式商贸市场,商品应有尽有,物美价廉。老保定人王芳笑着说:“直到现在,有时候想去保定商场逛逛,竟还会不经意说出‘上马号’呢。”
“马号”是当地人的俗称,其实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天华市场。1922年,全节堂和育婴堂在东、西大街添花牌楼后面建了两条简陋的南北街,租赁给商人做买卖,随着生意的兴隆,迅速发展成“济善”、“同义”、“两益”三个商场,形成了老百姓嘴里的“马号”。 早年在保定工作过的我国著名规划专家吴良镛,就将“马号”比作北京的东安市场,也有人将其比作是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
在很多研究保定商帮历史的专家看来,“马号”代表的是保定商业文化的精神。市文化局原副局长谢美生曾回忆说:“作为一个集中的商业文化区,这里经营种类无所不有,店铺自己生产或外购商品,极其注重质量。如士宝斋的布鞋,因用料考究,曾一度占领北京市场,所有的店家都对顾客童叟无欺。”
“马号”有千余米长,来这里逛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对于老保定们来说,当年的“老马号”留下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欢笑和回忆。高瑞仍然记得小时候和朋友经常在这里嬉戏的趣事。老马号是一个大棚式的开发市场,四周都是畅通的门,他和朋友就在这里钻来钻去玩捉迷藏,好似在迷宫中穿行。而王芳更多的记忆则在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上:隆昌的绸缎、玉麟的布、凌云的帽子、亚力的袜子、士宝斋的鞋……
让他们记忆深刻的还有数之不尽的保定吃食。直到现在,益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和白运章的包子仍是保定老字号的代表。豆腐脑、炖羊肉、羊杂碎、牛百叶等丰富的小吃更是当年孩子们的最爱,高瑞说他小时候没少来这里吃东西。
“这些都是回忆了,马号早就没了踪影,完全看不到那个面貌了。”高瑞不无惋惜地说。
槐茂
保定的特殊历史地位带来了驻军和往来人群的增多,便利的交通让这里的服务业极大兴盛,也促进了冀商中的重要分支冀中帮的崛起。在河北商史中,一直都对是否存在保定帮有所争议,但研究河北商史的专家们更青睐于将保定帮划入冀中帮的范围内。
当时在保定经商的人大多产业规模较小,更多地集中在小手工业和一些百年老号上,始终保持着近代工业发展与小手工模式相伴而生的区域特色。老字号在保定可谓家喻户晓,老马家鸡铺、白运章包子、槐茂酱菜、稻香村糕点、隆昌布店、万里皮鞋店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槐茂酱菜了。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一直以义字当先的商道传承可谓是冀中帮的典型代表。
槐茂在保定当地甚为有名,保定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中两宝都在槐茂。据说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康熙十年,原籍北京金鱼胡同的赵氏夫妇迁到保定,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因为店门口有一直径一米粗的古槐老树,因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像古槐一样枝繁叶茂。在公私合营的时期,开创者赵氏后人将家业全部交给了国家,合营后的槐茂酱菜迁到别处,而那棵象征着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大槐树,在“文革”时也被刨掉了。
《小康》记者一行决定寻访槐茂,刚踏入保定槐茂有限公司大门,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可以想象这一品牌持续三百多年绝非偶然。总经理王秀清讲起了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吃到槐茂酱菜后赐名“太平菜”的故事,这时的槐茂名声在外,达到鼎盛时期,每斤酱菜最贵卖到白银一两七钱。虽然槐茂酱菜的后人赵守诠对这一段子的真实性未予肯定,但这一段子对于王秀清来说却是倍感骄傲的企业文化。
现在的槐茂是一家现代股份制企业,年事已高的赵守诠有空的时候还会常来找王秀清聊聊槐茂的往事,在赵守诠看来,槐茂最能体现义字商道的信条之一就是保质。制作面酱需长达几个月时间,只有达到发酵时间才能保证其口感和质量。他仍然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产品断档,脱销无货好几天,但是制作的面酱还没有到达发酵时间,家里人十分焦急。尽管如此,为了严把质量关,家人也绝对不肯启封。
如今的槐茂不仅秉承了老槐茂酱菜的工艺和经营理念,还不断创新,但是横亘在王秀清面前的却是企业资金不足、改制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发展缓慢的沉重包袱,“我们一直在积极解决问题,一定要把传承了三百年的槐茂继续下去,早年战争年代都没有断掉,决不能让它在现代发展中倒下。”王秀清坚定地说。尽管目前国内许多同类企业已经对北方市场“虎视眈眈”,但是王秀清认为槐茂还是要坚持 “老口味老工艺不变”,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毁了槐茂的金字招牌。
王秀清为槐茂勾画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希望槐茂品牌能够进入京津市场,他还想在槐茂老址西大街重新设置一个门店,不仅销售商品,还希望将槐茂的历史以图片或其他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老字号的发展。
保定的老字号还有很多,但真正进入到现代市场竞争大潮中的却凤毛麟角。在保定商务局,能查到已备案的保定中华老字号只有槐茂酱菜和刘伶醉酒厂两家,其他的老字号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湮没在市井中。而刘伶醉酒厂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槐茂酱菜的困境,这似乎成了老字号在现代商业发展中的通病。很多老保定人都期盼着老字号的振兴,在他们看来,这些老字号不单是一个品牌的继承,更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如今的保定,也许更愿意对外宣扬的是新能源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国“太阳能之城”的称誉,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势,这是保定的管理者们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发展寻出的一条新的道路,并希望在现代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而对于老保定人来说,他们肯定现代城市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似乎仍然念旧于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辉煌。尽管那些承载过太多保定古城记忆的地方如今都已成为文物和记忆,但仍在的那些青砖灰瓦,对很多人来说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保定报道
因为一些原因,不止一次到过保定,最初认识了这里的人,而后认识了这座城。
保定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此后还曾一度担当起河北省省会的“重任”。
有史料记载,一百年前,保定作为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地,很少有官办企业,但是驻军的增多与交通的畅达,却使得这里的服务业极大兴盛,学校也纷纷建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冀商中以各地的各类商家组成的冀中帮崛起,并始终保持着逐渐侵染了近代工业气息与小手工模式相伴相生的区域底色。
西大街是老保定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里曾代表了保定古城的繁华和商貌,这里也是老保定人心中的痛,那些在这条街上曾经名号响亮的老字号已然成为老保定们嘴上最可惜的部分,昔日里百业竞争、百技竞巧的景象,现在只能在回忆里寻找。
老街
除了总督署、钟楼、古莲花池以外,在老保定人的心里最有记忆的地方非西大街莫属。保定西大街与东大街连成一条直贯古城东西的唯一通衢要道,两街以城中心的税务角为界,以西称西大街,街长850米。这是保定老城区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也曾是孕育古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最繁华街道。
年过半百的高瑞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儿时记忆里的西大街每一处建筑、每一家商号他都能如数家珍。当他带着《小康》记者再次来到这条老街时,脸上却露出无奈地笑容,“老的历史印记早就没有了,现在的西大街有点不伦不类。”高瑞感慨道。
从税务角进入老街,沿着青石板路一直向西。相较于南北方向现代商业街的繁华,这里的确能让我们穿越回清末民初。这里随处可见那个年代的老建筑,大部分都是二层小楼,青砖灰瓦,窗户、墙花都透着中西合璧的特色。只是建筑上挂着形形色色的广告牌,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它们的风韵。
老街上如今除了刻章的店铺、修表的老店和照相馆外,几乎都被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占据。沿街走着,总会听到热情的吆喝声:“买自行车吗?进来看看吧。”还好,街上仍有一些老字号的牌子留存着,黑底金字的稻香村招牌仍固执地坚守在老街上,虽然店内摆放着各式糕点,但生意却清冷很多。万宝堂的招牌也格外显眼,高瑞说这家药店的历史比稻香村还要悠久,小时候大家都来这里买药。这里曾是老字号的聚集地,1987年,清华大学一个班的学生到西大街考察后发现,该街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有76家之多。而现如今都已成了昨日黄花。
虽然地方志介绍这里发端于清末民初,但作为繁华的商业街,从明代就已有文献记载。万隆年间保定知府查志隆在一篇纪事中写道:诸路皆借径入西门,商贾肩踵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商业之繁华可见一斑。而到了清末民初,这里达到鼎盛。随着卢汉铁路通车,各类大学堂建立,流动人口骤增,使西大街较前迅猛地繁荣起来。
那时进出保定城,西大街是必经之路。熙熙攘攘的人群,带活了生意,东、西大街两侧的店铺犹如雨后春笋快速地冒了出来,各类周到的服务也应运而生,旅馆、饭店、银号、钱庄、绸缎店、书店等,一应俱全。1937年9月24日,保定沦陷,民族工商业在日货的冲击下日趋衰落。直到解放,虽说这里仍是商业中心区,但已经很难恢复昔日的模样。
如今,老街依然在,只是淹没在现代都市的商业规整中。
马号
“南有马号,北有城隍庙”是保定的一句口头禅。“老马号”已经消失了20多年,但却是老保定人心里最有感情的记忆之一。据考证,当年的“老马号”北临西大街,东到如今的保定商场东侧,依托西大街而兴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座集零售、餐饮、文娱、休闲为一体的大棚式商贸市场,商品应有尽有,物美价廉。老保定人王芳笑着说:“直到现在,有时候想去保定商场逛逛,竟还会不经意说出‘上马号’呢。”
“马号”是当地人的俗称,其实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天华市场。1922年,全节堂和育婴堂在东、西大街添花牌楼后面建了两条简陋的南北街,租赁给商人做买卖,随着生意的兴隆,迅速发展成“济善”、“同义”、“两益”三个商场,形成了老百姓嘴里的“马号”。 早年在保定工作过的我国著名规划专家吴良镛,就将“马号”比作北京的东安市场,也有人将其比作是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
在很多研究保定商帮历史的专家看来,“马号”代表的是保定商业文化的精神。市文化局原副局长谢美生曾回忆说:“作为一个集中的商业文化区,这里经营种类无所不有,店铺自己生产或外购商品,极其注重质量。如士宝斋的布鞋,因用料考究,曾一度占领北京市场,所有的店家都对顾客童叟无欺。”
“马号”有千余米长,来这里逛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对于老保定们来说,当年的“老马号”留下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欢笑和回忆。高瑞仍然记得小时候和朋友经常在这里嬉戏的趣事。老马号是一个大棚式的开发市场,四周都是畅通的门,他和朋友就在这里钻来钻去玩捉迷藏,好似在迷宫中穿行。而王芳更多的记忆则在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上:隆昌的绸缎、玉麟的布、凌云的帽子、亚力的袜子、士宝斋的鞋……
让他们记忆深刻的还有数之不尽的保定吃食。直到现在,益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和白运章的包子仍是保定老字号的代表。豆腐脑、炖羊肉、羊杂碎、牛百叶等丰富的小吃更是当年孩子们的最爱,高瑞说他小时候没少来这里吃东西。
“这些都是回忆了,马号早就没了踪影,完全看不到那个面貌了。”高瑞不无惋惜地说。
槐茂
保定的特殊历史地位带来了驻军和往来人群的增多,便利的交通让这里的服务业极大兴盛,也促进了冀商中的重要分支冀中帮的崛起。在河北商史中,一直都对是否存在保定帮有所争议,但研究河北商史的专家们更青睐于将保定帮划入冀中帮的范围内。
当时在保定经商的人大多产业规模较小,更多地集中在小手工业和一些百年老号上,始终保持着近代工业发展与小手工模式相伴而生的区域特色。老字号在保定可谓家喻户晓,老马家鸡铺、白运章包子、槐茂酱菜、稻香村糕点、隆昌布店、万里皮鞋店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槐茂酱菜了。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一直以义字当先的商道传承可谓是冀中帮的典型代表。
槐茂在保定当地甚为有名,保定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中两宝都在槐茂。据说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康熙十年,原籍北京金鱼胡同的赵氏夫妇迁到保定,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因为店门口有一直径一米粗的古槐老树,因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像古槐一样枝繁叶茂。在公私合营的时期,开创者赵氏后人将家业全部交给了国家,合营后的槐茂酱菜迁到别处,而那棵象征着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大槐树,在“文革”时也被刨掉了。
《小康》记者一行决定寻访槐茂,刚踏入保定槐茂有限公司大门,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可以想象这一品牌持续三百多年绝非偶然。总经理王秀清讲起了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吃到槐茂酱菜后赐名“太平菜”的故事,这时的槐茂名声在外,达到鼎盛时期,每斤酱菜最贵卖到白银一两七钱。虽然槐茂酱菜的后人赵守诠对这一段子的真实性未予肯定,但这一段子对于王秀清来说却是倍感骄傲的企业文化。
现在的槐茂是一家现代股份制企业,年事已高的赵守诠有空的时候还会常来找王秀清聊聊槐茂的往事,在赵守诠看来,槐茂最能体现义字商道的信条之一就是保质。制作面酱需长达几个月时间,只有达到发酵时间才能保证其口感和质量。他仍然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产品断档,脱销无货好几天,但是制作的面酱还没有到达发酵时间,家里人十分焦急。尽管如此,为了严把质量关,家人也绝对不肯启封。
如今的槐茂不仅秉承了老槐茂酱菜的工艺和经营理念,还不断创新,但是横亘在王秀清面前的却是企业资金不足、改制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发展缓慢的沉重包袱,“我们一直在积极解决问题,一定要把传承了三百年的槐茂继续下去,早年战争年代都没有断掉,决不能让它在现代发展中倒下。”王秀清坚定地说。尽管目前国内许多同类企业已经对北方市场“虎视眈眈”,但是王秀清认为槐茂还是要坚持 “老口味老工艺不变”,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毁了槐茂的金字招牌。
王秀清为槐茂勾画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希望槐茂品牌能够进入京津市场,他还想在槐茂老址西大街重新设置一个门店,不仅销售商品,还希望将槐茂的历史以图片或其他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老字号的发展。
保定的老字号还有很多,但真正进入到现代市场竞争大潮中的却凤毛麟角。在保定商务局,能查到已备案的保定中华老字号只有槐茂酱菜和刘伶醉酒厂两家,其他的老字号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湮没在市井中。而刘伶醉酒厂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槐茂酱菜的困境,这似乎成了老字号在现代商业发展中的通病。很多老保定人都期盼着老字号的振兴,在他们看来,这些老字号不单是一个品牌的继承,更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如今的保定,也许更愿意对外宣扬的是新能源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国“太阳能之城”的称誉,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势,这是保定的管理者们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发展寻出的一条新的道路,并希望在现代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而对于老保定人来说,他们肯定现代城市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似乎仍然念旧于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辉煌。尽管那些承载过太多保定古城记忆的地方如今都已成为文物和记忆,但仍在的那些青砖灰瓦,对很多人来说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