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骏 一个“赌徒”的掘金游戏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朱骏,赌徒,掘金,游戏
  • 发布时间:2011-02-18 16:27
  “我是跑到一块金子里去挖金子,而且还只有我一个人在挖”。脚踏足球与网游两条船的朱骏,也许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外人眼中的“狂人”,如今二次创业的他又放话道:“我一回来,大佬们又要倒霉了。”

  创业朱骏

  第九城市公司坐落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碧波路,对面就是它的竞争对手—盛大的总部。竞争对手毗邻而居的阵势,给热衷故事的媒体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对于外界传他和陈之间的江湖恩怨—“那都是带着娱乐性。商战归商战,大家底下早就和了。”他幽默着:“男人和男人打架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女人。我和陈天桥又没有争同一个女人。”虽然没爱上同一个女人,两人一前一后踏进了同一块藏金之地。对陈天桥,这块地寄托着个人的光荣与梦想。而对朱骏而言,是一场纯粹的掘金游戏。“我不是企业家,我是个商人。”他毫不掩饰地说:“我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为了赚钱。”

  沙漠里挖不到金子。朱骏认为他这一生最正确的判断就是回国。“我是跑到一块金子里去挖金子,而且还只有我一个人在挖。”他高中的同班同学99%都在美国,麻省理工、伯克利都有,“我是最差的。现在我是钱赚得最多的一个。”

  民间流传着他读大学期间踩着黄鱼车绕大半个上海赚钱的奋斗故事。对于自己发迹前的历史,朱骏守口如瓶。经确认的信息是朱骏在80年代中期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大二时退学—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离开学校后,他在外贸公司做了好几年,通过承包进口七部完成了自己的最早积累。1994年左右,朱骏跑到了美国,“边工作,边看有什么好的赚钱方式可以拿到中国来。”那时他像个摇滚青年,留着长长的头发,很瘦,背个包、开着车在全美国有目的地游荡。

  1999年,中国互联网开始第一波热潮,积累了一些本钱的朱骏回到国内。当时,三个毕业于上海交大、清华的年轻人创办了一个游戏社区网站,他们找到朱骏做投资人,最初这四人占了公司的主要股份。同年,惶恐于碌碌无为的陈天桥离开国有企业—一份貌似很有前途的工作,下海和几位同学成立盛大。

  Gamenow最初定位为虚拟网络社区,上面有钓鱼、网络结婚、回答问题等休闲娱乐内容。开始进展得比较顺利,根据CNNIC的数据,网站流量排到第13位,娱乐网站中排到第一位。

  然而,这没有为公司带来任何现金收入。尝试用支付卡的方式向用户收取费用,遭到了冷遇。2001年,中国互联网遭遇到了第一次寒流,众多com公司在资金断流之下重重倒下。

  投资迟迟没有看到回报,这让身为投资人的朱骏既着急又不满,“我觉得自己比这几个youngguys要有经验。”“劝退”了当时的CEO后,朱骏从幕后走到台前。人事变动使得管理层关系一度很紧张。“当时我让技术总监给我做工作汇报,他说他会e-mail给我,我说我不会用,他说那就是你自己的事。”

  没有业务收入,也找不到方向,连着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公司里人心惶惶。朱骏追加了投资,发工资先照顾普通员工,负责人以上晚发。他是用这么一个姿态告诉大家—老板是愿意和大家共渡难关的。2002年之前,公司剩下五六十个人,但是,副总和中层技术骨干都没有离开。

  从那个时候起,朱骏开始号召员工踢足球以凝聚人心。朱骏当时踢的位置是中场和前锋。前锋的角色,是单刀赴会、进球得分;而中场,起的作用是调度和动力驱动器的作用。

  几乎所有接触过朱骏的人,都会对他说故事的本领印象深刻,这叫“噱头”。惨淡维系到2002年春节的时候,朱骏忽然宣布定下某日为specialday,“他说这天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大家都很好奇,兴奋得很,急急地就盼望那天到来。结果,到了那天,什么事都没发生,老板说从这天开始,我们将创下新的目标”。这些个看起来类似曹操“望梅止渴”的把戏,时不时刺激着委靡的士气。

  之后的故事,人人皆知。他看到了陈天桥做《传奇》。2003年底,转身做游戏代理的九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金矿。

  老板朱骏

  在失去魔兽以前,九城的净利润从2006年的3.12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932亿元,三年内翻了一番还多。也是在2006年,朱骏出资3000万收购了上海联城俱乐部,进而在2007年促成“联申合并”,成为申花足球俱乐部的投资人。

  但是,朱骏在申花的屁股坐得并不牢靠。

  三年内没有为球队带来一座冠军奖杯,朱骏一直是当地舆论的众矢之的。《东方体育日报》一系列“望闻问切申花”的文章更是抓着朱骏越权指挥球队等“罪名”不放。

  朱骏偏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在荷兰鹿特丹港口杯与利物浦的比赛中达到了巅峰。身披10号的朱骏,在这场“豪门对决”中,奔跑了五分钟,还引来英国《卫报》的调侃。

  他随即找来七份报纸,发现其中四份批评,三份支持,几乎验证了他对这短短“五分钟绿茵秀”的预期效果。“遇到新鲜事物,人们自然会有抵触情绪,但是没必要害怕,退却。从抵触,再到喜欢,有一个过程。”

  也许正是基于对舆论有这样的评判,支撑了朱骏在申花前三年的满城口水时站立不倒,也暗示着他能够挺过自去年以来的“魔兽”风波。

  在舆论活灵活现的热议中,朱骏只身独闯报社,抓起茶盏烟缸,怒向记者,闹出了所谓“踢馆”事件。网络流传版本,他更是“披黑风衣,系白围巾,自我感觉是抢占码头的许文强”。

  事实上,当天朱骏来到报社楼下,按要求填写了会客单,上楼进入会议室前也记得敲了敲门。后来双方话不投机,才演变为一场“冲击宣传部门”的闹剧。

  《东体》的记者李冰说:“朱骏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把所有问题的矛头指向他,也有失偏颇。但是,也不排除朱骏这么做是要转移目标。”

  生活朱骏

  他可能是中国最cool的有钱人,有着最最奢侈的爱好,买下了中国足球的一个标杆——上海申花足球队。

  能买下足球队的有钱人或许还有几个,譬如大连实德的徐明,重庆力帆的尹明善。但是,他们自己能上场指挥吗?他们自己能踢吗?偶尔踢踢球或许也不稀奇。但是,他们踢过正经的职业赛吗?

  全中国的足球老板,或许全世界的足球老板,能做到这么拉风,也没有几个。作为第九城市的董事长兼CEO,朱骏同样在一个吸引眼球、挑起口水战的行业中。

  2007年,创下100多亿直接收入的中国网游业继续高速地发展,不少公司在香港、纽约和纳斯达克上市,新一拨年轻的富豪们正在崛起。

  直率,热情,总是生气勃勃,带点粗俗的幽默感。如果上电视节目时还需要配合地作几分秀,私底下的朱骏更加直来直去、口无遮拦。这种表现出来的坦诚,很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

  中国式的成功男人中,多数腰围和他银行账户数字的增长成某种正比例关系。年过不惑的朱骏身型保持得很好;前额的头发被发蜡打得根根树起,那是我们经常在时尚杂志和走秀台的男模头上看到的发型。

  无数时尚资讯教导我们,衣着就是人的品格。那朱骏就是他的劲敌兼邻居陈天桥的对立面,后者每天一丝不苟穿着黑西装、打着领带,梳着分头;上海滩上另一位网游大佬史玉柱则总是一身轻飘飘的白衣裤。

  被人说年轻,是朱骏最爱听的恭维话。一兴奋起来,嗓门大得隔了几间房的办公室都听得见他的声音。

  借用他一位属下对他的评价—“如果把九城看作一部电影,他就是这部电影里那个最卖座、带着标志性的角色。”

  朱骏,从来没让公众的耳朵消停过。

  当他颇富喜剧感的沙哑嗓音开腔时,自然有一股勾摄谈话对手的劲道。著名评论员李承鹏曾经这样看他:“有时候觉得朱骏是中国足球圈里最坚强的人,有时候觉得他是最脆弱的人,有时候他真像一个阔绰的董事长,有时候他的行为却又像一个民营臭豆腐厂的小股东,有时候会认为他的纯情看上去好假,有时候会觉得这种假正说明他仍然纯情。”

  上海历来有养儿不经商的说法,但上学时为赚零花钱蹬过三轮车的朱骏,现在已是名声在外的上海滩老板。他怪招频出,被很多人称为“模子”。在上海话中,意谓言出必行,办事有腔调。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朱骏的信誓旦旦,不过是瞒天过海,一介“滑头”而已。

  “圣人是靠结果来支撑的。”这也是朱骏一直在孜孜以求的。裱在镜框里的“第一桶金”,是他上大学时贩卖T恤衫挣来的一百五十元,似乎也是这个穷过来的上海滩老板的“图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