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居住过中国的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他师从爱因斯坦,杨振宁是他的学生;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大多是他的门生;他门下九代弟子,个个成名。他的名字叫周培源(1902-1993)。人文大师荟萃的燕南园里,他是为数寥寥的数理大师之一。
周培源是江苏宜兴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1924年,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同年秋天,由于他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他用三年半的时间拿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1929年回国,27岁便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物理教授。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抗战胜利后,1947年4月周培源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周培源转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此后还相继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副书记。这期间,他在燕南园56号居住了30余年。
周培源是一个视科学为生命的人,被誉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的“四位巨人”之一,在广义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1949年后,太多的政务活动占去了他的时间和精力。北大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周先生是科学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科学家。”
此外,周培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教授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杨振宁是他的学生;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大多是他的门生;他门下九代弟子,个个成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
撇开这些头衔声名,周培源其实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趣闻轶事流传甚多。当初他在同学家做客时,案头一位美丽女子的照片打动了他的心,所幸这并非同学的妻子,而是同学妻子的好友,在同学的撮合下,二人相见,最后缔结良缘。当年,这对青年伉俪双双出入清华,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数十年后,曹禺还对周的女儿说:“当年,你的妈妈可真是个美人,你爸爸也真叫潇洒。那时,只要他们出门,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就追着看。”
另一则趣事源于周培源在昆明西南联大执教之时。他买了一匹枣红大马,每天先牵马带着两个女儿上小学,自己再骑马去联大,驰骋于山村与校舍之间,被同事和学生们戏称为“周大将军”。如此“单骑走联大”,成为当年昆明一景。
1948年局势动荡,为防止流氓地痞到清华园趁火打劫,周培源每晚必带队组织师生,亲自背着猎枪在校园中巡逻,他的邻居林徽因得知后笑道:“典型的周公!除了他,这还能是谁?”
周培源在清华园中的故居新林院9号,保存也尚完好,紧邻的8号院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清华新林院同燕南园一样,也是名师聚集的地方,只是风格不同,虽一样有花草葳蕤,翠竹斜倚,但宿舍俨然。道路齐整,相较燕南园之洒脱无羁,正如数学矩阵之于文学随笔。9号院的门前,有翠竹繁枝相连而形成一条绿色拱顶小廊,地砖上花叶零落,直铺向屋前的绿栅栏门。屋舍还是旧时的红砖和浅灰瓦,老柳树遮着顶上方形的烟囱。
来到北大后,周培源住进燕南园56号。那时候,院中遍植樱花,春来似云帛似锦,人称“周家花园”。
在“文革”时期,周培源因与北大的风云人物,“乱世狂女”聂元梓观点不同而饱受攻击。
已满头白发的他在各种大字报和会议上竟被人称作“周白毛”。校园中的“反聂派”为了壮大声势,竭力推举“中央重点保护对象”周培源作为抗衡领军人物。几次推托后,他终于出任了反聂的“井冈山兵团”第一核心组组长,被人们戏称为“寨主”。季羡林在后来的《牛棚杂忆》中叙述了这一段经历,季当年“拼着老命”上了“井冈山”,结果被抓入牛棚,“小喽啰”尚且如此,“寨主”的危险就更大了。
聂元梓组织专案组罗织罪名,甚至企图绑架周培源,周的夫人、女儿也被殴打。周恩来闻讯后立即严厉批评了聂元梓,并让周培源退出群众组织。
后来,周培源回忆那一段北大经历是说道:“聂元梓是以极左反‘左’。”
1980年,周培源全家搬离了56号。1993年,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以91岁高龄谢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