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 来源:教育与社科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幼儿,心理健康,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18 11:47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育任务,在很多教师的想法中认为幼儿健康就行,身体没有生病,体格比较健康,这样的健康观念非常片面,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幼儿园看重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种现象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教师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高质量完成育儿任务,主要教育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其中“健康” 居于首位,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部分,要求教师在帮助幼儿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学习保护自己的同时要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愉悦、温暖、安全,使幼儿能初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观,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依据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展开日常教育工作。如何在育儿进程中指引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幼师需解决的问题。
1 幼儿的情绪变化分析
幼儿的情绪是瞬息万变的,是外露的,他们可能刚刚还在流眼泪,一转身就破涕为笑了,且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都会呈现在脸上和行为上,教师很容易就会发现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就要在第一时间与问题幼儿进行沟通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引导。有一些外向的幼儿可能会把他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都会说给教师,但那些胆小、内向的、一直站在角落的幼儿就不善于表达思想感情了,这部分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注,越是那些安静、乖巧、懂事的幼儿可能越会控制、隐忍自己的情绪。大家都知道把情绪表达出来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不良情绪会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觉:孩子在幼儿园挺乖的,一回家就特别难带,经常无理取闹,爱乱发脾气。发脾气在心理学上就是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外在表现,尤其是幼儿发脾气,这是幼儿的内心情绪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发泄方式。大家一般会给部分幼儿贴上“人来疯”“见妈愁”的标签,其实这也是幼儿内在情绪的一种表现方式。发脾气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教师、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这就是单纯地发脾气,而忽略了幼儿的真正需求。教师、家长只有了解了幼儿的需求,才能有效回应幼儿[1]。
2 教师疏导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
2.1培养幼儿自信心,促使幼儿心理成长
在《为使儿童好好学习该做些什么》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要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要让孩子拥有对自己的自信心,这样孩子才能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而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的努力。教师要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表扬,慢慢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面对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我们还要拥有一个细致的爱心,懂得去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心贴心地平等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其发自内心的信任和鼓励,促进其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园合作,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学会尊重和肯定孩子,让他们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自信地成长,使幼儿能够时时刻刻地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并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幼儿乐观积极、开朗自信的性格。
2.2满足幼儿对爱的需要
幼儿教育虽然教授的知识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方法却并不简单,甚至是更加复杂。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传道授业者,我们应当学会关爱每一位幼儿,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予属于他们的那份温暖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启蒙,更多需要的是关心,这样幼儿的心灵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而我们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对于幼儿心理打下的基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未来心理的发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一再强调要给予儿童以关心,建立与儿童之间的彼此信任,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去敞开他们纯洁的心扉,这样教育者才能够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之中,了解和感受幼儿的那份纯真,更多地带给幼儿快乐的成长体验。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其实真正居于教育首位的是建立在关爱孩子基础上的深度信任,是搭建属于两人心灵之间的信任桥梁,用自己的爱心守护孩子们这份纯真的信任。这种被孩子们信任和围绕着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其实,在教育感化孩子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而这样孩子们也更加愿意去接受教师对于他们内心世界的探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因为他们是信任我的,看着孩子们每天纯真的笑脸,我总是会觉得这一天的工作是成功的,而这份成功是属于我和每一个信任并被我信任的孩子的。通过关爱,我搭建起了属于我和孩子们之间信任的心桥[2]。
2.3构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儿体系
首先,幼儿园要注重“双减”,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以免幼儿园“小学化”并给幼儿增添心理负担,幼师需注重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如观察晚霞的变化、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等,拓宽幼儿的眼界,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指引幼儿养成善于观察、喜欢提问、自主求解的好习惯,幼儿能在功能优化的作业加持下爱表达、爱创造,可较为认真地达成学习实践目标,给幼儿行为、心态、思想带来良性影响;其次,幼儿园需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引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引入更多育儿资源,如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文化馆、科技馆,优化幼儿情感体验,唤醒幼儿的好奇心与爱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高效;最后,幼儿园需积极创编园本课程,总结本园育儿经验,善用区域资源,如传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整合教育理论,如环境适应教育、育人为本、幼儿心理学等,为教师策划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加之专业心理诊疗服务机构、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幼儿才会更自尊和自信,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及时给予幼儿指导和帮助,积极为幼儿创设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大家都知道,教师越专业,幼儿就会越幸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幼教人的梦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149-150.
[2]蒋萍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1):77-79