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 了却金戈铁马梦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高希希,导演,英雄梦,《三国》
  • 发布时间:2011-02-18 16:12
  高希希是一个善于筑梦的导演,他的梦境色彩斑斓,多姿而绚丽。于是他便成为我们生活的筑梦师,把我们的梦注入灵魂,注入思想。用他对生活的感悟铸就了不一样的梦的空间。于是人们开始盼望做梦,因为在梦里我们爱着、幸福着,还因为他是筑梦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高希希依稀记得自己当年上中学时,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的时候,他的英雄梦也开始了,而一做就是30多年。这三十年中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虽然他已经名利双收,但是在他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缺少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必须是厚重的,必须是绚烂的。它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需要当今人们对他的遐想与诠释。于是他的梦—《三国》成为了他影视生涯中最为华彩的乐章。

  戏剧是他筑梦的方式,影视是他圆梦的途径。《三国》,是他的梦,那份英雄气概从未消失过。于是他用自己的豪情,用自己的艺术在历史和艺术中自由的畅游徘徊。

  《三国》是多少英雄追忆的年代,那里有驰骋沙场的气魄与震撼,那里有风花雪月的柔情与相思。不禁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英雄的年代,亦是英雄辈出的年代。

  “新版电视剧《三国》,表现的是中国大统一时代中,各种势力、指挥之间善意的碰撞与融合。”这是高希希对《三国》整体理念构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

  《三国》的剧本创作与修改长达五年时间,在这长长的五年时间中高希希与朱苏进不停地探讨。如何再现三国时期的雄霸天下。用人物勾勒历史,用人物还原历史。于是《三国》不仅仅是战争年代的还原,高希希又重新赋予了每个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而这个舞台的创造者就是高希希。“我拍《三国》就是圆梦,圆我儿时的一个铁马金戈的英雄沙场梦想,能在幕后“指挥”这么多战役,也是我的幸运。”

  “现在回头看每一段都有一点遗憾。”高希希这样说,如果说对《三国》稍稍满意的就是临时迸发出的那些小的细节,比如“曹操之死”那场戏基本上是他突然迸发的一些想法。曹操临终时,用手指蘸起一滴酒,然后挥指弹开的那个动作,表现的是人即将死亡的时候,可能都要找自己的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不能完全说清楚,那是人内心中寄托希望的一个点,他可能看到月亮,想把它抓住,但那是水中之月。“我想这场戏体现的是三国鼎立时曹操的一种艰难,一言难尽壮志未酬,要把一个国家统一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帝王级的英雄人物的死亡,波涛汹涌,浪花散尽,一切戛然而止。

  艺术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之后便是思考,再把思考融入到创作中去。这就重新为艺术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我很喜欢读冯骥才的《三寸金莲》每个时期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都赋予了故事内容以新的意义。”人很奇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思想也是。

  有人说《三国》在高希希的眼中不一样了,这是不同的时代给《三国》重新下的定义。每一个鲜活人物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物能够丰满的展现出来。高希希说:“坚持的是我自己的人文精神,我就觉得写的是人,要表现人本质的善良和真诚,所以要坚持这一点。比如《三国》的刘备,我们要表现他的真诚,但他是君王肯定有他阴险的一面,政治家没有手段和心计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没有真诚就打动不了周边的人,‘五虎上将’怎么被打动?所以从表演上,从人物冲突上要表现他的真诚,他的故事结构上,我是一定要跟曹操反着来,反着来才有意思,才好看。

  曹操有一统江山的精神,对于天下大乱他有自己的看法:为了使百姓不再受苦,不再流离失所,现在死几个人算什么?他是这样一种概念,也要很真实的表达。

  我希望我剧中的演员身上流的都是血,而不是白开水,因为过去太多水在他们身上流了,血管里流的都是水,那人物我感觉触摸不着,我希望观众能贴近一点,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人文精神。我的作品就是当下对这个国家的思考,和对这个民族的思考的呈现。我是在努力呈现自己的世界观。”

  有人说高希希是一个商业导演,因为他执导的每部电视剧都够叫座。业界中人经常这样评价他:“只要是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刚拿到剧本时就已经被预定播出了。”作为商业导演他自己觉得是一个荣耀。“中国过去太强调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这很容易曲高和寡。我就是想当一个特别成熟的类型片导演,因为影视作品已经完全工业化了。比如人们很难界定,詹姆斯·卡梅隆到底是艺术导演还是商业导演?奥斯卡奖是艺术奖还是商业奖?”

  高希希最喜欢的导演就是斯皮尔·伯格了,同样他也是一个商业导演,每一部影片都能让你回味无穷。这是好莱坞的魅力,高希希推崇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声称自己是一个美剧迷,研究过热门美剧《越狱》、《24小时》。“我觉得美国人的理念很对,影视就是工业产品,好像每个人拎一个工具箱来,你拿零件,我拿螺丝,他拿钳子,凑齐了,一起干活,水就哗哗流下来。导演负责掌握好内核,有完成核聚变的能力就行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结婚十年》成为高希希与白玉婚姻的见证,那里包含了这些年来两个人的风风雨雨,还有他们之间一直坚守的情与爱。于是我也被感动了,这份感动是触碰心底的。抛去了高希希耀眼的光环,剩下的是那份至情至真,那份对生活的爱!

  高希希常说作为导演需要经历生活上的积累与沉淀。这是一种吸纳的过程,当这种过程包含着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他会与人们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是导演所具备的魅力。“辛酸是对过去生活状态的一种回味和审视,看到它表现出来的东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象自己曾经也有过这种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心里才会有微微酸楚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样形容对不对,但是这种感觉真的在创作中冒了出来。”

  1990年,高希希与妻子决定放下江西安稳的生活,去北京闯荡。后来白玉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高希希也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这样两个人开始了在北京艰苦打拼的日子。高希希这样回忆当年的生活:“刚到北京的时候,我和妻子住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平房里。朋友到家里来,我们把床上的东西卷起来,然后在床上支起桌子,向邻居借来高压锅,买五元钱的牛肉煮上,就成了一桌‘丰盛’的晚餐。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辛苦,心里总是热热的,期待着能学到更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自己的理想,所以一切困难都不再是难题,做每一件事情心里都是开心、满足的。”

  2002年,当高希希阅读电视剧《结婚十年》的剧本时,就感觉剧中的描述仿佛就是他和白玉10多年婚姻生活的写照,那时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一时间又涌上心头。高希希说:“翻开剧本,就像翻开自己的生活。一切都那么熟悉,拍起来就很顺利,50多天就拍完了。剪片的时候,我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眼泪汪汪。”

  《结婚十年》中有一场戏,由徐帆饰演的女主角韩梦,怀孕的时乘坐公共汽车上班。她到了单位发现许多同事都对着她笑,这才发现,是自己后背贴了一张纸条:“请给我老婆让个座。”徐帆顿时泪流满面,深深感动于这温馨和甜美。当年,高希希对白玉,就是这样的。他没有能力让白玉坐私家车,却能在点滴生活中,表达出自己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意。

  高希希常常这样说:“因为有了白玉,才有了我的今天。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她,我的生活和事业会是什么样子。”

  2006年,白玉从空军政治部话剧团退役。因为要照顾家庭,她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影视事业。高希希曾经说过:“我无法想象没有白玉的生活。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不会来北京,就是来了,可能也会离开;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片子,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会因为那次车祸死掉;如果没有她,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女儿。就是现在,我还是离不开她,我是只知道工作的人,我的自理能力很差,业余生活也很平淡,大事小事都得找她,离开了她,可能我就不知道怎么生活。”白玉为了操持这个家,头上竟然添了好多白头发。

  白玉曾经对她自己放弃做导演这样说:“主要是我当导演绝对当不过希希。这点不论是从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都有所体会。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两个有了分歧就会争执,希希真的是一个特别善于辩论的人,他的思维敏捷,逻辑也很好,我说不过他,况且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我也自叹不如。而在工作中,希希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是很让我敬佩的。所以我干脆放弃了自己当导演的机会,虽然站在聚光灯前面的是我的丈夫,但是作为他背后的女人,我非常自豪和骄傲,这种自豪感可能比我自己成功更加浓烈,更加令人欣喜。”

  说起家的幸福感觉,高希希有着自己的深刻感悟:“我很喜欢《幸福像花儿一样》所描述的那种淡淡的、纯纯的情感,仿佛让自己的心又回到了从前,很美好。”高希希说自己坚定不移地相信,真爱是无价的。就像电影里表现的一样,别人看来是牺牲,但对他们而言,却是自然而然的事,他和白玉甚至能为对方放弃生命。

  因为他们彼此有爱,并一直相信爱。

  编辑后记:

  高希希常说自己对家庭实在亏欠的太多了,这些年在外面打拼,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家里的事都推给了白玉。其实一个家庭所面临的琐事并不比在外面工作所面临的事情少。家中的杂事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充分的耐心。

  高希希还提到了自己的女儿,现在女儿九岁了,一年当中能够和女儿呆在一起的时间仅仅只有一个月。其实高希希是幸福的,母亲给女儿传递了更多他对女儿的爱,因此女儿并没有疏远与他之间的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